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3株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液除草潜力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分离菌株6-3、12-6和16-8对青海农田优势杂草猪殃殃、密花香薷、藜的除草活性以及对作物的安全性,为微生物除草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温室盆栽法进行菌株的除草活性及作物的安全性测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ITS及26S rDNA基因序列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接种菌株16-8、12-6和6-3发酵液7 d后对猪殃殃的伤害率为90.17%、87.50%和0%,鲜重抑制率为88.63%、75.80%和9.41%;对密花香薷的伤害率为66.67%、75.00%和36.67%,鲜重抑制率为56.90%、62.72%和46.29%;对藜的伤害率为95.00%、37.50%和25.00%,鲜重抑制率为78.77%、43.25%和43.46%.作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3株生防菌发酵液对供试的燕麦、蚕豆、青稞、小麦、油菜、豌豆和马铃薯等7种作物表现安全.经鉴定16-8菌株为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菌,12-6为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6-3为季也蒙迈耶氏酵母菌.[结论]16-8菌株和12-6菌株对不同优势杂草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有开发为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可开展杀草谱评价和微生物除草剂研发相关研究.

关键词: 杂草 生防菌株 菌种鉴定 除草活性 作物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东亚飞蝗的杀虫剂筛选及不同组织酶活分析

农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杀虫剂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的生物活性及对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研究东亚飞蝗的抗药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6种杀虫剂对东亚飞蝗的生物活动,并测定LC50浓度下东亚飞蝗不同组织解毒酶活性的差异.[结果]6种杀虫剂对东亚飞蝗的生物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溴氰虫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阿维菌素、吡虫啉及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处理后,CarE活性在马氏管、中肠及脂肪体中显著提高,马氏管和中肠GST活性明显提高,马氏管和脂肪体P450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啶虫脒处理后,马氏管、中肠、脂肪体CarE活性显著增高,马氏管和中肠P450活性显著提高,马氏管GST活性显著提高.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后,脂肪体和中肠P450活性显著提高,CarE活性在3个组织中均显著提高.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中肠CarE活性显著提高.[结论]6种杀虫剂对东亚飞蝗杀虫活性均较好,其中溴氰虫酰胺生物活性最高.GST、CarE和P450在东亚飞蝗对溴氰虫酰胺、啶虫脒的敏感性中发挥一定作用,CarE和P450可能参与了东亚飞蝗对乙基多杀菌素的解毒代谢,CarE可能是东亚飞蝗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耐受力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东亚飞蝗 杀虫剂 生物活性 解毒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共和盆地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明确高寒沙区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深入认识高寒沙区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文中对青海共和盆地青海省治沙实验站5个不同林龄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区(8a, 19a, 31a, 44a, 57a)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小叶锦鸡儿灌丛下微生物数量高于灌丛间,在植被恢复44a后达到显著水平(P<0.05)。3)植被恢复区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显著高于流动沙丘(P<0.05),且随植被恢复时间增加呈线性增长模式。4)植被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是土壤颗粒组成和养分变化的敏感指标,其中,土壤沙粒含量、黏粉粒含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等含量是促使微生物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区域的治沙模式改善了土壤的颗粒组成和养分条件,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积累,对沙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高寒沙区 共和盆地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黄浆水絮凝工艺及其代谢组学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黄浆水的附加值和利用率,缓解排放黄浆水带来的环境污染,本文对黄浆水中的可溶性固形物进行絮凝处理.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结合响应面法对黄浆水中可溶性固形物的絮凝工艺进行优化,并且对絮凝前后黄浆水进行了蛋白质和总糖含量测定、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测定以及代谢组学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絮凝沉降黄浆水可溶性固形物最佳工艺参数为:壳聚糖添加量为0.54 mg/mL,海藻酸钠添加量为0.24 mg/mL,pH为4.4,温度为47℃,此时黄浆水可溶性固形物沉降率为(46.26%±0.38%);蛋白质含量下降40.68%、总糖含量下降8.41%;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分别为43%、40.95%.代谢组学实验结果表明:黄浆水絮凝前后有66种化合物含量存在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絮凝能有效的降低黄浆水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为黄浆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黄浆水;响应面分析;可溶性固形物;絮凝法;代谢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高原地区绿肥毛叶苕子腐解规律及养分释放特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绿肥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L.)在青海高原地区对土壤的培肥效果以及为农作物提供养分情况,在田间利用尼龙网袋法,研究毛叶苕子腐解特性和氮磷钾等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绿肥毛叶苕子在翻压后50 d内腐解速度较快,腐解率达38%,后期腐解速度缓慢,在取样结束后,累积腐解率为86.39%;整个腐解过程中氮磷钾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氮>钾>磷,氮和钾的养分释放趋势存在一致性,在52 d内快速释放,养分释放率分别为56.54%、74.27%,后期释放速率缓慢,在腐解结束时,其养分累积腐解率达91.31%、99.04%;磷的释放速率缓慢,且波动性较大,在腐解周期内磷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取样结束后,累积腐解率为75.71%.绿肥毛叶苕子的干物质累积腐解率、养分累积释放率与腐解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线性函数和对数函数拟合.预测本试验处理可为后茬作物地块提供氮素172.80 kg?hm-2、磷素10.93 kg?hm-2、钾素139.63 kg?hm-2.

