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北部湾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幼鲎生态位及种间竞争分析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数量锐减已成为濒危物种.该研究基于北部湾沿岸滨海湿地中华鲎种群调查,利用中华鲎幼鲎栖息地主要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探讨中华鲎幼鲎对资源利用情况及其与各物种之间竞争强弱,进一步采用种间联结性探究中华鲎幼鲎与各物种竞争情况.结果表明:(1)中华鲎幼鲎在底栖群落中属于广生态位物种,其生态位宽度最大(4.2522);(2)中华鲎幼鲎与各底栖生物均有一定程度生态位重叠,其中与短指和尚蟹(Mictyris brevidactylus)生态位重叠高达0.8375;(3)中华鲎幼鲎与短指和尚蟹种群动态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种群规模在西背岭和三娘湾地区呈此消彼长状态,自然补充量减少是限制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生态位分析表明,中华鲎幼鲎可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指示物种,建议以中华鲎为旗舰物种开展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宣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瓦氏雅罗鱼Commd9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碱度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铜转运Murr1结构域(copper metabolism Murr1 domain,COMMD)蛋白家族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参与机体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调节、钠转运、铜代谢以及缺氧的适应性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为研究Commd9在碱度胁迫下的作用,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首次对具有耐高碱特性的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Commd9基因cDNA全长进行了克隆,命名为LwCommd9基因(GenBank No.MT013199).该序列全长为938 bp,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5和339 bp,开放阅读框为594 bp,编码蛋白含19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21.79 kD,理论等电点为5.63.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瓦氏雅罗鱼COMMD9氨基酸序列与鲤科鱼类的相似性较高,其中与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相似性高达93.37%.qPCR发现,LwCommd9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在肝和肾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LwCommd9基因在碱水种群瓦氏雅罗鱼肝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而在淡水种群瓦氏雅罗鱼肝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在肾组织中也有相同变化趋势.综上所述,LwCommd9基因在瓦氏雅罗鱼高碱适应过程中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将为后续鱼类耐高碱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瓦氏雅罗鱼 铜转运Murr1结构域9 (Commd9)基因 基因表达 碱度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荧光溶解有机物的时空分布
《海洋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EEMs-PARAFAC)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莱州湾海域春季(2020年5月)和秋季(2020年10月)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的来源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莱州湾海域FDOM由2类共4个荧光组分组成:C1、C4为类蛋白质组分,分别为色氨酸和酪氨酸;C2、C3为类腐殖质组分.并对各组分的来源及分布特征分析:春季FDOM分布主要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其中表层C1、C2、C3也受微生物活动影响.秋季表层C1、C2、C3分布受到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共同影响,秋季表层C4主要受生物现场生产影响,秋季底层C1、C2、C3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C4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共同影响.各荧光组分在表层的季节性差异主要是由于春季部分FDOM经陆源输入后受偏南风作用,在莱州湾西部及南部海域扩散.FDOM在底层的季节性差异主要由于受到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HIX高值分布表明莱州湾西部和南部FDOM受陆源输入影响显著,BIX高值分布表明莱州湾远海FDOM受生物活动影响程度较高.总体上,陆源输入影响莱州湾FDOM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荧光溶解有机物 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 莱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脆肉尼罗罗非鱼与普通尼罗罗非鱼肌肉理化与营养特性的比较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脆肉尼罗罗非鱼与普通尼罗罗非鱼的肌肉理化与营养特性的差异,实验对脆肉尼罗罗非鱼与普通尼罗罗非鱼肌肉在质构特性、感官评价、基本化学成分、脂肪酸分布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脆肉尼罗罗非鱼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与普通尼罗罗非鱼差异显著;脆肉尼罗罗非鱼肌肉中的粗蛋白和灰分与普通尼罗罗非鱼无显著差异,但水分含量显著降低,总脂含量显著升高;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脆肉尼罗罗非鱼肌肉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普通尼罗罗非鱼,其中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分别是对照组的2.12、3.36和3.71倍,脆肉尼罗罗非鱼肌肉的游离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普通尼罗罗非鱼,但鲜味氨基酸中甘氨酸略低于普通尼罗罗非鱼.研究表明,脆肉尼罗罗非鱼和普通尼罗罗非鱼肌肉在质构特性、含水量、脂肪酸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分布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本实验为脆肉尼罗罗非在养殖技术优化、脆化饲料研发、保鲜和加工技术改进等方面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数据和技术资料.
