科研产出
大麦类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法从大麦抗旱品种‘甘啤7号’中克隆了1个类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CIPK)基因HvCIPK1(GenBank登录号为JX679077)。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1 359bp,编码的蛋白含有45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1.05kD,等电点为9.13。推断具有植物CIPK家族典型的功能结构域,在N端有一特异的催化结构域,该结构域在保守的氨基酸DFG和APE之间含有一个催化所需的活性环;同时C端区域存在一个独特的24个氨基酸组成的调节域,即NAF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PEG、NaCl和ABA处理下,HvCIPK1基因在大麦幼苗叶片中表达显著上调。推测HvCIPK1基因参与多种逆境信号的转导,可能在大麦的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大麦 类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CIPK) 克隆 非生物胁迫 实时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食物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室内用不同植物的叶片饲养二点委夜蛾幼虫,并对其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参数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取食不同植物叶片对二点委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差异明显。初孵幼虫取食棉花叶片不能存活,取食小麦、花生、大豆叶片,幼虫存活率低,只有极少个体能完成整个世代;取食白菜、甘薯叶片和人工饲料的幼虫期存活率较高,在50%左右,玉米叶片饲喂的幼虫存活率较低,为16.0%;蛹的存活率和体重以人工饲料饲喂的最高,分别为92.6%和61.7 mg,而取食白菜、甘薯和玉米叶片的存活率在70%左右,蛹重分别为42.8、27.9mg和25.4 mg;产卵量大小排列顺序与蛹重相同,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91.0、152.3、96.0粒和58.0粒;甘薯叶饲喂的幼虫发育历期最长,为32.1 d,玉米叶次之,为24.3 d,白菜叶和人工饲料的较短,为19.4 d和19.5 d;不同处理间成虫寿命和蛹历期的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耕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2年以3个不同类型的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谷子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试验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5 380.35kg/hm2、5 472.45kg/hm2和5 308.20kg/hm2、5 378.03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0.19%、1.52%和9.67%、10.36%;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4 420.20kg/hm2、4 890.49kg/hm2,分别较同密度的CK增产19.46%、18.08%。结果表明夏谷免耕栽培产量略大于CK,常规品种与抗除草剂品种留苗75万株/hm2较适宜;杂交品种留苗以37.5万株/hm2较适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研究
《玉米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09~2010年采自河北省的120份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组成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生理小种致病类型,即0、1、3、N、12、13、1N、23、2N、3N、123、12N、13N、23N和123N,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总分离数的24.2%和20.8%;其次为1N和N号生理小种,分别占总分离数的10.0%和9.2%。春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较复杂,出现多个生理小种类型,夏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相对较简单。将各菌株进行毒性分析发现,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对Ht1和HtN基因的毒性较高,毒性频率分别为57.5%和37.5%;对Ht2和Ht3基因毒性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渤海湾地区主要梨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养分投入研究
