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real-time PCR定量检测田间小麦条锈菌潜伏侵染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及时地定量检测处于潜育状态下的小麦条锈菌菌量,本研究于2009-2010年实施田间试验,在北京和甘肃各设3个试验小区,将小区分割成1 m×1 m或1.5 m×1.5 m的小格。初春刚返青叶片出现症状前,在每小格内采集30片叶,提取叶片基因组DNA,应用已建立的real-time PCR定量测定方法,计算每个样本的分子病情指数(molecular-detected disease index,MDI)。在本试验的天气条件和试验设计下,采样10 d后,调查田间标记采样点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DI,比较MDI和DI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甘肃甘谷3个试验小区的MDI和DI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12=0.8136,R2=0.8845,R32=0.5928);北京上庄3个试验小区的MDI和DI也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21=0.7423,R2=0.5784,R32=0.8584)。本研究证明了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估测小麦条锈病潜育侵染程度的可能性,为建立分子定量测定田间潜育侵染量系统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 Puccinia striiformis 分子流行学


喷施沼液对温室油桃叶片营养元素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日光温室栽培4年生油桃品种‘艳光’为试材,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沼液,研究了沼液对温室油桃叶片营养元素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沼液对‘艳光’油桃叶片营养及果实品质都有促进作用,其中以喷施75%的沼液处理效果最好.当用75%的沼液连续处理4次后,油桃叶片营养元素含量N、K、Fe、B、Mn、Zn、P分别较CK增加了4.86%、12.97%、17.41%、13.45%、8.5%、5.4%、12.95%;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2.6%,VC含量增加了20.2%.


杏植株再生与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果树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杏是我国主要果树之一,其育种一直以传统方法为主,一般存在周期长、成本高、可利用资源有限、种间杂交后代成活率低等问题。植物生物技术育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再生与转化系统是实现杏基因转化的前提与基础。杏的再生与转化技术还不成熟,目前只限于少数几个品种或种子材料,其再生与转化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综述了杏的不同类型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分析了各种因素如基因型、培养基、激素等对再生的影响,并总结了杏在遗传转化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及影响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


2008-2009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09年对甘肃省657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生理小种进行了监测,共监测出2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主要以Hybrid46及水源11致病类群为主。优势小种为条中33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居第1位,出现频率为21.5%~37.6%。条中32号已由2008年的第2位降到2009年的第3位,出现频率为15.1%~16.0%,基本保持稳定。次要小种水源11-4、5、7类型出现频率略有下降。新类型条中33(F.抗)出现频率为11.6%~18.9%,水源11-4(F.抗)、水源11-7(尤ⅡS)出现频率不断上升。Yr9、Yr3 b+4 b、YrSu为我省的主要致病基因。抗锈育种应以条中33号、条中32号、水源11-4为主,兼顾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中其他致病类型。


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最佳播种密度的研究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的最佳播种密度。结果表明:中密度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适中,群体能够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光、肥、水等资源,并且群体中单个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其群体产量也较高,所以播种时应以中密度为宜,即播种量大约为405万株/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