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间作五指毛桃土壤和根主要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相关性

土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在成龄胶园间作的五指毛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及其根中主要中、微量元素含量情况,测定了试验区根际与非根际各30个土壤样品和对应五指毛桃根的Ca、Mg、Fe、Mn、Cu和Zn含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评价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微量元素丰缺状况。结果表明,非根际土壤Ca、Mg、Fe、Mn含量的平均值都高于根际土壤,而Cu、Zn含量的平均值都低于根际土壤。土壤Ca、Mg含量80%以上处于缺水平,而Fe、Mn含量处于丰或很丰水平,Cu、Zn含量处于适中水平。五指毛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微量元素存在空间上的广泛变异。五指毛桃根中、微量元素的平均值从大到小的排序是Ca>Mg>Mn>Fe>Zn>Cu。土壤中、微量元素与五指毛桃根中相对应的中、微量元素相关性不强,且表现复杂。本研究结果揭示,在成龄胶园间作五指毛桃应当适量施用Ca肥、Mg肥和喷施一些Cu元素叶面肥,并实行科学施肥,减少养分淋失。

关键词: 五指毛桃 成龄胶园 中、微量元素 根际土壤 非根际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粪便对食用菌渣堆肥中碳氮转化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粪便对食用菌渣(以下简称菌渣)堆肥进程的影响,分别设置初始碳氮质量比(C/N)均为32.00的菌渣+冷性粪(牛粪)、菌渣+温性粪(猪粪)、菌渣+热性粪(鸡粪)3个处理,并以纯菌渣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处理中的碳氮转化进程.结果表明:鸡粪促进菌渣堆肥碳氮物质矿化进程的效果最好,堆肥过程中最高温度、总积温、铵态氮质量浓度依次为65.03℃、3095.42℃、10.73 g/kg,堆肥后硝态氮、全氮质量分数、氮固定率分别为9.37 g/kg、2.53%、95.7%,有机质质量分数和C/N分别降低20.8%、48.8%.牛粪促进菌渣堆肥腐殖化进程的效果最佳,堆肥结束后,腐殖化率、腐殖化指数、胡富比分别为31.6%、20.56%、1.87,分别是初始值的1.35、1.76、1.86倍.

关键词: 粪便 食用菌渣 堆肥 碳氮转化 腐殖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综合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和形态,显著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全球碳循环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现代土壤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质)也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对土壤物理特性、化学属性、生物学特征及其生产力等起关键作用[1],一直是农学家关注的重点。但土壤有机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了能够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的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特征,为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借助GIS技术,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对2008—2017年间海南省18个市(县)的农业面源污染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绘制空间分布图,发现其变化规律.[结果]2008—2017年,海南省化肥施用实物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2017年较2008年增加15.27%,农药使用量呈明显减少趋势,2017年较2009年减少29.79%;由于肉牛的年末存栏量减少,畜禽粪尿排放总量相对呈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海南省化肥投入强度较高的市(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投入强度较低的市(县)主要分布在中部;农药投入强度高的市(县)总体减少,仅中部的五指山市和西部的乐东县的农药投入强度由弱变强;海南省畜禽粪尿排放强度较高的市(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2016年畜禽粪尿排放强度超过3.0×104 kg/ha的仅有定安县,在1.5×104 kg/ha以下的有白沙县、琼中县、琼海市、五指山市、保亭县、三亚市和东方市.[建议]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是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和西部的市(县),是由于这些市(县)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范围较广.因此,可根据海南省各市(县)化肥投入、农药投入和畜禽粪尿排放强度的不同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加强专项资金投入,切合实际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及提高农户农田环境保护意识,以有效防控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促进海南省生态农业发展.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空间特征 时空分布 海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木的营养价值及其加工展望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木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耐受干旱和霜冻等恶劣天气,具有较强的生长抗逆性.辣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植物化学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等生理功效,极具开发潜能.目前,辣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辣木叶和辣木籽,其加工也主要通过添加辣木叶粉或辣木籽油等作为营养补充剂制备产品.本文主要综述了辣木各部位的营养价值、提取物的生理功效以及在食品和日化产品行业的加工现状,为辣木加工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思路,为辣木的深层次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推动辣木产业发展.

