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一维条码绿色果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
《科技导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绿色果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通过从果园种植到市场消费整个过程的关键信息的追踪记录,提出果品追溯过程所需要的指标,以Windows Server 2003为操作系统,以微软的Visual Studio 2008为系统开发平台,C#为开发语言,建立了符合EAN.UCC编码要求的、存储果品生产流通的一维条码可追溯信息系统,单独设计了果园产地、加工、流通和销售信息标签,用户可通过输入果品包装上溯源代码即可查阅所购果品的源头信息,以实现绿色果品的溯源。其中溯源信息包括果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关键环节。


大棚黄瓜新品种‘冀杂1号’
《园艺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杂1号’是以优良自交系96-12-3-8-2-3和96-8-9-2-6-4为亲本配制而成的黄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以主蔓结瓜为主,熟性较早,坐瓜率高,抗霜霉病、枯萎病和角斑病,瓜棒形,瓜皮深绿色,有光泽,刺瘤密,瓜长28~33cm左右,瓜把长与瓜长为1︰9,平均单瓜质量200g,一般产量可达90~105t·hm-2,适宜春、秋大棚及露地栽培。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养分环境及小麦增产稳定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和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养分环境的培肥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不施肥的对照,不同肥力地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0.89%、93.19%~107.24%、17.69%~55.18%,小麦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一般施用量在化肥N 210 kg.hm-2,P2O590 kg.hm-2,K2O 90 kg.hm-2,有机肥折合养分含量在N 65 kg.hm-2,P2O518 kg.hm-2,K2O 56 kg.hm-2,有机C量1 500~3 000 kg.hm-2,可达到稳定增进土壤氮磷钾养分环境,改善土壤有机质状况,稳定增加小麦产量的积极培肥作用。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环境 小麦 增产稳定性


从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分析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抗热性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培育抗热性强的品种对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小麦稳产性具有重要意义。选用北方冬麦区53份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于2008—2009年度分别种植在北京、石家庄、衡水、安阳和泰安5点,各点设正常温度和塑料棚热胁迫处理。结果表明,千粒重可作为抗热性筛选的简易指标。农大189、CA0518和京冬8号的产量和千粒重在正常和热处理环境中均较高,抗热性好;衡观33和CA0736的产量在正常和热处理环境中均较高,但千粒重均表现中等,抗热性较好;农大211、石麦15、济麦22、农大3432和山农2149在正常环境中的产量和千粒重均较高,但在热处理环境中产量和千粒重均较低,抗热性差。53份品种按和面时间和峰值曲线面积可分为强筋、中强筋、中筋、中弱筋和弱筋5大类。热处理使所有类型材料的蛋白质含量和籽粒硬度增加,峰值带高、8min带高和8min带宽降低,并降低强筋、中强筋和中筋类型材料的和面时间与峰值曲线面积,增加中弱筋和弱筋类型材料的和面时间与峰值曲线面积。
普通小麦SGP-A1缺失对淀粉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国内外138份农家种和黑小麦材料进行SGP-A1缺失鉴定,并研究其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以及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新种质及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DS-PAGE电泳检测SGP-A1缺失情况,利用双光束双波长法测定面粉中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用快速粘度测定仪(rapid viscosity analyzer,RVA)测定面粉糊化特性。【结果】供试材料中缺失SGP-A1的有26份,SGP-A1缺失显著降低籽粒中支链淀粉含量,提高直链淀粉的相对含量,并降低面粉糊化参数反弹值,但对粒重、淀粉总量及其它面粉糊化参数没有显著影响。【结论】SGP-A1缺失显著提高籽粒中直链淀粉相对含量,降低反弹值。
关键词: 小麦 SGP-A1蛋白 直链淀粉含量 支链淀粉含量 RVA参数


河北省棉花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河北省22个主要产棉县市分离纯化得到67个棉花立枯病菌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融合试验表明,其中的62个菌株属于2个菌丝融合群,即AG-4和AG-2,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1.04%和1.50%;另有5个菌株与标准菌株不融合,占7.46%,表明河北省棉田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系是AG-4融合群。通过选用麦芽蛋白胨(MPDA)培养基(Ⅱ)进行对峙培养,将AG-4融合群菌株划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即AG-4-A、AG-4-B、AG-4-C、AG-4-D、AG-4-E和AG-4-F,分别占测定菌株的59.02%,6.56%,9.84%,1.64%,21.31%,1.64%。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丝融合群及其各营养亲和群致病力不同,以AG-4-A对棉苗的致病力最强,其次是AG-2,均导致棉苗死亡;AG-4-E和AG-4-F虽然致病,但并不致死棉苗,各群相对致病力强弱顺序依次为:AG-4-A>AG-2>AG-4-B>AG-4-C>非融合类>AG-4-D>AG-4-E>AG-4-F。


枯草芽孢杆菌BAB-1产脂肽类及挥发性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AB-1产生的脂肽类物质和挥发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和抑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HPLC和MALDI-TOF-MS对脂肽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采用GC-MS对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结果】HPLC分析表明,菌株BAB-1产生的脂肽类物质由LP-1、LP-2、LP-3三类组分组成,其中LP-2起主要抑菌作用。MALDI-TOF-MS质谱分析表明,LP-1为surfactin(C13—C15),LP-2为fengycin A(C14—C15)和fengycin B(C14—C18),LP-3成分未能确定。GC-MS结果表明,菌株BAB-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由多种成分组成,主要为醇类、酮类、酸类、胺类和烷烃类等。【结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B-1能够产生脂肽类物质和挥发性物质,并且这两类物质都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生长及光合特性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黄顶菊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为黄顶菊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非耕地上人工播种黄顶菊,对其出苗率、株高增长、叶片增长及单位面积黄顶菊鲜质量变化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对黄顶菊出苗率与土壤温湿度关系进行了调查。采用丙酮直接浸提法测定了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开花初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黄顶菊叶片不同生长时期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同时测定了黄顶菊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黄顶菊出苗高峰期发生在播种后8周,出苗率为74.67%,黄顶菊开始出苗温度为土壤日平均温度≥10℃,最佳出苗温度为土壤日平均温度达25℃,土壤湿度为25%~30%对黄顶菊出苗影响不大;黄顶菊株高和叶片数播种后前8周变化不大,播种后8~22周增长迅速,黄顶菊最终株高和叶龄分别为280cm和44叶;黄顶菊单位面积鲜质量变化为播种后8~22周鲜质量增长幅度较大,平均增加2275g/周,到播种后22周黄顶菊鲜质量达到最大值26781g/m2。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及开花初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0.392%,0.409%及0.508%。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及开花初期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3.6,37.5和41.5μmol/(m2·s)。黄顶菊在苗期、生长期、开花初期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式曲线变化,无光合"午休"现象,最大净光合速率出现在11:00,且三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黄顶菊的光饱和点为1512μmol/(m2·s),光补偿点53.7μmol/(m2·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