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石漠化地区三种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撂荒地,AL;玉米地,CF;果树地,FD)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地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采集同一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样品,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进行团聚体分级,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结构稳定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FD各土壤养分均高于AL和CF,其中FD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较AL和CF显著提高25.45%和21.86%,全氮含量显著提高22.42%和19.76%。FD> 5 mm机械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均显著高于AL和CF,<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则显著低于AL和CF。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0.25 mm团聚体组成(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表现为FD> AL> CF,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则表现出相反趋势。FD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较AL和CF提高了4.39%~36.69%和8.11%~27.51%,且> 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较AL和CF显著提高了6.03%和9.64%,而<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则显著降低了46.02%和57.4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MWD、GMD、R0.25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重要的土壤养分指标。在喀斯特石漠化较严重地区,采取退耕还林可提高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促进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曲发酵藜麦种子液培养及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中国调味品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红曲-藜麦固态发酵适生性,提高藜麦的食用价值,以藜麦为发酵基质,益生菌-红曲菌为发酵菌种,探究红曲发酵藜麦种子液培养条件及固态发酵条件,分别对种子液的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因素水平,以菌体干重为评定指标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判断最优种子液培养条件,基于最优种子液培养条件对藜麦进行固态发酵,分别对固态发酵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以色价为评定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以期获得最优固态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20%、初始pH值为5、装液量为30 mL/250 mL时种子液菌体生长情况最优,菌体重量达57.13 g/L,当蒸料时间为50 min,接种量为15%、料液比为1∶1、发酵时间为10 d、发酵温度为31℃时,红曲-藜麦固态发酵菌体色价最优,达11.12 U/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定云雾茶-贵州茶产业发展中的铿锵力量
《蚕桑茶叶通讯 》 2021
摘要:以贵定鸟王群体种的发现和利用为主线,对贵定云雾茶的生长环境、历史文化、品种特点、产品特色、开发利用等进行阐述,分析了贵定云雾茶的产业优势和扶贫效果,并提出贵定云雾茶转型升级和产业打造的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腌鱼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酵腌鱼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采样于贵州省黔东南州6 个县).结果表明,腌鱼的微生物群落呈复杂多样性,不同样品间丰度存在较大差异性,且取样至不同地方的腌鱼乳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等指标呈明显差异,其中剑河县的腌鱼pH最高,天柱县的腌鱼乳酸含量最高,为剑河县的28倍.通过对腌鱼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门水平上,腌鱼的优势细菌和真菌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属水平上,剑河县、榕江县、天柱县、从江县腌鱼的优势细菌为乳酸菌(Lactobacillus),锦屏县和黎平县腌鱼的优势细菌为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剑河县、锦屏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腌鱼的优势真菌为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天柱县腌鱼的优势真菌为酿酒酵母(Kazachstania).由群落Heatmap可知,剑河县、锦屏县、黎平县、榕江县腌鱼的细菌及真菌的优势菌属组成最为相似.基于典范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分析表明,细菌及真菌属水平上,对微生物群落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乳酸.本研究可为贵州传统发酵腌鱼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穗鸭体重与体尺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多元回归分析
《贵州畜牧兽医 》 2021
摘要:为研究三穗鸭体重与体尺性状间的关系,试验通过测定90日龄纯系三穗鸭的体重及体尺性状(体斜长、胸宽、胸深、龙骨长、半潜水长、胫长、胫围、盆骨宽、胸角),并分析体重与体尺性状间的相关性,建立体重最佳回归方程。结果:三穗鸭公鸭的体斜长、半潜水长均显著高于母鸭(P<0.05)。公鸭体重与龙骨长、胸角之间,胸宽与体斜长、胸深之间,胫长与胫围之间,半潜水长与盆骨宽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0.05)。母鸭体重与胸宽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半潜水长与体重、胸宽之间,胫围与盆骨宽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0.05)。构建公鸭胸角及母鸭胸宽、体斜长与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中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结论:三穗鸭公鸭的体尺性状优于母鸭,公鸭胸角和母鸭胸宽可作为间接选择三穗鸭体重的重要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地方特色菜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分析