《土壤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环渤海湾地区三省204个主要梨园养分投入和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主要梨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7.1 g kg-1,其中,辽宁省主要梨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2.9 g kg-1,山东和河北省主要梨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0 g kg-1,<10 g kg-1的梨园分别占13%和25%。该地区梨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为70.0 mg kg-1、63.1 mg kg-1和175.9 mg kg-1,速效磷含量普遍较高,存在不同程度积累现象。梨园土壤酸化现象明显,50%以上的梨园土壤pH<6.0,以辽宁省梨园土壤pH平均值最低。(2)土壤养分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环渤海湾地区的辽宁省梨园土壤养分水平最高,河北省最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pH值是该地区主要梨园土壤养分质量的限制因子。(3)山东省主要梨园氮、磷(P2O5)、钾(K2O)养分总投入量分别为968 kg hm-2、441 kg hm-2和523 kg hm-2,且以化肥养分投入为主。河北省养分投入状况与山东省相似。山东和辽宁省梨园化肥施用以三元复合肥为主,分别占94%和66%,河北省施用的尿素占化肥总量的7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士’苹果痘斑病与Ca营养、分布和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苹果痘斑病果实和健康果实不同部位Ca、K和Mg含量及离子微区分布,分析Ca定位与痘斑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探讨果实产生痘斑病的主要原因。【方法】以‘短枝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cv.Spur Fuji)为材料,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患痘斑病果实(简称病果)与健康果实(简称健果)的顶、中、底部果皮组织中Ca、K和Mg含量。同时,用X射线能谱仪分析果皮和果肉组织中Ca、K和Mg的微区分布,并观察Ca在亚细胞水平上的分布规律。【结果】病果的果皮中Ca含量显著低于健果,而K和Mg含量与健果无显著差别。X射线微区分析证明,健果果皮中Ca和K的X射线峰值显著高于病果的,健果果肉中Ca峰值显著高于病果的,K的峰值相反,但病斑区域K峰值极高。在健果中,Ca颗粒大量存在于果皮或果肉的液泡中,且分布均匀,但在病果中,Ca颗粒分布显著减少,尤其是在病斑区域的果皮细胞中,大量Ca颗粒出现在内陷的液泡膜之外,且其细胞形状不规则,内含物减少,内部形成大小不同的囊泡。【结论】病果的果皮组织中Ca含量明显低于健果的,病斑区果肉中积累大量的K。果皮细胞内Ca外泄,液泡内Ca明显减少。这些揭示细胞内Ca参与苹果果实痘斑病的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姬菇生产适宜菌株与关键技术初探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姬菇的培育同时受菌株差异性、CO2浓度、播种方式、出菇开口方式、出菇棚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姬菇生产适宜菌株与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具有长柄性状(粗长棒类、细棒类)的菌株培育姬菇时具有较高的商品菇率,偏高的CO2浓度容易诱导子实体朝菌盖缩小菌柄延长的方向发育,并且这种发育仍表现出巨大的菌株差异性,具长柄性状的菌株在菌柄伸长的同时加粗不明显,且菌盖变小迅速;端面放一层薄栽培料的播种方式能够使姬菇原基发生的时间一致、着生位置深且均布整个料面,易形成众多的独立的菇体;双"C"形方式开口能够增加原基发生数量;半地下式地沟拱棚比坡式阳棚对温度、湿度的缓冲能力高,外界气温低时棚温下降缓慢,外界气温高时又因棚体处于地下进光少而升温慢,更重要的是这种棚体结构能够抑制CO2的迅速扩散,从而形成利于姬菇子实体发生发育的高湿、偏低温度、偏高CO2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粪简易堆肥过程中各主要营养元素变化关系研究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配合果园基肥秋施工作,以干鸡粪为试材,研究了干鸡粪不同堆肥化处理过程中各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关系,探索最佳的鸡粪发酵方式。结果表明:鸡粪不宜湿样保存,应风干后保存,施用前再进行发酵。必要的水分、简单的密封处理和一定量的N素有利于鸡粪简易发酵;四周包裹起来压实、加适量水(50%~60%)和自然发酵,四周包裹起来压实、并加适量水(50%~60%)和0.2%尿素2种处理较适宜直接用于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孢囊线虫在河北冬麦区的种群动态
《植物保护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北省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在自然环境下的侵染与发育特点,于2009—2012年分别采用漂浮法、浅盘法和酸性品红染色法在3个不同区域对土壤中孢囊和2龄幼虫(J2)以及根系内线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孢囊内卵的发育动态进行检测。在土壤中除6月上中旬未检测到J2外,周年均分离到J2。冬前J2出现小高峰,种群密度为12.3~18.6条/100mL土样;在4月上中旬J2大量发生,种群密度为52~65条/100 mL土样。冬前J2侵入小麦后能够发育至3龄幼虫,3龄幼虫发生高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4龄幼虫的发生高峰在5月中下旬,白雌虫形成高峰期在5月下旬,且1年后孢囊内卵孵化率达到86.5%。研究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河北省小麦上1年发生1代,关键侵染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