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菲律宾蛤仔养殖水体中4种重金属安全限量的研究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摘要:双壳贝类富集重金属会给消费者食用安全造成危害。本文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测定双壳贝类对4种重金属Hg、Pb、Cd和As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贝类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和排出都较缓慢,经过30 d生物富集未达到稳态平衡,Hg、Pb、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1 030、935和378,生物半衰期处在18~33 d范围内,As的生物富集和排出无明显规律性。参考欧盟和我国菲律宾蛤仔标准中关于Hg、Pb、Cd的安全限量,通过BCF计算得到菲律宾蛤仔养殖水体中Hg、Pb、Cd的安全限量分别为0.0005mg/L,0.01 mg/L和0.026mg/L。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重金属 养殖水体 安全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黑边鳍真鲨的年龄与生长

台湾海峡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脊椎骨鉴定2004年5~7月于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捕获的黑边鳍真鲨的年龄,进一步推算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结果表明: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黑边鳍真鲨优势年龄组为雌性5~7a,雄性4~7a;v-b生长方程相关参数为:K=0.127,L∞=188cm,t0=-1.442a;其重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为8.22a.

关键词: 黑边鳍真鲨 年龄 生长 拐点年龄 脊椎骨 珊瑚礁 南沙群岛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油污染对海洋浮游生物的影响

生物技术通报 2006 CSCD

摘要: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方面分析了海洋石油污染对海洋浮游生物的影响。石油污染影响多种海洋浮游生物的生长、分布、营养吸收、光合作用及浮游植物参与DMS的产生和循环的过程,可以引发赤潮。石油污染对浮游生物的生长可以表现出促进作用也可表现出抑制作用。由于石油的遮光作用,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垂直分布及昼夜移动情况。石油污染可由浮游生物经食物链对其它海洋生物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石油污染 浮游生物 海洋 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律宾蛤仔大规模高密度人工育苗技术

中国科技成果 2006

摘要:该项成果来源于国家"863"课题-"菲律宾蛤仔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该课题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负责,合作的单位有:中国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和青岛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

关键词: 人工育苗技术 菲律宾蛤仔 863课题 黄海水产研究所 高密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海洋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养殖研究所 有限公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思考

水产学杂志 2006

摘要:1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必要性“信用”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信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信用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践约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等;狭义信用,则是指受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怀头鲇、鲇及其杂交F_1肝、胰脏胚后发育及卵黄吸收方式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学和组织连续切片技术,对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鲇(Silurus asotus)及其杂交F1的肝、胰脏胚后发育和卵黄吸收方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3种鲇出膜后约2天在心脏后方有一肝细胞团,3天后肝细胞团逐步增大,4天后肝分叶。以后随着各种鲇生长速度不同肝、胰脏发育程度也不同。3种鲇的胰脏均为紧凑型,卵黄囊依照先卵黄球、后脂肪的顺序被吸收,3种鲇只有怀头鲇和杂交F1代卵黄吸收方式相同。出膜后4天,各鲇的卵黄均被全部吸收,腹腔上部大部分空间为肝脏占有,同时腹腔内出现结构简单的胃及肠。研究还发现肝脏的发育与卵黄囊密切有关。

关键词: 怀头鲇 杂交F1 胚后发育 卵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新时期渔业信息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服务模式

现代渔业信息 2006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新时期渔业信息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渔业信息服务的特点,如何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渔业信息工作的模式,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时期 渔业信息 服务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授精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大菱鲆成熟卵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精子入卵后,卵子被激动,第二次成熟分裂继续进行,同时发生皮层反应;受精后15 min出现精子星光;受精后20 min雄原核早于雌原核形成,然后两性原核逐渐靠拢;受精后30 min两原核相互靠拢,结合线清晰;受精后40 min两原核结合线逐渐消失联合成合子核,之后合子核核膜消失;受精后50 min合子核处于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受精后60 min第一次卵裂完成。[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55-560]

关键词: 大菱鲆 受精 细胞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AMPL的一种微卫星筛选方法在中国明对虾中的尝试

海洋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卫星的发展主要受限于微卫星及其旁侧特异引物区的分离,在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中建立了选择性扩增多态微卫星位点(SAMPL,selective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c loci)技术体系,并初步尝试了基于SAMPL的一种微卫星筛选方法。通过5′端锚定引物引入微卫星序列,对传统SAMPL技术加以改进并以期富集简单重复序列。从测序胶上随机选择5条SAMPL条带(分别命名为S11,S13,S14,S22,S24)克隆测序,大小分别为161,157,147,152,298。其中S11,S13,S14,S22四个片段两端引物分别为AFLP选择性引物和SAMPL引物,S13和S22含微卫星序列重复,S24两端引物均为传统的AFLP引物,在此片断中有一(AG)39重复。

关键词: 选择性扩增多态微卫星位点(SAMPL)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 微卫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稚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经过30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稚鱼在设施养殖中的摄食和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摄食效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净增重24ind·m-3和16ind·m-3密度组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4℃组生长最快,摄食效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定生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为SGR=7.30-0.122SD(r2=0.9927);养殖温度和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二次函数关系,其回归方程为SGR=-0.047T2+2.169T-19.56(r2=0.8342),当温度为23.1℃时,白斑狗鱼的特定增长率最大为5.544,表明白斑狗鱼最适生长水温应在23~24℃。白斑狗鱼尽管是凶猛性鱼类,但只要控制好一定的养殖密度和水温,进行设施养殖是可行的。

关键词: 白斑狗鱼 稚鱼 养殖密度 温度 设施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