关键词: 毛叶苕子;腐解特征;养分释放;青海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燥方法对黄蘑菇品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最适合黄蘑菇干制的干燥方法.方法:比较自然晒干?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干燥?微波—热风联合干燥5 种方法对黄蘑菇营养?功能成分?色泽?复水比?收缩率?复水质构和微观结构的差异.结果:真空冷冻干燥组的粗蛋白?粗多糖和总黄酮含量最高,总酚含量仅次于真空干燥组,其色差值最小,复水比高,收缩程度小,内部组织完整性好,复水质构表现为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低.与热风干燥相比,微波—热风联合干燥显著提高了黄蘑菇粗蛋白和粗多糖含量,干燥时间缩短了11%,并显著提高了黄蘑菇的b ? 值,复水后其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最大. 真空干燥组不利于总黄酮的保留,并在收缩率和复水方面表现最差. 自然晒干组的粗纤维含量最高,而总酚含量最低.结论:干燥方法对黄蘑菇的品质影响显著,试验研究的5 种干燥方式中真空冷冻干燥的黄蘑菇整体品质最好.

关键词: 黄蘑菇 干燥 品质 微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孢杆菌复合菌群的构建及其对野燕麦除草活性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芽孢杆菌复合菌群,优化菌群组合并研究其杀草谱、作物安全性及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为开发新型生物除草菌剂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课题组前期筛选到的芽孢杆菌D30202、JZ1-1-9、JZ2-4-15和JZ2-2-1为材料,采用皿内对峙试验测定菌株间的相容性,并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菌株生长曲线,确定构建复合菌群的菌株和组合时期;通过种子萌发袋法测定复合菌群对杂草种子萌发的根长、芽长抑制率和干重、鲜重抑制率以优化菌株组合类型;采用盆栽试验对最优组合菌群进行杀草谱及作物安全性评价,测定作物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防御酶活性作为对野燕麦除草活性反应的指标。【结果】待选菌株两两之间无拮抗关系且生长周期一致,由菌株D30202、JZ1-1-9和JZ2-4-15构建的复合菌群2-9-15为最优组合。菌群2-9-15抑制野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综合效果最明显,根长和芽长抑制率分别为39.17%和73.49%,幼苗鲜重和干重抑制率分别为25.11%和21.26%。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群2-9-15的除草广谱性及作物安全性均优于精喹禾灵,除禾本科作物青稞外,菌群2-9-15对玉米、藜麦、小麦、蚕豆、豌豆和马铃薯等当地主栽作物安全性高。3叶期野燕麦分别经精喹禾灵和菌群2-9-15喷施处理3 d后,叶片MDA含量、SOD和CAT活性下降趋势一致。【结论】复合菌群2-9-15具有较高的抑草活性及广谱性,具有开发为防治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生防制剂的潜力。

