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产抗瘟杂交晚稻新组合宜优2013
《杂交水稻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宜优2013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宜香1A作母本,以自育的优质恢复系东南恢2013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新组合。201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半番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织表达与酶活力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和化学比色法分别测定了半番鸭不同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和酶活力。结果显示:半番鸭的GSH-Px mRNA表达水平表现为肾脏>胸肌>肺脏>脾脏>肝脏>心脏>肌胃;胸肌和肝脏的GSH-Px酶活力较高,肾脏次之,肌胃的最低;除胸肌的GSH-Px基因表达水平与酶活力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外,在其余组织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代谢较为活跃的胸肌、肝脏和肾脏的两个指标均较高,而肌胃均为最低。由此提示,半番鸭GSH-Px基因表达和酶活力存在物种和组织特异性,胸肌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


草地贪夜蛾两种重要卵寄生蜂的鉴别及寄生行为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世界重要农业害虫,具有很强的迁飞性,对玉米等禾本科植物造成危害。调查草地贪夜蛾卵寄生性天敌资源,明确其种类和鉴别特征,对筛选优势天敌种类和开展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福建省寄生性天敌资源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有两种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分别为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本文记述了这两种卵寄生蜂的主要形态特征,并观察了其寄生行为。


福建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中国食品添加剂 》 2020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福建姜黄挥发油,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进样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姜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姜黄挥发油含有量为7.2%(mL/g),从姜黄挥发油中共分出62个色谱峰,初步鉴定出了其中的51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总量的98.41%。在鉴定的化合物中,主要为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新发现一种主要成分为β-柏木烯,相对含量占比高达26.58%,这可作为福建姜黄挥发油的特征成分和主要品质指标。本研究结果将为福建姜黄植物药材的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姜黄挥发油 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化学成分


不同免疫程序下鸽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与分析
《福建畜牧兽医 》 2020
摘要:为探索肉鸽场良好的新城疫免疫程序,对免疫二次新城疫活疫苗(试验Ⅰ组)和免疫一次新城疫活疫苗、一次新城疫灭活疫苗(试验Ⅱ组)的各10羽肉鸽进行新城疫抗体跟踪监测.结果试验Ⅰ组在二免后10 d、40 d、70 d、100 d和130 d的新城疫抗体HI滴度分别为4.8log2、5.1log2、4.2log2、3.5log2和2.7log2,相应的免疫合格率为60%、70%、30%、10%和0%;试验Ⅱ组在二免后相应时间点的新城疫抗体HI滴度分别为4.9log2、6.7log2、6.2log2、5.6log2和4.8log2,相应的免疫合格率为70%、100%、100%、100%和90%.结果表明,试验Ⅱ组的免疫效果要好于试验Ⅰ组,保护期可维持4个月.试验结果可为肉鸽场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提供依据.


花生种子萌发吸胀阶段冷害抗性的鉴定及耐冷种质的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评价花生吸胀冷害抗性,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常温条件下(25℃)和冷胁迫条件下(2℃)花生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吸水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花生吸胀阶段的持续时间基本一致,维持在浸种后0~12 h;冷胁迫能够使吸胀阶段初期的吸水速度显著下降,但对吸胀阶段的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影响。对种子萌发3个生理阶段(吸胀、萌动、萌发阶段)分别进行冷害胁迫处理,结果表明吸胀阶段遭受的冷害胁迫对花生种子萌发影响较其他阶段严重。进一步的试验表明,吸胀阶段种子2℃冷胁迫12 h,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花生种质之间吸胀冷害抗性的差异,从而建立了花生种子吸胀冷害抗性的鉴定体系。利用该鉴定体系对64份花生种质的吸胀冷害抗性进行鉴定,以相对发芽率85%为阈值,筛选出了7份耐冷种质。本研究为花生耐冷育种及吸胀冷害抗性机制解析提供了技术鉴定体系和材料基础。


乳茄组培快繁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以乳茄嫩枝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消毒方法和不同激素对乳茄诱导、增殖及生根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合乳茄外植体的消毒方法为70%的酒精消毒10s,0.1%的升汞消毒6min;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2.0mg·L~(-1)+NAA0.05mg·L~(-1);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BA1.0mg·L~(-1)+NAA0.05mg·L~(-1)+GA_30.1mg·L~(-1)+蔗糖30g·L~(-1),增殖系数为4.3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5mg·L~(-1)+ABT1 0.3mg·L~(-1),生根率达93.5%以上;组培苗移栽适宜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5∶1,成活率达96.7%。


寄主植物与病原菌免疫反应的分子遗传基础
《遗传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大量的植物抗病基因和病原菌无毒基因被克隆,抗病基因和无毒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互作关系的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在植物中,由病原菌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引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和由效应因子引发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两类抵抗病原物的机制。PTI反应主要通过细胞表面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识别并结合PAMPs从而激活下游免疫反应,而在ETI反应中,则通过植物R基因(resistance gene,R)与病原菌无毒基因(avirulence gene, Avr)产物间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来完成免疫反应。本文对植物PTI反应和ETI反应分别进行了概述,重点探讨了植物R基因与病原菌Avr基因之间的互作遗传机理,并对目前植物抗性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和抗病育种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福建省乡村振兴实施成效分析及其优化路径——基于2015—2019年9地市面板数据
《世界农业 》 2020 CSSCI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实际实施成效的检视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乡村振兴的内涵出发,把握总体要求,基于省域视角设计了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9地市2015—201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得分排名靠前的为泉州市、福州市、厦门市,居中的为三明市、漳州市、龙岩市,处于落后位置的为宁德市、南平市、莆田市。此外,市与市之间的分项因子得分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区域实施成效不均衡问题突出,各市的公共因子统筹发展协调度也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结合搜集的原始指标数据,对各区域的分项指标得分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其得分成因,据此讨论相应的优化路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