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冬小麦品种(系)抗条锈基因Yr18的鉴定及其转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抗锈基因Yr18在甘肃省冬小麦新品种(系)中的分布,验证标记的有效性,选育慢锈小麦新品种。【方法】以含Yr18基因的CP90-02-4-1为抗源,以洮157为农艺亲本组配杂交组合,培育小麦新品系,并利用分子标记csLV34和形态标记Ltn1对42份冬小麦新品种(系)、21份抗源亲本及洮157衍生后代进行Yr18基因鉴定。【结果】(1)csLV34有2种多态性,凡含有Yr18的材料均能扩增出150 bp的片段,不含Yr18的材料能扩增出229 bp的片段。但Ltn1对应的叶干尖不具有唯一性。(2)检测材料Yr18的分布频率低,主要原因是亲本携带目标基因的频率低。(3)以含慢条锈基因Yr18的材料为抗源,改良高产优质抗性丧失栽培种的可操作性强,是培育丰产、优质抗条锈小麦新品种的有效途径。【结论】标记csLV34可用于慢条锈基因Yr18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但叶干尖不能准确鉴别小麦品种(系)携带Ltn1;冬小麦新品种(系)Yr18的分布频率低,但Yr18的转育效率高。


4种杀菌剂对豌豆白粉病的防效初探
《中国植保导刊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豌豆是重要的食用豆类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均有种植,在我国常年种植面积约为140万hm2,占世界总量的15.7%,是我国的优势作物。豌豆白粉病通常是由子囊菌亚门真菌Erysiphe pisi DC引起,可为害


NaCl胁迫对秦艽种子萌发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秦艽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秦艽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NaCl对秦艽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种子的发芽率与盐浓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低浓度的NaCl(≤50 mmol/L)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的NaCl(≥150 mmol/L)抑制种子萌发;种子萌发时盐胁迫的适宜值、临界值、极限值分别是51.141、60.46和204.26 mmol/L。


不同杀虫剂防治豌豆彩潜蝇田间效果比较试验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5%阿维菌素(爱福丁)乳油800倍液、2.4%阿维.高氯可湿性粉剂、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 500倍液、20%斑潜净乳油1 500倍液,以清水为对照对豌豆彩潜蝇进行了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4%阿维.高氯防治效果最好,施药后10 d的防效达89.0%;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 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差,施药后10 d的防效仅达72.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药后10 d在0.05水平上各处理间差异显著(F=3.714,P=0.042<0.05),2.4%阿维.高氯与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 500倍液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


高寒露地娃娃菜优质栽培与贮运保鲜技术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省份高寒地区面积大,海拔高,气候寒冷,年均气温0~3℃,无霜期短,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落后,传统种植以小麦、马铃薯、豌豆、青稞、油菜等大宗农作物为主,种植业结构简单,没有形成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产业。进入21世纪,以兰州为代表的甘肃高原夏菜的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增产增收幅度大。在其辐射带动下,邻近的高寒地区(海拔2 500m以上),如甘肃榆中、天祝以及青海互助等以禾谷类作物为主的高寒地区尝试引进试种冷凉夏菜。试种结果表明,高寒地区虽然气候寒冷,但6~9


氮素对兰州百合产量、养分累积和品质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旱作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磷肥(P2O5)150kg/hm2、钾肥(K2O)225kg/hm2的基础上,不同施氮水平(0,75,150,225kg/hm2;N0,N75,N150,N225)对兰州百合产量、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年、二年、三年生兰州百合产量年增长幅度分别为(51.69±25.76)%、(110.71±40.85)%、(88.29±21.45)%,增幅最大为第2年,其次是第3年。兰州百合总糖、粗淀粉和水溶性糖总体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施氮条件下百合粗蛋白含量均高于N0,而水溶性糖含量均低于N0。当施氮量为75kg/hm2时,总糖和粗淀粉含量比N0显著提高(增幅3.3%和5.1%,P<0.05)。当施氮量为225kg/hm2时,水溶性糖含量较N0下降显著(降幅6.2%,P<0.05)。当施氮量为75kg/hm2时,粗蛋白含量比N0极显著提高(增幅20.3%,P<0.01),而当施氮量为225kg/hm2时,比N0提高显著(增幅37.9%,P<0.05)。氮肥施用量是影响兰州百合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陇蜜9号”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陇蜜9号"桃是甘肃省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近年选育的优质中熟鲜食桃新品种,该品种在甘肃省大部分桃产区栽培主要表现为丰产、大果,果实近全红,果实品质优,中熟、耐贮运,适应性和抗逆性均较强。


不同根型苜蓿根系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其抗寒性评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根型苜蓿在越冬期根系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特征及其抗寒性强弱,本研究以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Qingshui")、根蘖型"甘农2号"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Gannong No.2")和直根型"陇东"紫花苜蓿(M.sativa L.cv."Longdong")为材料,于2009年9月15日、10月15日、12月15日,2010年1月15日、3月15日在甘肃天水、榆中和武威3个生态区,对自然降温、升温过程中苜蓿根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6项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3个生态区,3类根型苜蓿根系MDA含量随气温的变化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CAT活性均随气温的下降而增加,随气温升高而减少;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SOD活性在不同生态区的不同品种间随气温的变化规律不同。应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不同根型苜蓿抗寒性强弱顺序为: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根蘖型"甘农2号"杂花苜蓿>直根型"陇东"紫花苜蓿;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区抗寒性强弱顺序为:榆中>武威>天水,与所在地的海拔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苜蓿 根型 生态区 低温胁迫 自然降温 抗寒性 生理指标


红蓼提取物对13种农业害虫触杀活性的研究
《草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关于红蓼提取物对农业害虫的触杀活性,国内外研究甚少。研究红蓼提取物对害虫的触杀活性,可为利用该植物研制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测定了红蓼提取物对害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菜粉蝶、棉铃虫、甘蓝夜蛾、甜菜夜蛾和小地老虎4~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16.80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在87.50%~100%;对小菜蛾3龄幼虫也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21.00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为92.85%;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4龄幼虫和粘虫5龄幼虫具有很强和较强的触杀活性,在33.60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59.20%。盛花期茎秆石油醚粗提物对棉蚜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在0.27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为51.65%。盛花期花石油醚和甲醇粗提物对朱砂叶螨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0.13和1.15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均高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