关键词: 辣木 营养价值 生理功效 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的胡椒内参基因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筛选适合胡椒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的内参基因,本研究基于胡椒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初步筛选出62个候选基因.以胡椒主根、芽尖、叶片、花穗、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以及接种辣椒疫霉菌的主蔓为材料,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系统分析候选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结合目标基因的表达模式验证,鉴定稳定表达最优的内参基因为Myeloid leukemia factor 1 (Pn 17.1212).结果 表明:该基因是分析胡椒果实发育、辣椒疫霉菌响应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理想内参.内参基因的选择不应仅限于持家基因,全基因组和转录组信息可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基因数据,内参基因的准确鉴定需综合转录组信息、基因表达稳定性、标记基因的表达模式验证等数据分析的结果,获得的理想内参基因可满足不同研究对表达稳定性的要求.

关键词: 胡椒 内参基因 表达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幼虫的室内致死能力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防治红棕象甲的可行性,在室内研究了该线虫对红棕象甲幼虫的致死效果和毒力水平.采用微量点滴法测试线虫不同施药剂量和施药时间对红棕象甲3龄幼虫的致病效果,并观察处理后红棕象甲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变化.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随着线虫接种剂量的增加,红棕象甲死亡率增加;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红棕象甲幼虫的LD50呈现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线虫接种剂量的提高,LT50逐渐缩短;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红棕象甲幼虫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感染后,虫体呈现出僵硬皱缩、体色变褐、身体肿胀直至最后虫体腐烂、线虫游离而出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低龄幼虫具有一定的防控潜力.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 红棕象甲 致病力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育苗基质对槟榔根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设置不同基质配比处理,筛选出适合槟榔苗的基质配方,为繁育优质种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红壤土、椰糠和羊粪为原料,按不同比例配制育苗处理组合,测定基质理化性质、根系生长状况、根系活力以及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处理对根鲜干重、次级根、根系活力及微生物数量等影响显著。其中Ⅳ处理(6/10红壤土+3/10椰糠+1/10羊粪)综合表现最好,表现最差的是不添加椰糠和羊粪的对照(CK)处理。通过对基质总孔隙度、容重与根系生长、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总孔隙度与根干重、一级根、根系活力、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除根鲜重及二级根数外,容重与其他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表明种苗繁育基质总孔隙度与容重对植物生长及根际微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槟榔 育苗基质 根系生长 根际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3份杧果种质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评价

中国南方果树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凯特、热农一号、澳杧和金煌等33份杧果种质,采用室内离体果实刺伤接种法,根据不同种质病斑扩展情况,结合病情指数、聚类分析法对其抗感病性进行分级。结果表明,33份杧果种质中,热农一号和KRS对细菌性角斑病表现为高抗,Zillate、鹰嘴等5份种质为中抗,0902等15份种质中感,广西四号、东镇红杧、大头杧等7份种质感病,凯特和红象牙等4份种质高感。

关键词: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 病情指数 品种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豆蔻的本草考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草豆蔻在历代本草典籍中均有记载,药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该文通过系统查阅草豆蔻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名称、基原、产地分布、道地产区、采收时间、炮制方法、性味和功效主治进行全面考证和整理,以期为草豆蔻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草豆蔻别名有豆蔻、漏寇、草寇等,通过分析各类本草书籍中对草豆蔻的形态描述及附图,得出古人记载的草豆蔻可能出现与艳山姜、草果等出现使用混乱的情况,古今品种在部分地区发生了变化,今考证草豆蔻基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主产于岭南等热带地区,以海南产质量较佳,采收时间一般为夏秋果实成熟季节.草豆蔻炮制方法多样,古有面裹煨制、吴茱萸制、炒制等,现代一般采用净制(去皮生用),具有健脾暖胃、下气开郁、燥湿驱寒等功效.现代研究应加强草豆蔻基础研究,制定炮制的量化标准和道地药材数字化标准,深入挖掘草豆蔻在古代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及应用,使草豆蔻的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关键词: 草豆蔻 本草考证 基原植物 产地 炮制 功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