关键词: 芽孢杆菌 复合菌群 野燕麦 除草活性 杀草谱 作物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豆始荚节位与始荚高度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始荚节位与始荚高度是蚕豆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状,开发相关的分子标记,为适宜机械化生产的蚕豆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蚕19号为母本,青海13号为父本进行杂交构建F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始荚性状的遗传特性,利用SSR标记对F2群体的始荚节位与始荚高度进行QTL定位.[结果]蚕豆始荚节位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遗传模型,始荚高度性状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模型(2MG-AD)遗传模型.在1596对蚕豆SSR引物中筛选出79对在群体中表现多态性的引物,构建了青蚕19号/青海13号F2群体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包含6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1804.59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2.84 cM,各连锁群长度介于26.34~1389.89 cM之间,连锁群的标记数量介于2~54个.共定位到5个始荚节位相关的QTLs和8个始荚高度相关的QTLs.[结论]蚕豆的始荚节位与始荚高度分别由两对主基因控制,并挖掘到5个与始荚节位相关、8个与始荚高度相关的分子标记,为定向选育适宜始荚节位和始荚高度的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始荚节位 始荚高度 遗传分析 QTL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早抽穗主效QTL cqHD2H-2的遗传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抽穗期是决定青稞品种的种植区域范围和季节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也是青稞成熟早晚的关键标志。在前期实验中,青稞早抽穗主效QTL cqHD2H-2被定位于青稞2H染色体上约84 Mb的区间内,为进一步验证该位点的有效稳定性,本研究对cqHD2H-2进行定位验证及候选基因分析。利用早抽穗青稞品种DZZ与晚抽穗青稞品种KL10构建F5群体,在cqHD2H-2区段内开发InDel标记,共筛选到3个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扫描F5群体中的25株极端早抽穗和25株极端晚抽穗单株,获得1个侧翼共显性标记,将cqHD2H-2进一步限定在标记PA22和Va07之间约40Mb的区间内。该区段通过与大麦及水稻同源共线性比对,筛选到水稻抽穗期基因DTH8在大麦中的同源基因HORVU2Hr1G087460 (HvNF-YB3)。比较HvNF-YB3基因全长,发现Hv2H.NF-YB3 (DZZ)与Hv2H.nf-yb3 (KL10)编码区由1个外显子组成,编码区为750bp,启动子区为2116bp,Hv2H.NF-YB3与Hv2H.nf-yb3启动子区存在3个SNPs。Hv2H.NF-YB3与Hv2H.nf-yb3的表达分析表明,Hv2H.NF-YB3与Hv2H.nf-yb3在转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Hv2H.NF-YB3与Hv2H.nf-yb3在茎、芒和颖壳组织中均有表达,但相较于Hv2H.NF-YB3,Hv2H.nf-yb3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且二者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表达量均依次降低。因此, Hv2H.NF-YB3可能在青稞抽穗时间调控中发挥作用。本研究为青稞早抽穗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的建立及目标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青稞 cqHD2H-2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HvNF-YB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与施氮制度对土壤氮素及小麦产量的互作效应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光热资源,优化麦后复种绿肥栽培模式及施氮制度,提高绿肥培肥效果.[方法]试验设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油菜(W-R),春小麦-箭筈豌豆×油菜(W-VR,箭筈豌豆与油菜混播,播量比8∶1)3种复种模式,小麦和绿肥的施氮量按总施氮量的100%和0%(N1)、80%和20%(N2)两种施氮制度分配.研究小麦复种绿肥模式和施氮制度对小麦农田土壤氮素特征和小麦产量的互作效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绿肥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互作对小麦农田土壤氮素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在0~30 cm土层施氮制度N2与N1差异显著(P<0.05),N2处理较N1处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38%~17.96%、12.58%~17.31%、4.72%~8.94%和4.55%~20.51%,小麦籽粒产量增加了10.85%~13.06%.在N2处理下,在0~30 cm土层W-VR模式较W-V和W-R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7.30%和18.85%,土壤铵态氮含量提高10.89%和28.78%,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89%和11.36%,土壤脲酶活性提高7.76%和22.39%;且W-VR较W-R籽粒产量增加10.80%.[结论]在青藏高原地区,麦后混播箭筈豌豆和油菜,且小麦和绿肥的施氮量按总施氮量的80%和20%分配可显著提高小麦农田土壤氮素含量,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是该区域较为理想的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和施氮制度.

关键词: 混播绿肥 硝态氮 铵态氮 土壤全氮 土壤脲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