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省敦煌市鲜食葡萄生产效率测评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获得甘肃省敦煌市鲜食葡萄生产成本与收益的相关数据信息,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了该地区鲜食葡萄的生产效率,测评了鲜食葡萄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测评结果表明:敦煌市鲜食葡萄生产的技术效率较高,但综合效率较低,规模收益也有待调整提高。根据测评结论,提出了提高该地区鲜食葡萄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敦煌市 鲜食葡萄 生产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甘肃张掖地区苹果蠹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温度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室内15、20、25、28、31、34℃条件下,测定了苹果蠹蛾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利用Marquardt法拟合推导出苹果蠹蛾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5~31℃范围内,苹果蠹蛾各阶段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但是当温度达34℃时,苹果蠹蛾发育速率变慢,各阶段发育历期出现较为明显的延长现象,各虫态死亡率大幅增加,已接近苹果蠹蛾存活的上限;苹果蠹蛾卵、幼虫、蛹和整个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64、10.68、9.33、10.41℃,有效积温分别为75.46、293.57、147.63、508.86日.度。说明温度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高温对苹果蠹蛾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增施绿肥与降低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增施绿肥7500kg/hm2后减施无机N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经济性状、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70%N处理比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模式(FFP)增产829~1525kg/hm2,增产率为10.7%~22.9%,且土壤碱解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均较高,能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的活动,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细菌数量增加62.8%。增施绿肥7500kg/hm2可降低施用无机N肥67.5kg/hm2左右,并能提升土壤肥力,增加小麦产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刈割苜蓿助迁天敌对棉田棉蚜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英文)
《草地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棉苜间作模式下比较研究了刈割与非刈割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棉花(Gossypiumspp.)田几种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种群动态的影响,目的在于评价适时刈割苜蓿、助迁天敌对棉蚜的控制效应。试验区每隔4行棉花间作1行50cm宽的紫花苜蓿带,当棉田棉蚜种群数量逐渐增高时,分别于6月、7月2次刈割紫花苜蓿并搁置原地,迫使苜蓿带内的捕食性天敌转移到邻近的棉田中;设非刈割苜蓿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刈割苜蓿后棉田内天敌种群的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非刈割苜蓿处理区有明显的增加,其中,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星豹蛛(Pardosa variegata L.Koch)、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小花蝽(Orius minutus(Linn.))的种群数量分别增长120.4%,100.8%,61.0%和7.2%。刈割苜蓿处理区的棉蚜种群数量比非刈割区下降了80.7%。在棉苜间作区,适时刈割苜蓿、助迁天敌转移至邻近棉田,有助于棉蚜的控制。
关键词: 棉苜间作 刈割苜蓿 棉蚜 捕食性节肢动物 种群动态


苗期水分胁迫应答蛋白与小麦品种(系)水旱生态型的关系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苗期水分胁迫应答蛋白表达与小麦品种(系)水旱生态型间的关系,以150份不同水旱生态型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正常供水和-1.0 MPa PEG-6000胁迫分别处理其幼苗72 h后,应用SDS-PAGE方法检测叶片内分子量为66.2 kDa左右的应答蛋白在不同品种(系)内的表达,分析该表达蛋白与品种(系)所属生态型的关系。在水分胁迫与非胁迫两种方式处理幼苗后,该蛋白的表达在供试品种(系)间存在三种类型:25份品种(系)在两种供水条件下均表达该蛋白,占参试品种(系)的16.7%;58份只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表达该蛋白而在非胁迫条件不表达该蛋白,占38.7%;其余67份品种(系)在两种供水条件下都不表达该蛋白,占44.6%。通过对品种(系)水分胁迫应答蛋白的三种表达类型与其所属水、旱、水旱生态型的相关分析表明,该蛋白表达的类型与品种(系)水旱生态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这说明苗期水分胁迫应答蛋白的表达与品种(系)抗旱性密切相关,该蛋白在不同水分条件下表达与否可作为品种(系)抗旱性鉴定的一项指标。


植被类型对土壤剖面盐分离子迁移与累积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盐分累积与离子分异特征,对于挖掘、利用盐渍土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省秦安县次生盐渍化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种植大麦、玉米、果树和裸露地块(CK)对土壤剖面盐分离子迁移的影响。【结果】在半干旱盐渍化地区,裸露地块土壤剖面盐分始终处于累积状态,随着时间的推进,盐分累积的强度和深度逐渐增大;种植大麦、玉米,在生育后期具有明显的抑盐、脱盐的功效;而种植果树,土壤盐分累积有两个峰值,第一个峰值出现在5—6月,土壤盐分主要累积在大约10—30 cm土层;第二个峰值在8月中旬,土壤盐分主要累积在30—50 cm土层。【结论】在半干旱地区的农林植被条件下,植被类型影响土壤剖面盐分离子迁移累积的时期、强度和部位。种植大麦、玉米、果树对土壤剖面盐分、Cl-、水溶性Ca2+含量有明显的影响。


甘肃省秦安县花椒越冬抽条原因调查及防治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花椒是秦安县主要的经济林木,它具有适应性强、抗寒抗旱、耐土壤瘠薄、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在干旱、半干旱山区广泛种植。至2010年底,全县花椒面积达


1-MCP与内源乙烯相互作用对富士苹果成熟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经过6h的低压低氧(HH,10kPa,1.5kPaO2)处理后,进行1-MCP熏蒸,通过测定贮藏(室温下)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1-MCP与内源乙烯的相互作用对苹果贮藏过程中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HH处理后,内源乙烯体积分数(IEC)显著降低至对照水平的61.6%,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1-MCP和HH+1-MCP处理抑制果实硬度的下降,保持较高的可滴定酸含量,推迟呼吸和乙烯峰的出现,延缓果皮叶绿素的下降,诱导SOD、POD和CAT活性保持较高的水平,有效延缓苹果的后熟进程。研究表明苹果采后内源乙烯水平是影响1-MCP作用能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富士苹果 1-甲基环丙烯(1-MCP) 内源乙烯 果实成熟


不同覆膜方式对山旱地菜豆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秋季和春季半膜平覆、全膜平覆、全膜双垄沟6种覆膜方式为处理,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山旱地菜豆土壤水分及其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和秋季全膜平覆较春季全膜双垄沟、秋季半膜平覆、春季全膜平覆和对照春季半膜平覆在播种时0~100 cm土层中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7.62%~14.20%、7.44%~14.02%,在7月中旬前0~80 cm土层中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7.39%~16.16%、5.45%~14.06%,相互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秋季全膜双垄沟和秋季全膜平覆山旱地菜豆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19 311.11、17 938.89 kg/hm2和65.45、58.71 kg/(mm.hm2),较对照春季半膜平覆分别提高91.82%、78.20%,81.20%、62.5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秋季全膜双垄沟和秋季全膜平覆栽培能显著提高山旱地菜豆的生长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