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养殖提供了大量水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缓解了对天然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中国的海洋鱼、贝类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后大幅度增长,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海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然而,海水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渔业水域环境恶化、养殖自身污染加剧、养殖品种种质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海水养殖环境的生态修复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在改善水质,促进健康品种养殖方面展示了良好前景。分析研究海水养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挖掘海水养殖潜力,推动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发展渔区经济,增加渔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针对我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态修复技术的进展,对海水健康养殖的发展构想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体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温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消化器官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在温度达到0℃时,幼鱼成活率为30%;4℃以上至20℃时成活率为100%,22~24℃为80%;26℃为40%;当水温达到28℃时,幼鱼成活率为0(20d)。养殖水温在8℃以下时,幼鱼基本不摄食,体重没有增长。12~16℃时,其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养殖水温达到20℃时,其生长速度与16℃条件下的生长速度相比较开始下降,达到24℃时,幼鱼生长速度已经明显下降,与12℃条件下的体重增长速度相接近。在8℃之前,幼鱼胃、肠和肝脏等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力单位含量较低。随温度的增加,酶活力单位显著增加,其中胃中的消化酶活力增加最快。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的3种方式及效果比较
《南方水产 》 2006
摘要: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等3种方式。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要明显快于池塘养殖方式,其中网箱养殖的成鱼有最大的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工厂化养殖中华鲟成鱼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生产运行成本,同等生产规模的投资成本和生产运行成本为网箱养殖的2~3倍,不宜大规模推广,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山溪、水库进行自流式流水养殖;网箱养殖投入产出比高,能源消耗少,节约水资源,养殖中华鲟的生长速度、成活率、资金投入的效益等均有较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中华鲟成鱼养殖方式。池塘养殖中华鲟成鱼虽然投入和成本低,但养殖成活率低,效果差,不宜大量采用。试验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单位面积载鱼量均较低,规格1~3kg的个体,养殖时的有效载鱼量控制在10kg·m-2左右较适宜,不宜超过15kg·m-2。


2种东风螺繁殖及苗种生长发育的比较
《南方水产 》 2006
摘要: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和台湾东风螺B·formosae(Sowerby)进行人工繁育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3·6±1·1℃和充气条件下,方斑东风螺的孵化时间为8d,台湾东风螺的孵化时间为7d;刚孵出幼体壳长方斑东风螺为482·7±10·6μm,台湾东风螺为398·2±10·3μm。在水温25·2±0·9℃、培育密度为0·1~0·2ind·mL-1左右时,方斑东风螺幼体壳长增长速度可达33·6μm·d-1,约在第18天开始进入附着变态,变态时壳高为1323·9±118·6μm;台湾东风螺幼体壳长增长速度为25·3μm·d-1,约在第16天开始进入附着变态,变态时壳高为955·5±74·4μm。在水温26·5±0·7℃、培育密度为2100ind·m-2左右时,方斑东风螺和台湾东风螺的稚贝壳高增长速度分别为0·21和0·20mm·d-1。
关键词: 繁殖习性 胚胎发育 幼体发育 生长 方斑东风螺 台湾东风螺


地衣芽孢杆菌DE株的胞外产物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酶活性影响的体外实验
《高技术通讯 》 200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析芽孢杆菌提高水产动物的消化酶活性的作用机制,在体外条件下实验研究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DE株的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以半透膜法收集地衣芽孢杆菌DE株的胞外产物,以匀浆离心法提取凡纳滨对虾成虾的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将胞外产物和对虾消化酶按体积比10:90混合,于体外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PH及胞外产物添加量对样品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地衣芽孢杆菌胞外产物添加组的脂肪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最适的PH8~10下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18%和136.5%;而在其最适温度30℃~50℃时样品的脂肪酶活性则比两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94.2%和195.1%.研究还发现,胞外产物添加组的脂肪酶活性与样品中胞外产物的添加量呈正相关.可见,在体外条件下地衣芽孢杆菌DE株的胞外产物对凡纳滨对虾的脂肪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蚯蚓粪营养组成及其对异育银鲫增重率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将120尾异育银鲫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蚯蚓粪。连续投喂60d后,测定蚯蚓粪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及鱼体增重率。结果表明,蚯蚓粪中含水分22.6%、粗蛋白质12.44%、粗脂肪0.86%、灰分35.88%、碳水化合物27.74%、总氨基酸6.06%、必需氨基酸为2.48%(占总氨基酸的39.81%),其中可提高适口性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及甘氨酸等含量也相对较多。生长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喂5%蚯蚓粪异育银鲫增重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29.75%(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23.77%(P<0.05),并降低了死亡率。


西泉眼水库冰下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的观察
《水产学杂志 》 2006
摘要:2006年3月对西泉眼水库冰下浮游动物种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结果表明,冰下浮游动物共32个种属。其中优势种有偏孔砂壳虫、普通表壳虫、表壳虫、镖水蚤、剑水蚤。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的数量最大为1600.0 ind/L,占总数的92.6%;桡足类的生物量最大为0.3851,占76.1%。水平分布Ⅱ采样点数量最高为2661.0 ind/L,Ⅲ采样点生物量的总量最高为0.5378 mg/L。垂直分布在同一断面,上层的浮游动物大于下层浮游动物的数量;深水区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大于浅水区。


2004年太平洋金枪鱼渔业回眸
《现代渔业信息 》 2006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2005年8月8-19日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对2004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渔业和东太平洋金枪鱼渔业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尤其是4种主要金枪鱼种类的生产情况。同时对金枪鱼渔业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本文对我国远洋渔业的生产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