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浅谈科研院所如何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
《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科研项目经费是科研院所重要的资金来源。本文从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两方面提出了加强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路。


流化床生物滤器去除养鱼循环水中氨和亚硝酸盐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用于养鱼生产的流化床生物滤器及其配套设施,使用自行研制的对鱼有益、防病的生物技术产品固定化细胞(ImmobilizephotosyntheticbacteriaIMPSB),选择培养硝化细菌,研究了其在去除养鱼循环水中氨和亚硝酸盐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化床生物滤器的单元水处理能力为30~50t·h-1。流化床生物滤器与固定床生物滤器比较,流化床生物滤器的硝化率和过流率为同等条件下固定床生物滤器3倍。该系统养鱼可节水85%~90%,减少建设费用和占地面积。其载鱼量为25±2kg·m-3时,流化床生物滤器进水氨氮浓度为1.3mg·L-1,亚硝酸态氮为0.068mg·L-1,出水中氨氮浓度为0.20mg·L-1,亚硝酸态氮浓度为0.024mg·L-1,鱼类生长正常,氨氮去除率为80%~95%,亚硝酸态氮去除率为65%以上。
关键词: 流化床生物滤器 氨 亚硝酸盐 循环水养鱼 鲤 虹鳟


东海浮游糠虾类生态类型划分及其对水团的指示作用
《应用生态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浮游糠虾类丰度和同步的表层温、盐度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糠虾类分布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分析其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特征,确定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漂浮囊糠虾(Gastrosaccus pelagicus)、中华节糠虾(Siriel-la sinensis)和美丽拟节糠虾(Hemisiriella pulchra)是亚热带近海种,同时具有暖温种的特征;极小假近糠虾(Pseudanchialina pusilla)、东方原糠虾(Promysis orientalis)、小红糠虾(Erythropsminuta)和双眼准异糠虾(Anisomysis bipartoculata)虽是亚热带外海种,但具有热带大洋种特征.东海浮游糠虾类大多数物种的最适温、盐度偏低,冬春季在东海近海有更多的分布,因而具有暖温近海类型的生物学特征,这是该类浮游动物区别于其它浮游动物类群的重要特征.宽尾刺糠虾、中华节糠虾和美丽拟节糠虾的较高丰度区,也正是长江冲淡水与暖流水团交汇、沿岸水团与外海高盐水团交汇的位置.小红糠虾和双眼准异糠虾可作为暖流指示种.四刺端糠虾(Doxomysis quadrispinosa)和东方原糠虾是台湾暖流指示种.其它种均不是良好的水团指示种.


SPF理论及其在捕捞能力计算中的应用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机生产边界法是一种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线性规划方法。在得到待定系数的估计值后,可求得理论产出,进而可以求得各投入单元的技术效率。以年渔获产量为产出,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和渔船数为投入,应用该方法计算浙江省1996-2004年的海洋捕捞能力。结果表明2000年浙江省捕捞技术效率最高,达到99.9%。在与DEA法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两者计算结果相近,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捕捞能力水平;在使用SPF法分析捕捞能力时,要注意技术无效率投入的剔除。此外,在用SPF法计算捕捞能力时,应将除去劳动力外的投入因子全部货币化,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氯化胆碱对中华鲟幼鱼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水利渔业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用氯化胆碱质量分数为220、422、664、1 002、1 656、2 705、5 370 mg/kg的7组精制饲料饲养中华鲟幼鱼8周,研究胆碱对中华鲟幼鱼生长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随着饲料胆碱含量的增加,各组实验鱼增重率逐渐增大;饲料系数逐渐降低,5 370 mg/kg组最低,为0.87;肝体指数各组差异不显著;肌肉脂肪含量逐渐升高,1 656 mg/kg组最高;肝脏脂肪含量在2 705 mg/kg组最高,为29.56%;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极显著增高,可能已是生长异常的表现。饲料中胆碱的适宜质量分数为1 656 mg/kg左右。


分子世界里的海洋微生物生态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过去几十年中,遗传学和免疫学方法的进步改变了医学和生物制药学的研究。人类和几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已全部完成测序,这一遗传学信息财富的初步开发已经开始引起对这几种生物的研究及由此产生的应用的革命。得益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便利,对微生物(包括海洋微生物)生态学的理解也紧随其后。通过这些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海洋微生物生态学已经从20世纪50、60年代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海洋学的小脚注变成了我们对海洋的兴趣焦点。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我们学到了大量关于海洋中微生物的丰度、分布和活性的知识。由于认识到海洋微生物异常丰富的多样性、它们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以及天然和工程微生物产品给人类带来益处的潜力,它们已成为科研和公众关注的中心,而且人们对这些海洋中微小生物的迷恋也不会迅速消退。最新的研究表明,我们对海洋生态系中微生物多样性广度的了解相当有限,而且,自然界中许多、或者说大多数海洋微生物的优势种还没有被引入实验室培养。因此,我们对这些物种的生化、生理和行为能力的认识还是懵懂的,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海洋微生物研究还将是海洋科学研究的主要焦点。随着很多领域的研究者转向这项工作,我们可以期待海洋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方面将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范例出现。
关键词: 微生物生态学 细菌 原生生物 生态基因纽学 分子分类学


东海海樽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海域23°30′~33°N、118°30′~128°E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东海海樽类(Thaliacea)种类组成、物种数平面分布和多样性变化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东海调查水域共发现浮游海樽类20种,夏季16种,春季12种,秋季11种,冬季9种;季节更替率显示,海樽类物种季节更替,从春季到冬季,是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暖流势力消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冬季到春季,主要受暖流势力增长的影响。春季海樽类物种数与表温和底盐相关,夏季与10m水层温度和盐度相关;秋季相关性不明显,冬季与表温相关。东海海樽种类季节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形成,主要与暖流势力消长有关。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Thalia democratica orientalis)等7个种是东海的常见种,羽环纽鳃樽(Cyclosalpa pinnata)等6个种是次常见种,其余则是稀有种。东海各分海区海樽类多样性指数大多较低,主要是由于优势种具有很强的聚集性,这种种间和各站位之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多样性指数较低的最主要的原因。


大亚湾浅水石珊瑚的分布现状及生态特点
《热带海洋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年利用玻璃底桶和潜水员观察了大亚湾的珊瑚分布情况,发现湾北岸和湾中部9个岛屿均有较多珊瑚分布。采用珊瑚礁普查方法,对珊瑚密集分布区进行了19个断面调查,测得珊瑚的覆盖率介于7.5%—58.8%之间。大亚湾的珊瑚绝大多数为浅水石珊瑚,本次调查共鉴定出17种浅水石珊瑚,优势种为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 daedalea、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e、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等8个种类。绝大多数珊瑚分布于2—4m水深范围内,最深可达7—8m,珊瑚分布的底质以砂和砾石为主。对大亚湾北岸珊瑚存在的原因进行探讨,建议对大亚湾的珊瑚做进一步调查,并采取保护措施。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概述
《淡水渔业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分别对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病毒病(CCVD)、肠道败血症(ESC)、柱形病(Columnaris)、“肠套叠”症(Intestinal intussusception symptom)的流行情况、病原体、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 疱疹病毒病 肠道败血症 柱形病 “肠套叠”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