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花菜外植体初代培养比较及快繁技术研究
《东南园艺 》 2020
摘要:选用黄花菜新品种'台中6号'的鳞茎、根尖、花梗、花丝、花蕾等5种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根尖污染率高,培养后褐化,死亡;花丝污染率低,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但继代后逐渐死亡;幼嫩花蕾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分化成完整植株;花梗和鳞茎可以直接诱导出植株,因此,黄花菜组织培养适宜的外植体为花梗、花蕾和鳞茎.其快繁体系为:诱导培养基BA 0.5 mg·L-1+NAA 0.25 mg·L-1+2,4-D 0.5 mg·L-1、继代培养基BA 2.0 mg·L-1+NAA 0.1 mg·L-1、生根培养基1/2MS+BA 0.2 mg·L-1+NAA 0.05 mg·L-1.


不同季节对金牡丹乌龙茶主要营养与活性成分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0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季节对金牡丹乌龙茶主要营养与活性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影响.方法以春季和秋季金牡丹茶乌龙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国标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法对比分析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类组分和矿质元素含量.结果春季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儿茶素类组分含量分别为(21.13±0.17)%、(2.97±0.05)%、(2.93±0.15)%、(6.998±0.267)%,显著性高于秋茶;而秋茶中可溶性糖和矿质元素含量较高.结论采摘季节对金牡丹茶主要营养与活性成分有一定影响,由春季采收的金牡丹茶树鲜叶制得乌龙茶活性成分高、品质好.


福建省葡萄果实病害调查及微生态制剂田间应用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调查2019年福建省葡萄果实病害情况,并进行微生态制剂田间应用研究.对清水对照、单一施用化学药剂、单一施用微生态制剂、前期施用微生态制剂后期施用化学药剂这4种施药方式进行差异性比较,进而优化微生态制剂施药方式,以期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结果表明,2019年福建省酸腐病、黑曲霉病危害严重,炭疽病危害次之,灰霉病、白腐病危害相对较轻.与露地栽培模式相比,避雨栽培模式能显著降低炭疽病危害(p<0.05).前期施用微生态制剂后期施用化学药剂的施药方式能显著降低酸腐病发病率并显著增加百粒质量,减少化学药剂施用量.建议福建省在葡萄栽培过程中须重视对酸腐病、黑曲霉病的防治,加大避雨栽培模式的推广力度,并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葡萄果实病害绿色防控.
关键词: 葡萄酸腐病 葡萄炭疽病 黑曲霉病 微生态制剂 生物防治


特晚熟优质大果白肉枇杷新品种'香妃'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妃’枇杷是从‘金钟’和‘贵妃’杂交子代中通过选择优良单株,定向培育而成的特晚熟优质大果白肉新品种。花期晚,有利于避过北缘栽培区域冬季低温对幼果的冻害。成熟期果实较耐高温,不易发生落果、皱果。果实洋梨形或近圆形,单果质量56.1~70.9 g,果皮橙黄色,易剥皮;果肉厚,细嫩化渣,淡黄色至白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3%~15.5%,可食率70.9%~75.0%。适应性强,在福州5月下旬—6月上旬果实成熟,成熟期比‘解放钟’迟10 d以上。3年生无性子4代单株产量27.6 kg。


福建省3个地区茶小绿叶蝉对5种常用农药的抗药性比较
《茶叶学报 》 2020
摘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研究进展缓慢.本研究通过前期建立的抗药性快速检测方法,以荒废茶园(福安王家茶场)小绿叶蝉为相对敏感品系,测定了福建福安、安溪和武夷山3个不同地区茶小绿叶蝉对5种常用农药的抗药性程度.试验结果表明,3个地区茶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2.70、16.81和15.72倍;溴氰菊酯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9.28、11.20和8.89倍;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4.72、7.69和10.13;溴虫腈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30、3.44和5.56倍;唑虫酰胺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69、3.27和3.45倍.该研究结果表明了在福建不同地区的茶小绿叶蝉对菊酯类农药抗性较为明显,对溴虫腈和茶园新农药唑虫酰胺也产生了较小的抗性,同时对前期建立的抗药性检测方法做了进一步进验证,方法简便且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