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氮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旗叶光合电子传递和分配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顶式气室盆栽培养小麦,设计2个大气CO2浓度(正常:400μmol.mol-1;高:760μmol.mol-1)、2个氮素水平(0和200 mg.kg-1土)的组合处理,通过测定小麦抽穗期旗叶氮素和叶绿素浓度、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响应曲线及荧光动力学参数,来测算小麦叶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等,研究了高大气CO2浓度下施氮对小麦旗叶光合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大气CO2浓度相比,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氮浓度和叶绿素浓度降低,高氮处理的小麦叶片叶绿素a/b升高.施氮后小麦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最大量子产额(Fv'/Fm')、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比例(qP)和PSⅡ反应中心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后无明显变化,虽然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著降低,但PSⅡ总电子传递速率(JF)无明显增加;不施氮处理的Fv'/Fm'、ΦPSⅡ和NPQ在高大气CO2浓度下显著降低,尽管Fv/Fm和qP无明显变化,JF仍显著下降.施氮后小麦叶片JF增加,参与光化学反应的非环式电子流传递速率(JC)明显升高.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参与光呼吸的非环式电子流传递速率(J0)、Rubisco氧化速率(V0)、光合电子的光呼吸/光化学传递速率比(J0/JC)和Rubisco氧化/羧化比(V0/VC)降低,但使JC和Rubisco羧化速率(VC)增加.因此,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氮浓度和叶绿素浓度降低,而增施氮素使通过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流速率显著增加,促进了光合电子流向光化学方向的传递,使更多的电子进入Rubisco羧化过程,Pn显著升高.
关键词: 大气CO2浓度 氮素 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能量分配 小麦


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高产施肥技术。结果表明:在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下,N、P、K平衡施肥和增施P肥有利于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小麦全株干物质量随生育期的增长而增长;N、P2O5和K2O的施用量分别为180kg/hm2、180kg/hm2、90kg/hm2时,小麦产量和纯收益最高,分别达到了4 631kg/hm2和8 454元/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N、K肥相同施用水平下,随着施P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小麦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应配套实施N、P、K平衡施肥,以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河西内陆灌区不同灌水施氮水平对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河西内陆灌区不同灌水量和氮肥施用量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3个灌水水平和5个氮肥水平,供试棉花品种为陇棉2号。结果表明,灌水量和氮素都会影响棉花的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衣分,最终影响棉花的产量。其中灌水量主要影响棉花的单株结铃数和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棉花的单株结铃数相应增多,但棉花的生育期相对延长,因而降低棉花的霜前花率。氮肥对棉花的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和产量影响都很大,与对照不施氮肥(N0)相比,试验各处理施用氮肥后,棉花的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和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要使氮肥发挥最好的肥效,必须严格控制灌水量,在本试验土壤全氮0.71 mg/kg、速效氮含量为61.37 mg/kg的沙壤土条件下,灌水总量控制在3 000 m3/hm2,氮素施用量为350.0 kg/hm2时,可以使棉花的产量达到最高。


近10年来甘肃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途径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及其进一步提高的途径,对未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近10年来甘肃省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等数据资料,探讨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阐明甘肃省粮食生产的潜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在近10年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二者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粮食总产量和单产波动上升,但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对粮食总产量无显著影响,单产提高是引起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分析认为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生产能力是保障甘肃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出路,而提高旱地粮食单产则是实现甘肃省新增25亿kg粮食的主要突破口。
关键词: 耕地面积 粮食播种面积 粮食产量 粮食总产量 甘肃省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砂田的抗旱保墒效果及其生产效率,在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对砂田西瓜不同覆膜方式进行了研究。试验设裸砂田(CK)、砂田+半覆膜(HM)、砂田+全覆膜(FM)和砂田+起垄覆膜(RM)4种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西瓜生育前期全覆膜和起垄覆膜分别表现出了良好的保墒效果,0~40 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半覆膜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较裸砂田提高了2个百分点左右;1 m土壤贮水量全覆膜和起垄覆膜较半覆膜和裸砂田分别增加了5 mm和12 mm左右,但两种覆膜方式的保墒效果因外界环境条件而异。并且西瓜产量和品质均以全覆膜最优,其产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传统半覆膜提高26%和0.82%;全覆膜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率和糖水分利用率也最高,分别比半覆膜处理提高了32%和45%。


地被植物鹅绒委陵菜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PD方法对不同海拔和植被盖度下的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L.)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32条带,多态性位点为117;鹅绒委陵菜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且种群间分化明,多态位点比率(88.64%)、Nei’s基因多样性(0.3180)、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0.4732)均远高于多数克隆植物。6个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变化较大,多态位点在各种群中分布不均衡,种群间分化系数(GST)为47.7%,基因流较低(Nm=0.5482),多态位点比率在31.06%~74.24%之间,Shannon信息指数在0.1711~0.3625之间,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1164~0.2425之间。多样性水平的变化与海拔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生境盖度呈显著正相关。从而推断在盖度低、资源丰富的环境中,该物种可能更倾向于克隆繁殖。


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北方12个冬小麦品种(系)和美国德州3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和拔节期有限补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之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浆期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旱作还是有限补灌,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之间产量、WUE、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灌浆过程的进行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灌浆中后期达到最大。小麦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在旱作条件下高于有限补灌。在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生育期降雨较常年减少1/3,属于严重干旱年份,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明显相关性,但到灌浆中后期和后期却达到显著相关;小麦拔节期补灌100mm水分后,不同基因型小麦表现出明显的水分补偿或超补偿效应,并且灌浆期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WUE均呈显著正相关,并在灌浆中后期和后期达到极显著相关。因此,旱地冬小麦灌浆中后期和后期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可作为筛选高效用水品种的参考指标之一。


陇东旱塬区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研究——以镇原试区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镇原试区主栽作物冬小麦、春玉米为例,选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模拟公式,计算陇东旱塬区主栽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势、光温生产潜势、气候生产潜势。结果表明,水分是该地区实现生产潜力的最低限制因子;作物可增产潜力均较大,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分别是冬小麦:24 394、16 978、5 323 kg/hm2,春玉米:138 400、110 979、16 868kg/hm2。生产中应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抗逆应变型种植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资源潜力。


亏缺灌溉对石羊河流域主要作物产量和耗水量的影响
《节水灌溉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固定灌溉次数和时间、调整不同生育期灌水定额的方法,研究了亏缺灌溉对石羊河流域春小麦、春玉米、制种油葵、色素辣椒和小麦/玉米等5种作物的产量和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春小麦、制种油葵和色素辣椒进行亏缺灌溉时,可以在少量减产(4.1%~10.1%)的情况下,分别减少耗水量118.9 mm6、6.4 mm和142.3 mm,提高水分利用率27.4%、15.9%和24.7%,提高灌水效益24.7%、22.6%和36.4%。对春玉米和小麦/玉米带田进行亏缺灌溉时,分别减少耗水量121.9 mm和207 mm,提高水分利用率-6.6%和0.2%,提高灌水效益21.7%和28%,但会造成大幅减产,与充分灌溉相比,产量分别减少30%和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