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摩尔多瓦'与'红地球'葡萄杂交后代对霜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 2019
摘要:以欧美种葡萄‘摩尔多瓦’与欧亚种葡萄‘红地球’杂交组合的160个F1代群体为试材,采用室外自然发病和室内离体叶盘接种两种鉴定方法,研究杂交群体各单株对霜霉病的抗性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 表明:母本‘摩尔多瓦’的病情指数为0.42,表现高抗霜霉病;父本‘红地球’的病情指数为91.6,表现为高感霜霉病.杂交群体后代的抗病性发生显著分离,表型表现出免疫、高抗、中抗、感病和高感共5个级别.其中,中抗占比最大,免疫占比最小,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另外,室内离体接种霜霉病抗性与当年田间抗性调查趋势大体一致,但群体后代中各抗性级别所占比例存在差异.本试验中杂交群体后代发现了部分免疫霜霉病单株,为选育出优质抗霜霉病品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摩尔多瓦 红地球 杂交后代 霜霉病 抗病性鉴定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啶酰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
《农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啶酰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药不同配比对灰葡萄孢的毒力;采用孢子萌发法和离体叶片法测定最佳组合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 2者以6∶1复配时增效最明显,对孢子萌发和其他菌株的菌落扩展,对灰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均显示增效;在剂量为250~350 g a.i./hm~2时,对灰霉病的防效高于80%。[结论]啶酰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灰霉病防效高,可用于灰霉病的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芽象甲在枣树上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河北果树 》 2019
摘要:1危害状食芽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又名小灰象甲、枣飞象、食芽象鼻虫、尖嘴猴、土猴。枣树萌芽期,以成虫啃食嫩芽,发生量大时可将全树嫩芽吃光,被害枣树被迫重新长出枣吊和叶片,削弱树势,受害树只能结少量晚枣,严重降低枣果的产量和品质。枣树展叶后,将叶片吃成半圆形或锯齿状缺刻。2形态特征2.1成虫身体土黄色,有3对足。雄虫体长5 mm左右,雌虫体长7 mm左右。后翅白色、透明,鞘翅卵圆形。2.2卵初产时白色,近孵化时黑褐色,长椭圆形。2.3幼虫乳白色,体长6 mm左右,体形粗短略弯曲,无足。2.4蛹长5 mm左右,纺锤形,初为乳白色,近羽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VIGS技术初步验证WSR1基因功能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小麦淀粉合成酶转录因子对淀粉合成的影响,以水稻 RSR1基因为探针,首先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技术获得了小麦 WSR1基因的全长cDN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AP2保守结构域。随后,以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为载体,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基因为指示基因,利用VIGS技术和qRT-PCR技术对 WSR1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5 d后, WS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下降到50%, 25 d后下降到12%; WSR1基因沉默后的冀麦325籽粒内支链淀粉、总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均较对照显著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千粒重较对照极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 WSR1基因负向调控小麦的淀粉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溉模式下夏玉米产量形成特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限水灌溉条件下较优的灌溉集成模式,挖掘夏玉米高产潜力,明确其高产的生理特性,2015—2016年在河北藁城采用灌溉施肥方式(微喷灌和管灌)×密度(6.3×104、7.8×104株·hm-2)×收获期(9月25日和10月3日)再裂区试验,研究了微喷灌和管灌为主的两种集成模式对夏玉米郑单958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水肥一体化三次灌水施肥技术,改善了浅层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含量较管灌模式高5.9%~20.2%;其拔节期叶面积指数(LAI)较管灌高30.2%~44.2%,生育后期SPAD值降低缓慢,较管灌高4.9%~5.9%,且作物生长速率(CGR)高9.0%~26.3%,这是其提高玉米千粒重和产量的主要原因,并且收获越晚玉米微喷灌模式的增产效应越大,早收和晚收分别增产5.1%~6.0%和7.2%~10.8%。微喷灌模式高密度处理基部茎节抗倒伏指数、叶片SPAD值和CGR大多优于管灌低密度处理或与之相当,三者分别较管灌高4.0%~27.3%、-1.0%~3.7%和24.3%~37.7%。说明微喷灌模式优于管灌模式,且在此模式下增加种植密度是可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喷灌+增密+推迟收获时间3种技术综合应用可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实现增产23.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