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饲喂水平对育成期杜寒杂交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限饲对杜寒杂交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将15只杜寒杂交母羊按干物质采食水平(DMI)分为3个处理组(IR900、IR1300和IR1700 g/d),每个处理5个重复,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杂交母羊采食量和粪便排放量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排尿量和采食量、排粪量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随饲喂水平的降低,干物质(DM)和氮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升高(P<0.01)。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化氮、沉积氮和氮的生物学效价随饲喂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均表现为IR1700组极显著高于IR1300组和IR900组(P<0.01)。限饲对尿氮、中性洗涤纤维(NDF)和有机物(OM)影响差异不显著。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
《吉林农业 》 2018
摘要:针对玉米连作体系下秸秆覆盖还田分解慢、配套农机具现代化程度较低和秸秆肥料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本文提出玉米连作体系下秸秆覆盖还田关键技术体系,同时配套相关装备与机具,以县(区)为单位,建立玉米秸秆"一翻两覆盖"轮耕技术运行模式,促进作物产量提高。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对于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紫花苜蓿杂交组合对冻害胁迫的生理响应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冻害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东北地区种植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筛选能够抵御冻害胁迫的育种材料,对于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5种不同紫花苜蓿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3个阶段处理,即抗寒锻炼阶段、冷冻阶段以及返青阶段,测定其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随3阶段处理SP的含量总体呈现升高的趋势,且每个材料返青阶段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达到最大值(P<0.05);SS的含量总体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冷冻阶段的SS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达到最大值;Pro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Ⅱ、Ⅲ、Ⅴ杂交组合MDA含量低于对照组,但降幅不显著(P>0.05),其余各阶段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返青阶段达到最大值;SOD活性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冷冻阶段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达到最大值。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杂交组合的抗寒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Ⅴ>Ⅲ>Ⅰ>Ⅱ>Ⅳ。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杂交组合 抗寒锻炼 冻害胁迫 生理响应 隶属函数法 抗寒性评价


OYDV衣壳蛋白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洋葱黄矮病毒(Onion yellow dwarf virus,OYDV)是危害洋葱质量和产量的主要病毒之一。本研究从吉林省农安县的分蘖洋葱种植区分离到一株OYDV,通过RT-PCR克隆OYDV衣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28-OYDVcp,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经诱导后表达并纯化,Western-blot鉴定为OYDV cp蛋白。与实验室制备的9株大豆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进行反应,得出其中3株单克隆抗体(2D3、4F9、4G12)能够识别OYDV。综上,本研究首次从分蘖洋葱上分离并鉴定OYDV,对OYDV cp基因进行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并且鉴定到能够识别OYDV的单克隆抗体3株,为分蘖洋葱病毒检测提供了抗体材料。


低温胁迫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苗期光合及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 2018
摘要:以"富民985"玉米杂交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苗期低温胁迫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聚糠萘(PKN)、多效唑(MET)和矮壮素(CCC)对提高玉米的耐冷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对玉米造成的不利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在低温处理前,玉米叶片上喷施PKN、MET和CCC等后,在遇到低温冷害时,不仅使叶片Fv/F0、Fv/Fm和SPAD值的降低,而且减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并降低MDA的积累。尤其是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玉米,在解除低温影响后,各项耐冷指标的恢复均显著快于对照(P<0.05)。说明在玉米苗期叶片上喷施PKN、MET和CCC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助于减轻低温冷害对玉米的不良影响,提高玉米的耐冷性;其中,MET提高玉米苗期耐冷性的总体效果显著优于PKN和CCC,而PKN的总体效果略好于CCC。


白僵菌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水悬浮剂研制及田间防治玉米螟研究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球孢白僵菌和苏云金芽胞杆菌联合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研究表明,确定白僵菌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浓度分别为1.0×106孢子/mL、1.0×109孢子/mL条件下,杀虫效果达到最佳,LT90为6.64(±0.07)d,较1.0×109的Bb LT90缩短26.06%。通过助剂悬浮率、乳化效果以及助剂对微生物活性影响等确定1个白僵菌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水悬浮剂剂型配方。田间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两种生防菌均在防治过程中起作用,田间玉米受害株数、活虫数均明显低于未施药对照,防治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白僵菌或苏云金芽胞杆菌。


植物种子皱缩的形成机理及研究概况
《东北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植物种子的皱缩现象是种子劣化的一种形态。皱缩种子的产生,不仅严重影响种子的外观品质,还会使种子活力和发芽能力显著下降。目前,皱缩种子的产生已经成为制约杂交大豆、杂交小麦和甜玉米等作物大规模制种的难题之一。然而,在植物皱缩种子的形成机理及改良方法方面,虽然有一些研究,但缺乏系统性。本文对植物种子皱缩的发现和定义、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和改良方法等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以期为科研人员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玉米田养鹅对农田杂草群落结构影响的初步研究
《高原农业 》 2018
摘要:以西藏林芝八一镇"农牧一体化"农业生态试验站为平台,于2015年开展玉米田养鹅(RGICF)、常规(CCP)和对照(CK)长期定位试验,调查统计放牧前、放牧中和放牧后玉米农田杂草种类和密度,从杂草群落结构和功能群层面对比分析,以期揭示不同杂草管理方式对田间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前,RGICF和CK杂草种类高达14种,密度接近141.82株/m~2,依次高于CCP 10种和135.82株/m~2,杂草优势种少而突出,杂草功能群DA占优势。放牧中,RGICF和CK杂草总密度下降了75.68%和17.41%;CCP杂草功能群DA比重上升,总密度增加了13.07%,但优势种少而突出。放牧后,RGICF杂草种类和密度基本恒定,CK杂草总密度减少了71.74%,CCP杂草总密度增加了1.71倍,RGICF、CCP和CK均以功能群DA为主。这说明了玉米田养鹅模式下既能充分利用杂草资源,又可维持杂草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蛋白受体1B基因多态性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分析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1B,BMPR-1B)基因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集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共381只个体的血样,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BMPR-1B基因多态性,并用DNASta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利用Excel 2003软件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以及遗传多样性参数(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显示,新吉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白头杜泊羊BMPR-1B基因均不存在多态性;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具有多态性,存在3种基因型:++、B+和BB。杜×寒杂交羊(F1)χ2值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杜×寒杂交羊(F3)χ2值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的PIC分别为0.311和0.264,为中度多态。推测BMPR-1B基因不是新吉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白头杜泊羊4个绵羊群体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但可作为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


6个绵羊群体BMP15、GDF9基因多态性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检测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的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绵羊群体共378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15、GDF9基因多态性;用DNAStar软件与I-TASSE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运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对新吉细毛羊群体BMP15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P15基因P1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AA、AC、CC,该突变为BMP15基因外显子1上58-60bp 3个碱基(CTT)缺失,新吉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的χ~2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不同基因型间新吉细毛羊平均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GDF9基因P2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DD、DE、EE,其中新吉细毛羊仅有1种基因型:DD,该突变为GDF9基因外显子2上477bp处T→C的转换,该突变未导致氨基酸的改变,除新吉细毛羊外其余5个群体χ~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说明GDF9基因T477C突变不能作为新吉细毛羊多胎性状遗传标记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