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不同倍性谷子主茎形态建成的相关内源激素调控差异分析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谷子相关内源激素对主茎形态发生及株型构建的影响,以晋谷21号(DJG21)及其同源四倍体诱变株(TJG21)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技术,研究拔节期不同倍性谷子主茎内源激素IAA、GAs、ABA、SA、JA的动态差异及其对主茎形态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DJG21和TJG21成株主茎节间数相同,均为15.DJG21和TJG21分别在播后67和75 d拔节完成.拔节前期TJG21主茎增长较DJG21快,后期二者无显著差异.DJG21染色体经诱变加倍后,TJG21主茎的ABA、JA、SA含量明显增加.TJG21主茎拔节与节间增长滞后与其ABA含量增高及(IAA+GAs)/ABA值降低密切相关.TJG21主茎SA及JA含量整体大于DJG21,前期JA含量增加更为明显,后期SA含量增加更为明显.DJG21和TJG21拔节期主茎内源激素含量及调控的差异造成不同倍性谷子生长发育进程的不同,是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双重影响下的形态发生过程.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人为构建激素平衡以调控谷子生长发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不同倍性谷子拔节期转录组分析及相关基因发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晋谷21号(DJG21) 晋谷21号同源四倍体(TJG21) 内源激素 形态建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谷子品种管理的成效与建议
《中国种业 》 2019
摘要:谷子[Setariaitalica(L.)Beauv]又称粟,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黍族狗尾草属。谷子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作物,起源于我国的传统特色作物。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出土文物考证谷子距今已有8700多年的栽培历史[1]。谷子在我国农业生产史上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千年来一直作为主栽作物培育了我国北方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2]。谷子脱壳后即为小米,具有营养丰富、平衡的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 优质 耐盐蒲公英新品种——滨蒲1号
《现代农村科技 》 2019
摘要:1特征特性株型高大,长势旺盛,抗病性强,茎叶半上举,叶片宽厚,叶片平均长度46.17cm,叶片平均宽度12.5cm,叶片颜色较对照品种浅;耐盐力0.4%,种植密度11 000株/亩时,一茬平均亩产991.9 kg,较栽培种对照增产26.5%。硒含量8.9μg/100 g,较栽培种对照高17.11%,较当地蒲公英高7.23%;绿原酸含量48.7mg/100 g,较栽培种对照高11.44%,较当地蒲公英高4.51%;总黄酮含量0.66 g/100 g,相较对照高46.67%。2适宜地区适宜范围广,可在滨海区中度以下盐碱地及河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基拉芽胞杆菌B05高密度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优化
《微生物学杂志 》 2019 CSCD
摘要: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B05是1株能显著提高小麦、玉米耐盐、耐旱能力的根际优良菌株,为提高其扩繁效率及使用效果,降低使用成本,以发酵液活菌数为指标,采用单因子预筛选和正交试验方法对菌株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10 L发酵罐水平上进行扩大培养。结果表明,菌株B05最适发酵培养基(质量与体积分数)为麦芽浸粉1%、酵母浸粉2%、胰蛋白胨2%、复合无机盐0.3%(质量比为KH_2PO_4:K_2HPO_4:MnSO_4·H_2O=1:1:1)。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初始pH 6.5、摇床转速200 r/min、接种量7%、装液量40%,培养18 h菌液活菌数可达9.3×10~(10) cfu/mL,较优化前活菌数量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含盐0.4%的盐碱土壤上进行了小麦盆栽试验,较空白对照植株生物量提高45.8%。
关键词: 特基拉芽胞杆菌 盐碱地 生物改良 培养基 发酵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周期环境对谷子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连续2年在短日照(海南)、中等日照(河南)、长日照(吉林)3个不同光周期环境调查160份谷子资源的抽穗期、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码数、码粒数、穗重、穗粒重、千粒重10个主要性状,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揭示光周期对谷子各性状的影响,评价160份谷子资源对光周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个不同光周期环境间谷子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码数、抽穗期、穗粗、穗重、穗粒重、码粒数9个性状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千粒重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码数、抽穗期5个性状随着日照的延长呈现出递增趋势.