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间作小麦、蚕豆的产量和竞争力对供水量和化感物质的响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求解决间作群体受化感物质抑制作用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供水水平下(田间持水量的45%、60%和75%),小麦根系分泌物间甲酚对单作小麦、单作蚕豆、小麦间作蚕豆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两种作物共生期间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60%和75%供水水平下,间作小麦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较单作显著提高,45%供水水平下间作小麦经济产量低于单作;不同供水水平下,间作蚕豆的生物产量与相应供水水平的单作相比,增加显著。间甲酚对小麦、蚕豆的产量均具有化感负效应,间作具有一定弱化间甲酚对蚕豆化感负效应的作用。45%、60%和75%供水水平下,间甲酚使间作小麦相对于蚕豆的竞争力较无间甲酚处理时分别提高24.82%、19.26%和79.30%;增加供水可弱化间作小麦的相对竞争力,无间甲酚和间甲酚处理间作小麦的相对竞争力在75%供水水平下较45%供水水平分别降低158.08%和79.67%。
关键词: 小麦间作蚕豆 化感效应 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 竞争力


石羊河流域节水高产高效轮作模式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石羊河流域不合理种植模式和灌溉方法引起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采用轮作和调亏灌溉相结合的节水技术,在石羊河流域设置了5种轮作模式,从等价产量、耗水量、等价水分利用率、经济水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不同灌溉条件下不同轮作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就单个轮作模式而言,不同灌溉条件下作物的等价产量、耗水量和经济效益表现为:充分灌溉>轻度调亏>重度调亏,等价水分利用率和经济水分利用率表现为:轻度调亏>充分灌溉>重度调亏;对不同轮作模式而言,在不同调亏灌溉条件下制种油葵-小麦/黄豆和小麦/黄豆-小麦2种模式具有增产、节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增加经济收入的潜力,与常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相比,等价产量分别提高14.1%~29.5%和-0.4%~28.7%,分别节水42.5~96.5 mm和47.9~58.7 mm,等价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24.8%~37.3%和8.2%~36.0%,经济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119.8%~149.2%和-0.1%~26.1%,经济收入分别增加25 785~29 656 Yuan.hm-2和-614~5 501 Yuan.hm-2。因此,制种油葵-小麦/黄豆和小麦/黄豆-小麦2种轮作模式为比较理想的模式,对其进行轻度调亏时,可在少量减产的情况下起到节约灌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经济利用率的效果,替代常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实现石羊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调亏灌溉 轮作 等价产量 耗水量 等价水分利用率 经济水分利用率


红蓼种子中杀黏虫活性成分的初步分析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具有潜在杀虫活性的化合物进行初步分析,为指导开发利用杀虫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以5龄黏虫为试虫;对红蓼种子萃取物的有效杀虫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极性(甲醇)组分共分离出37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的35个组分,占总含量的94.46%。弱极性(二氯甲烷)组分共分离出39个色谱峰,鉴定出39个组分。[结论]从成分的化学结构推断,红蓼种子的杀虫活性可能存在于14种成分中,主要成分为酮、醇、开环萜和五环三萜烷类化合物。


苹果醋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成分的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苹果、酵母菌和醋酸菌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的发酵工艺,对4种苹果醋样品进行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研究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苹果醋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和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中固态发酵苹果醋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达到2.14、2.19mg/mL;当加入质量浓度200μg/mL苹果醋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92.37%,总酚、总黄酮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 8、0.872 3.


PAL肥料增效剂对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0年在陇东黄土旱塬进行春玉米田间试验,研究PAL肥料增效剂对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情况下,配施凹凸棒(PAL)肥料增效剂玉米增产效果明显,施氮量180 kg/hm2、配施PAL肥料增效剂90 kg/hm2的处理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3年平均分别为11 637.6 kg/hm2和43.8 kg/(mm.hm2),较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14.4%和13.0%,较相同施氮量不配施PAL处理分别增加6.0%和5.4%,产量性状优,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施肥处理对“醉人香”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醉人香"葡萄为试材,在秋施基肥的基础上,通过展叶期株施磷酸二铵0.5、0.75、1.0kg、袋控缓释肥0.6kg和不施肥5种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醉人香"葡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醉人香"葡萄生长、产量和品质较CK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袋控缓释肥0.6kg/株的效果最好,新梢粗度、单粒重、单株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机酸和糖酸比分别为9.7mm、9.7g、4.37kg、21.1%、和47.85,较CK分别提高1.6mm、1.9g、0.66kg、1.0%和5.87,达到显著性差异。


天祝高寒草地三线镰孢的分离鉴定及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按30 m的梯度将海拔2 880~3 360 m分为16个采样点,在同一海拔高度按照"Z"字形取样,共取5个点,对16个采样点的土样混匀后以根残体分离法在镰刀菌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对分离得到的镰刀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Nelson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212个镰刀菌菌株中,有5个菌株为三线镰孢(Fusarium tricinctum).随机选取2株三线镰孢菌株进行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上比对,菌株TZh-4-3-7和TZh-11-5-2与GenBank上登记的6个新西兰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6%.利用DNAStar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显示,菌株TZh-4-3-7和TZh-11-5-2与以上6个F.tricinctum菌株均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本研究采用的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验证了利用形态学鉴定镰刀菌的准确性;将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应用于三线镰孢的鉴定中,拓宽了鉴定途径,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并了解了三线镰孢在天祝高寒草原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丰富了我国草原镰刀菌资源库,为进一步探讨镰刀菌与草原退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天祝高寒草地 三线镰孢 鉴定 β-tubulin基因


不同品种油葵对盐胁迫响应研究
《土壤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盐胁迫对不同品种油葵出苗、生长、产量及植株Na+和K+吸收的影响,明确不同品种油葵对盐胁迫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随土壤盐浓度的升高,油葵的出苗率、株高、产量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新葵杂6号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与全生育期的相比,各品种在出苗阶段的耐盐性远高于成苗至成熟期阶段,低盐胁迫对油葵的出苗和后期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当盐胁迫对油葵苗期生长的相对抑制率超过40%时不能完成其生活史,超过50%时则不能生长至成熟期,在显蕾或花期枯死。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剧植株中Na+的含量成倍增加,K+/Na+显著降低,而K+含量变化较小,适宜的盐浓度可促进植株对钾的吸收,但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同一盐浓度下油葵植株中Na+含量陇葵杂1号<法A15<新葵杂6号,而K+含量与K+/Na+则刚好相反,各品种对盐胁迫的敏感性均为花期、显蕾期>苗期>成熟期;减少植株对Na+的吸收,维持K+的稳定性,保持较高K+/Na+是品种耐盐的重要机制之一,三个油葵品种中,陇葵杂1号耐盐性最强,其次为法A15,新葵杂6号耐盐性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