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蚯蚓粪与零价铁、磷矿粉对酸性土壤改良和重金属风险控制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酸性土壤退化和重金属活性高的问题,为了寻求一种综合改善土壤酸性和控制重金属风险的改良技术,基于室内土培试验,通过将蚯蚓粪、零价铁和磷矿粉进行不同形式的组配,分析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镉铅活性的影响,最终筛选出适宜的酸性土壤改良剂.结果表明,加入改良剂后土壤p H值提升了0.17~1.33个单位,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了30.7%~124.5%,阳离子交换量提升了371%~627%,均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有机-无机组配材料对重金属Cd、Pb的钝化效果显著,其中蚯蚓粪+零价铁(VCFe)和蚯蚓粪+零价铁+磷矿粉(1∶1∶1,V1F1P1)处理的土壤Cd、Pb有效态含量降低45.4%~59.0%,钝化效果最佳.Tessier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改良剂能够将Cd从活性较高的可交换态向活性较低的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将Pb从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向残渣态转化.组配材料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而影响到Cd、Pb部分形态转化,进一步影响到其有效性和迁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MaARF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方法从巴西蕉(Musa acuminata L.AAA group, cv.Brazilian)中克隆MaARF2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及表达分析。基因克隆结果获得该基因编码片段,命名为MaARF2,全长2655 bp,编码88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97 917.38 Da,理论等电点pI为6.64,序列富含丝氨酸、脯氨酸,亲水性氨基酸多于疏水性氨基酸并均匀分布在整个肽链中;通过Motif Search工具发现了ARF基因所特有的B3、Auxin_resp、AUX_IAA family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MaARF2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其他植物中ARF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qRT-PCR结果表明,MaARF2在香蕉根、茎、叶、花和果实中均表达,其中叶片中表达水平最高,果实表达量最低;MaARF2在低温、盐和干旱胁迫后表达量均上调,表明其可能参与调控香蕉低温、盐和干旱胁迫响应的过程。本研究首次在香蕉中克隆了MaARF2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翅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田间种群动态
《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是热带木本粮食作物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对热区快速发展的菠萝蜜产业威胁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为准确预测和高效治理该虫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4L∶10D条件下,以菠萝蜜叶片为食料,观察黄翅绢野螟各龄期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并在田间网室中观察该虫年生活史;通过室内选择和非选择试验,研究该虫的寄主多样性;2018年1-12月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分析该虫在海南省琼中县的种群动态规律。【结果】黄翅绢野螟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58±0.50, 21.00±1.36, 2.50±0.51, 10.20±0.53和12.31±3.16 d,平均世代历期为50.50±3.54 d。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椭圆形,表面具网纹;幼虫体黄褐色,化蛹前变白色,蜕裂线呈倒"Y"形;蛹红褐色,足和翅芽长至第5腹节;成虫体麦黄色,前翅有瓜子状和塔状黄斑。雌蛾可多次产卵,单雌产卵量为147.25±84.24粒。幼虫偏好取食菠萝蜜、榴莲蜜Artocarpus champeden和面包果Artocarpus altilis 3种植物。室内和网室观察结果表明,黄翅绢野螟在海南一年发生8代。2018年1-12月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从3月开始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至7月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7月中下旬至9月为种群高峰期;10月后种群开始回落,至次年2月种群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结论】黄翅绢野螟能以菠萝蜜叶片为食料完成继代繁殖,属寡食性;7-9月是该虫在海南的种群高峰期(第5代),因此精准防控的关键时期为上代(第4代)成虫期,即7-8月。
关键词: 黄翅绢野螟 形态特征 发育历期 生活史 繁殖力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龄PR107和热研7-33-97橡胶树“6天1刀”割制的刺激技术及适应性研究初报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中龄PR107和热研7-33-97橡胶树为研究对象,设割胶前1、2、3、4、5 d涂施乙烯利的5个刺激时间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的胶乳产量;以d4(4天1刀)割制为对照,中龄PR107和热研7-33-97分别设6个刺激强度的d6(6天1刀)割制处理,包括4个乙烯利浓度以及最高浓度下的3个涂药周期,比较分析不同处理的产量、胶乳生理及死皮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周期最后1刀的第2天或周期第1刀的前2~3d进行涂施乙烯,刺激效果良好,可获得较好的胶乳产量。中龄PR107进行d6割胶的产胶潜力很难通过适度刺激挖掘出来,采用4%乙烯利,2~3刀周期涂药的刺激策略可获得相对较好的产量效应及生理效应。热研7-33-97对d6割制适应性较好,采用2~3刀周期涂施2.0%~2.5%乙烯利的低刺激强度技术措施,可获得了良好的产量,且胶乳生理参数反应良好。此外,d6割制的高产期单株刀次产占全年产量的3.0%~4.8%之间,确保高产期的割胶刀数是保证d6割制产量的关键。
关键词: 橡胶树 品系PR107 热研7-33-97 “6天1刀”割制 刺激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强与源叶激素协同调控幼龄胡椒成穗的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胡椒插条苗和幼龄胡椒为试材,通过室内光强模拟试验设置较高光强405μmol·m-2·s-1、较低光强270μmol·m-2·s-1、田间原位遮荫试验设置全光照和遮荫处理,研究光强调节源叶激素含量影响幼龄胡椒成穗机理.通过分析胡椒源叶的光合作用,内源激素生长素、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花穗抽生、脱落和成穗数目,结果发现,2个试验中较低光强都可以提升胡椒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室内光强模拟试验较低光强显著降低了胡椒源叶GA3/ABA,田间原位遮荫试验两种光强处理的胡椒源叶GA3/ABA无显著差异,2个试验的较低光强处理都减少了胡椒成穗数目.分析光强调控源叶激素含量影响胡椒成穗主要原因为:较高光强诱导胡椒源叶启动ABA抗逆信号传导途径,在不降低GA3/ABA前提下,提升ABA水平可以减少胡椒花穗脱落数目;较低光强降低了GA3/ABA,增加花穗脱落数目.所以,生产中可以在主花期和非主花期通过调节光强或喷施适量激素,改变叶片GA3/ABA比值,调控胡椒花穗数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假高粱的危害调查
