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粱育种的创新管理模式
《吉林农业 》 201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因此,农业育种应当得到相应重视。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农业育种上的管理模式应当有所创新。本文对现代农业育种中高粱育种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高粱新技术育种的实践与探讨
《种子科技 》 2018
摘要:高粱作为我国最先迈入市场的粮食作物,具有抗涝、抗旱、耐盐碱以及耐瘠薄等特性。由此可见,高粱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均具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价值。近年来,高粱这一稳产作物的发展趋势逐渐开始向干旱地区转移。然而,在转移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抗性、单产以及品质方面均没有显著的提高,进而严重影响了高粱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在概述高粱育种新技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比较了组培育种新技术、航天育种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力,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粱育种工作、促进高粱种植业的发展献力。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有效防治
《东北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玉米茎腐病常年处于高发状态,跃升为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主要对玉米茎腐病的病原、危害症状、发病机理、发病条件与病害鉴定、等级及茎腐病综合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概述与总结,从品种、管理、药剂等方面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为防治玉米茎腐病和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九甜粘一号种植密度的研究
《吉林蔬菜 》 2018
摘要:九甜粘一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培育出的糯玉米新品种,2016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探讨九甜粘一号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加快其示范推广步伐,我们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试验研究,找出了该品种的适宜密度,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宜密度为3100株/667m2处理产量最高。在设计的2800~4000株/667m2种植


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SCAR标记的鉴定研究
《草地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已获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MS-GN-1A和保持系材料MS-GN-1B筛选与紫花苜蓿细胞质不育恢复基因高度连锁的分子标记并转化为SCAR特异标记,经鉴定分析发现该标记的重复性好,而且稳定,对紫花苜蓿"三系"配套中不育系种子生产鉴定提供研究基础。实验应用100条ISSR引物在紫花苜蓿线粒体基因组水平进行筛选,UBC842、UBS864引物在紫花苜蓿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间显示出特异性片段,经反复验证,其差异条带均稳定出现,条带大小分别为457bp和645bp。对已获得的差异条带进行胶回收连接克隆载体后测序并转化为SCAR特异鉴定标记,以两对特异性引物对新培育的4组紫花苜蓿杂交种的不育系母本和同型保持系父本进行鉴定分析,发现该SCAR标记的重复性稳定。本研究通过ISSR标记对紫花苜蓿的不育系与保持系进行分析,将得到的差异片段克隆测序后转化为SCAR特异标记,该标记可以作为紫花苜蓿不育系种子纯度分析的候选标记,实际应用于不育系种子纯度的鉴定。


田间残留阿特拉津对小粒大豆苗期生理影响及抗性品种筛选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 2018
摘要:为筛选抗阿特拉津的优良小粒品种,模拟田间残留量阿特拉津环境,研究44份小粒大豆品种的苗期生理指标的变化和苗期药害反应.结果表明:残留的阿特拉津对不同小粒大豆生长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70.5%的品种相对出苗率低于对照,93.2%的品种叶绿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95.5%的品种叶片细胞受到一定损伤,79.5%的品种死苗率高于对照;苗期根部药害反应只有18.1%的品种大于冠部药害反应,说明根部受到的伤害程度大于冠部.根据以上指标,初步鉴定出抗性较强的小粒大豆品种吉林小粒2号、吉育101、吉育113、吉育115和合丰54等5份.为进一步评价不同品种对阿特拉津的抗性,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在直接喷施田间用量的阿特拉津条件下的存活率与其他指标间的关联,结果表明,直接喷药后的存活率与相对出苗率和根、冠部的药害反应有着密切的关联,影响大小依次为:相对出苗率﹥冠部药害反应﹥根部药害反应﹥相对死苗率.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吉育101和吉育115两份对阿特拉津抗性较强的小粒大豆品种.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Zmms1的同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sms1同源克隆玉米中的同源基因Zmms1,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水稻Osms1及玉米Zmms1基因核苷酸序列以及蛋白质结构、亲水性和疏水性及进化树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sms1编码区长度为2 232 bp,编码679个氨基酸,Zmms1编码区长度为2 461 bp,编码670个氨基酸。通过对ms1蛋白功能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Zmms1和Osms1同为PHD-ZF超家族成员,二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域和近似的三级结构,因此推测,Zmms1可能与Osms1具有相似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