关键词: 脆肉尼罗罗非鱼 脆性 质构特性 感官评价 营养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越南与中国华南地区鲫(Carassius auratus)的遗传分化
《水产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鲫(Carassius auratus)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淡水鱼类之一,在越南也有自然分布.本文通过研究越南及中国广东阳春、潮州、广西博白和福建等地鲫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Cyt b)基因遗传变异,以探讨越南和华南地区鲫的谱系地理格局.在146尾样本中,共检测出32种单倍型,分属于6个鲫线粒体谱系,总的单倍型多样性(0.900±0.016)和核苷酸多样性(0.017±0.008)均较高.分析结果显示:华南地区和越南共存在3个土著鲫的线粒体谱系(C1A、C1B和C1C),而不是之前认为的1个或2个.谱系C1A分布于福建,谱系C1B和C1C则分别分布于越南的北部和南部,两广地区可能是谱系C1A和C1B的重叠分布区.此外,这一区域还检测到了其他线粒体谱系,这种谱系混杂的格局可能与自然演化过程和人类活动有关.本研究加深了对鲫谱系地理格局的认识,有助于鲫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培育大头鲤幼鱼放流杞麓湖后的初期迁移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云南特有鱼类大头鲤(Cyprinuspellegrini)增殖放流后的空间迁移特征,于2021年7月在云南省杞麓湖开展了人工培育大头鲤幼鱼标记放流试验,并通过定点回捕监测对鱼苗放流后的初期迁移特征进行了探讨。共放流大头鲤幼鱼7000尾,平均全长(8.4±1.2) cm,平均体重(7.5±3.5) g。放流鱼苗全部做了可见植入荧光标记(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 VIE)。放流24 h后即开始回捕,共在放流点及附近水域设置10个固定回捕监测点,采用地笼进行为期3 d的持续回捕。共回捕到放流鱼苗37尾,总回捕率为5.286‰。回捕个体平均全长(7.1±1.0) cm,平均体重(4.4±1.8) g。回捕个体的标记均清晰可见,标记保持率为100%。放流后3 d内各固定监测点回捕到的放流鱼苗数量变动显示,放流鱼苗呈现出先向两端沿岸浅水区迁移,后向开阔水域迁移的特征。放流后第1天鱼苗的群体冒险性为33.33%,而放流后第2、3天的群体冒险性均超过第1天的2倍,表现出先谨慎探索,后大胆冒险的行为特征。放流鱼在放流后1、2、3 d内的日迁移距离分别为199.4、110.6、98.8 m,呈逐渐下降趋势。根据有关背景资料及本研究结果,提出了完善大头鲤增殖放流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大头鲤 增殖放流 标志回捕 迁移特征 杞麓湖 可见植入荧光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NN-LSTM在日本鲭捕捞渔船行为提取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国内外部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捕捞渔船逐渐开始采用人类观察员与电子观察员相结合的捕捞监控方式。为简化电子监控系统数据处理流程、提高电子监控系统自动化程度、增强相关渔业公司及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该研究提出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与长短期记忆模块(Long Short Term Memory, LSTM)应用在传统电子监控系统数据中,用于灯光渔业日本鲭捕捞渔船行为提取。根据日本鲭捕捞渔船工作特点,划分出放网、收网、进鱼、转载等9种捕捞作业行为。设计4组平行试验,分别对比3层卷积神经网络、带有LSTM模块的3层卷积神经网络、8层卷积神经网络、带有LSTM模块的8层卷积神经网络在日本鲭捕捞渔船行为提取中的表现。试验结果显示,在测试集中该4种神经网络训练得到的模型综合评价指标F1分数分别达到了0.794、0.799,0.966及0.972,在配备NVIDIA Tesla V100 32GB高性能GPU的超算环境下5 000组数据平均每次检测耗时分别为34.66、34.50、37.41、37.61 ms。在一定范围内,网络深度的增加会显著提升模型的效果,但检测耗时也会有明显增加;LSTM模块的加入对网络模型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且不会显著影响检测耗时。因此,CNN-LSTM模块在电子监控系统高实时性、高精度场景下均有较大的应用前景,能够提高电子监控系统自动化程度,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 电子监控系统 卷积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 日本鲭 捕捞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苯咪唑在团头鲂体内的物料平衡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甲苯咪唑(mebendazole,MBZ)在团头鲂体内的分布和排泄规律,将MBZ以20 mg/kg单次灌服给药,在给药后的第0.25、0.5、1、2、3、4、5、6、7和8天进行水样采集,经固相萃取法提取净化后,采用液质联用仪(LC-MS/MS)测定水样中MBZ及其代谢物羟基甲苯咪唑、氨基甲苯咪唑的浓度.于第8天水样采完后,处死试验鱼,采集血液和肝、肾、鳃、肌肉等组织并称质量,用QuEChERS法进行提取净化,LC-MS/MS检测各组织中MBZ及其代谢物的浓度,并计算出各组织中的回收量.结果显示,MBZ及代谢物在心、肝、脾、鳃、肾、肠等组织中回收的量可达3332.26~5345.52μg,占总给药量的13.74%~23.74%.其中,在肠中的回收量最高,可达1248.29~2892.77μg,占总给药量的5.18%~12.85%.剩余组织中的回收量为987.22~1907.19μg,占总给药量的5.19%~11.40%.水中的回收量为1561.95~4623.15μg,占总给药量的6.44%~21.88%.总的回收量为6295.50~10983.41μg,总回收率为42.64%.以上结果显示,MBZ口服之后,主要分布在肠、肝和剩余组织,但是总回收率偏低.表明甲苯咪唑在团头鲂体内吸收较差,代谢路径主要通过粪尿进行排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20年冬季大亚湾西南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0年1月份使用底拖网采集了该海域的渔业生物,并分析了35种主要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根据δ13C和δ15N值,计算出该海域食物网6种营养结构的生态指标和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并绘制了连续营养谱.本次调查渔业生物主要为鱼类和虾蟹类,鱼类的 δ13C和 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3‰ ~ –14.85‰和12.92‰~15.46‰,平均值分别为–16.47‰和13.80‰;虾蟹类的 δ13C和 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7‰ ~ –15.51‰和11.05‰~12.62‰,平均值分别为–16.30‰和11.85‰.根据δ15N值,用相加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additive model,TPA)和缩比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scaled model,TPS)分别计算了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结果显示两个模型计算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1),呈现鱼类平均营养级>虾蟹类的趋势.本研究发现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初始食物来源较为单一,存在食物链营养层级较少和长度不足,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较低和营养结构冗余程度高的现象.与30多年前相比,大亚湾近年高营养级生物量减少,食物网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化,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了解大亚湾食物网结构组成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保护大亚湾渔业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