《植物检疫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假高粱是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但近几年假高粱在海南省蔓延扩散速度加快。为提高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南繁产地检疫效率,明确假高粱的危害等级和发生面积及分布范围情况,对域内假高粱的发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假高粱实际危害面积15.7 hm~2,分布于所有南繁核心区及辐射区域共计4215.6 hm~2,危害级别达到1级的0.33 hm~2,2级的0 hm~2,3级的1.67 hm~2,4级的4.01 hm~2,5级的8.97 hm~2,6级的0.67 hm~2。荒地、路两侧、灌溉水渠及河堤两岸、南繁试验田、菜地田埂等假高粱危害严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Metacaspases家族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胱天冬氨酸酶(metacaspases,MC)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和逆境胁迫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对香蕉MuMCs基因序列和蛋白序列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采用qTR-PCR技术对香蕉幼苗中MuMCs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香蕉MuMCs具有8个成员,分为2种类型,Ⅰ型MuMC1~MuMC5和Ⅱ型MuMC6~MuMC8;顺式调控元件预测显示在MuMCs启动子区域存在19种激素和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Mu MCs具有组织表达特性,在大部分MuMCs中叶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假茎的次之,根的最低;此外,Mu MCs对盐胁迫有不同程度的应答模式,盐胁迫后MuMC5和MuMC8相对表达量最高,MuMC2和MuMC6相对表达量最低。本研究为深入了解MuMCs基因特点及验证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PCD的调控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芒果产量与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海南省中西部芒果园土壤砂性强、有机质含量低和芒果产量低的现状,研究不同用量生物有机肥与普通有机肥对芒果产量和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旨在为芒果生产上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8年生芒果树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施肥处理:以常规施肥(只施化肥,CF)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减少33%的化学养分(氮、磷、钾)并配施每株5或15 kg普通羊粪有机肥(OF5、OF15)及促生生物有机肥(BIO5、BIO15),测定芒果产量品质并计算经济效益.[结果]与CF相比,OF15处理芒果产量呈增加趋势,BIO15处理产量显著增加,分别提高了11.63%和25.70%;有机肥处理下芒果果实综合品质高于CF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增加11.46%~33.15%,维生素C含量平均增加12.53%~13.01%;各处理叶片及花序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从大到小依次为氮、钾、磷,3个时期不同处理叶片氮、磷、钾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叶片氮含量从梢期到果实成熟期呈增加趋势,花序氮含量略高于同期叶片,叶片磷、钾含量从梢期到果实成熟期呈下降趋势,花序中的磷、钾含量均高于叶片;整体来看,与CF处理相比,羊粪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pH值,各有机肥处理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且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及有效钾含量均高于CF处理;OF15和BIO15处理的经济效益比CF处理分别提高8.39%和16.14%.[结论]综合考虑果实产量及品质、叶片养分、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在减少33%化肥养分投入下单株施15 kg生物有机肥处理表现最佳,其次是单株施15 kg普通羊粪有机肥,因此在进行化肥减施时应提高有机肥的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由取食式转基因甘蔗抗虫性测试方法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培育抗虫转基因甘蔗品种是应对甘蔗螟虫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由于目前甘蔗螟虫室内驯化饲养体系还不完善,没有稳定可靠的甘蔗螟虫虫源,因此难以进行转基因甘蔗的抗虫室内生物测定.为建立一种简易有效的转基因甘蔗抗虫性测试方法,本研究以前期通过遗传转化获得的转Cry1Ab基因抗虫甘蔗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一种模拟自由取食的实验装置,通过采集野生甘蔗螟虫进行自由取食实验,进行转基因甘蔗的抗虫性测定,实验结果成功证明了转Cry1Ab基因甘蔗植株的抗虫特性.本研究设计的转基因甘蔗抗虫性测试方法无需依赖于室内驯化的甘蔗螟虫,即可进行甘蔗抗虫性测定,方法简单有效,可为其它甘蔗抗虫育种研究中的抗虫温室测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转基因 甘蔗螟虫 抗虫实验 Cry1Ab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尖孢炭疽复合种新菌株的报道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云南省临沧市某开割橡胶林中分离到一类以YNLC510为代表的致病炭疽菌,经多基因序列分析结合形态比较后推测其为尖孢炭疽复合种下的一个新类群.基础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YNLC510在28℃、pH 7.0~8.0、以果胶为碳源、大豆蛋白胨为氮源时最适合菌丝生长;在32℃、以果胶为碳源、天冬酰胺、大豆蛋白胨为氮源时产孢量最大;培养基水活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具有极大影响,当水活度小于0.93 aw.菌丝几乎不再生长,而小于0.99 aw.即不再具备产孢能力;YNLC510对国内当前主栽或主推的橡胶品种均表现致病,对IAN873和GT1的致病性最强,对PB86、PB235和PR107相对较弱;且在无伤条件下能侵染番木瓜、芒果、辣椒和黄瓜的叶片,但不能侵染番石榴叶片和辣椒果实,在刺伤条件下对供试植物均可致病.这是关于该类炭疽的首次报道.当前报道的橡胶树尖孢炭疽复合种中已有3个种仅在云南省内分布,显示出该区域橡胶树上炭疽属真菌存在丰富的种群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