品种对谷子的10个性状有极显著影响(P<0.01),年份对千粒重以外的9个性状有极显著影响(P<0.01).光周期与品种互作效应对10个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光周期与年份互作效应对抽穗期以外的9个性状有极显著影响(P<0.01),年份与品种互作效应对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重、穗粒重、穗码数、码粒数8个性状有极显著影响(P<0.01).160份谷子资源中对光周期表现中、低敏感性的材料没有明显的地域特性,而对光周期表现强敏感性的材料主要是来自春谷区的农家品种.筛选出光周期极不敏感材料小早谷和极端敏感材料呼和浩特大毛谷、然谷、红钙谷、茄谷、二白谷等,为选育谷子光周期钝感品种及开展光周期敏感性形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棉套作一年两熟双丰种植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 2019
摘要:1麦棉套作一年两熟双丰种植技术及其优点为了缓解冀南地区粮棉争地矛盾,促进棉花、小麦双丰收,近年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们研究出了棉麦套种机械化双高产栽培技术。棉麦套种机械化双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合理安排种植模式为基础,选择适宜的棉花和小麦品种,通过科学管理,合理改进机械设备,突破了以往阻碍棉麦套种发展的主要因素,实现了农田生产"两高一低"、"三增五减"的综合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子处理与穗期喷雾联合应用对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控及增产效果评价
《农业灾害研究 》 2019
摘要:[目的]评价种子处理与抽穗扬花期一喷多防一体化防控技术对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控及增产效果。[方法]在进行土壤深松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吡虫啉加苯醚甲环唑混合拌种与抽穗扬花期一喷多防联合应用的措施,调查该技术对小麦纹枯病、根腐病、锈病、白粉病、麦蜘蛛、麦蚜等病虫害的防效及增产效果。[结果]种子处理对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麦蚜的防效分别可达90.4%、89.5%、73.3%和87.9%;后期一喷多防后21 d,对锈病、白粉病的防效达96.2%和99.9%,麦蚜防效98.6%,持效期长、药效极显著。同时,应用该套防控技术可以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其中单用种子处理技术可增产13.9%,与一喷多防联合使用后可将增产幅度提升至35.2%。[结果]该一体化防控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不同牛种DGAT1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经济性状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乙酰辅酯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是甘油三脂合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酶,对动物机体脂肪代谢、沉积起重要作用,已成为研究奶牛泌乳性状和肉牛主要经济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普遍认为DGAT1基因对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乳脂肪酸及空怀天数、输精次数、初配年龄等繁殖性状均有显著影响,且与肉牛体脂也存在相关性。作者主要介绍了DGAT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关联分析在中国各地区不同品种奶牛、肉牛、水牛和牦牛上的研究进展,指出该基因对奶牛的产奶性能及肉牛的肉质性状、生长性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由于环境条件、品种及选育背景等因素影响,DGAT1基因遗传多态性对不同地区不同牛群体的经济性状影响不尽相同。因此,要将DGAT1基因实际应用在品种选育工作中还需明确该基因对研究群体的具体遗传效应,并结合其他候选基因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 DGAT1基因 遗传多态性 经济性状 奶牛 肉牛 水牛 牦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板栗9个结果母枝相关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10个省份(群体)的164份板栗种质为材料(种植在立地条件相同的同一地块,连续3年采用相同的修剪技术和标准修剪),对母枝结果枝数、雄花枝数、纤弱枝数、结果枝长度、果前梢长度、结果枝节间长度、结果枝粗度、结果枝节位数和结果枝结苞数等9个表型性状量化赋值后进行系统分组设计、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结果母枝的9个表型性状值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这些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变异;9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9.4%~64.0%,其中母枝上雄花枝数、纤弱枝数和果枝结苞数的变异系数> 40%,说明这3个性状改良潜力较大;9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65.9%,群体内为34.1%,说明这些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间;通过系统聚类,依据表型差异可将10个群体划分为4大类群,基本按地理距离而聚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