《农技服务 》 2021
摘要:为加强对贵州地方特色菜豆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筛选出适合在贵州地区推广种植的菜豆种质资源,以前期收集的贵州地方特色菜豆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其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份供试材料的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整体高于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在欧式距离为15时,可分为4大类;16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综合成6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1.646%。通过主成分得分综合排名,2018GY-06>2018GY-01>2018GY-02,排在20份菜豆种质资源前三位,较为适宜在贵州及周边生态环境相似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黑山羊不同泌乳阶段乳成分及其相关性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贵州黑山羊不同泌乳阶段乳汁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和冰点变化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随机选取15只日均泌乳量约为400 g的健康状况良好的贵州黑山羊经产母羊,采集其初乳(第1,4,7天)和常乳(第35天),测定乳汁中乳蛋白、乳脂肪、非脂固形物、乳糖、NaCl含量和冰点,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初乳中乳蛋白、非脂固形物、乳糖、NaCl含量均高于常乳,冰点低于常乳,且各时间点各指标间均差异显著(P<0.05);乳蛋白、非脂固形物、乳糖、NaCl含量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乳脂肪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乳蛋白与非脂固形物、乳糖、NaCl、冰点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乳脂肪与乳蛋白、非脂固形物、乳糖、NaCl、冰点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贵州黑山羊初乳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常乳,且各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州区耐迟播油菜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农技服务 》 2021
摘要:明确播种期延迟对不同油菜品种直播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筛选黔北稻-油两熟制区域早熟、耐迟播且适宜直播杂交油菜品种提供参考,通过无重复大区对比试验研究播期10月10日(Ⅰ)和播期10月20日(Ⅱ)2个处理10个油菜品种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的适栽性。结果表明:收获期处理Ⅰ和处理Ⅱ的密度比值(Ⅱ/Ⅰ)为0.82~1.04,黔油早1号的比值最大(1.04),兴奥油478和先油杂2号其次,均为1.00,迟播对三者影响均较小;迟播对生育期的影响以抽薹期和初花期影响较大;结合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黔油早1号、德喜油1000、恒禾油001和黔油早2号共4个品种较耐迟播且适宜直播,保油杂4号耐迟播性中等,其余5个品种不耐迟播或因产量较低不建议迟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同质渗粳恢复系R100的选育与配合力分析
《农技服务 》 2021
摘要:R100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用同质渗粳恢复系Q431为母本,与R749为父本杂交,经过系谱法选育,以恢复性好、株型好、秆粗壮、分蘖中等、着粒密度大为目标的同质渗粳新恢复系。采用3×2NCII遗传设计,对6个杂交组合的8个农艺性状和2个品质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组合间的各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也有基因加性与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参试材料中品资5A的一般配合力最高,其次是R100,说明不育系品资5A和恢复系R100在杂交水稻的组配中具有优质高产的应用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轮作模式对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土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托23年的黄壤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对比研究玉米单作(MM)、小麦||绿肥–玉米轮作(WMR)和油菜–玉米轮作(RMR)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的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占比高达93.04% 和74.59%以上;WMR和RMR处理较MM处理显著提高了5~2 mm和2~1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及>5 mm和5~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MR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MWD(平均重量直径)较MM处理显著增加了50%;WMR、RMR处理的PAD(团聚体破坏率)和ELT(土壤团聚体不稳定团粒指数)较MM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31.32%、25.97%和35.90%、30.65%;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均以WMR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最高,>5、1~0.5、0.5~0.25 mm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比MM处理显著增加了17.60%、34.41%、45.67%;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25 mm的大团聚体中,而在微团聚体中含量较少,轮作主要提高了>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贡献率,WMR、RMR处理较MM处理分别提高了23.18和9.16个百分点.小麦||绿肥–玉米轮作能有效改善土壤团聚体组成,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可作为贵州黄壤旱地较佳的轮作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