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和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 g/L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动态和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矿化度为3 g/L的微咸水灌溉可在土体中积累较多的盐分,对春玉米叶面积、株高、叶绿素含量、干物质、产量均有不良影响,玉米叶面积在玉米生长后期减少速度较快,干物质积累相对减少,玉米产量下降。在干旱年份微咸水灌溉致使玉米产量下降了28.0%,多雨年份玉米产量下降了10.4%,井渠混灌在干旱和多雨年份玉米产量则分别下降了14.0%和7.4%。


灌水量对枸杞根茎次生木质部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年生宁夏枸杞树为材料,通过非称重式蒸渗器进行定量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枸杞根和茎内次生木质部结构及其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枸杞根内次生木质部导管直径逐渐增加,且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在灌水量为900 m3/hm2时导管频率最大、纤维面积所占的比例最小,同时,根次生木质部导管面积比例与导管频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而木薄壁细胞面积比例则与灌水量呈不显著正相关(r=0.835)。(2)枸杞茎内次生木质部导管直径在灌水量为900 m3/hm2时达到最大,导管频率则与灌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3);茎次生木质部内导管面积比例在灌水量为450 m3/hm2时最大,纤维面积所占的比例则与灌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4);木薄壁细胞面积比例则与灌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89)。(3)枸杞根和茎内木射线频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且分别与灌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和r=-0.99),即根和茎内木射线的横向运输功能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弱。研究表明,宁夏枸杞根和茎内次生木质部结构和组成分子的数量随灌水量而变化,适度的灌水量(900 m3/hm2)使枸杞的根茎导管直径增加,导管频率降低,以维持枸杞体内输水系统较适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氮磷钾施用量对灌淤土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夏灌淤土上,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各3个施肥水平对水稻(宁粳28号)产量、养分累积量及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累积有显著影响;水稻当季氮、磷、钾肥利用率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穗数和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施磷肥有利于穗粒数的形成,过量施用氮肥还会显著降低水稻千粒质量。本试验水稻氮、磷、钾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N 254.3、P2O5150.8和K2O 145.6 kg/hm2,获得最高产量的最大施肥量组合分别为N 309.3、P2O5253.9和K2O177.6 kg/hm2。


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差异与亲本选配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小麦不同基因型材料花药培养力的差异大小和不同杂种世代花药的培养效率,对于有目的地配制杂交组合从而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和壮苗培养基对104份不同基因型材料进行花药培养,结果表明:F1代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3.28%,高于F3代的6.02%;绿苗产率F1代为2.88%,F3代为1.10%,F1相当于F3的2.6倍。同样的培养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材料愈伤诱导率在0%~111.43%之间、绿苗产率在0%~49.29%之间;同时筛选出了一批如宁春4号等具有高培养力、高产和优质基因的花培桥梁亲本。研究表明基因型不同,则花药培养力差异很大,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与绿苗产率三者之间成正相关关系。


施钾对中低肥力灌淤土春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夏灌淤土中低土壤肥力条件下,采用钾肥施肥梯度法研究施钾对宁夏春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低肥力条件下,施钾对春小麦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2.1%~9.1%,平均增产5.4%,钾肥用量为75 kg/hm2增产效果最好,较对照增产9.1%,每千克K2O增产春小麦8.2 kg,折合经济效益为930元/hm2;适宜的施钾量下,春小麦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以及籽粒、穗颖及茎鞘的含氮量有显著的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面筋含量等品质性状也有改善。本试验条件下,施钾量(K2O)以45~75 kg/hm2为宜,有利于春小麦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宁南黄土丘陵区坡向、坡位对苜蓿地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异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坡向、坡位对苜蓿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程度,在宁南黄土丘陵区,采用时域反射仪TDR对不同坡向、坡位种植的7a生苜蓿地土壤体积含水量进行了分层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种植苜蓿7a后,土壤旱化显现,土壤水分明显分为补水期与耗水期,3-7月属于耗水期,8-10月为补水期;(2)各坡向苜蓿地旱化最为严重的土层深度也不同,西坡(阴坡)为40-60cm,南坡苜蓿地旱化最为严重的土层为80-100cm,东坡(阳坡)为100-120cm;西坡(阴坡)0-180cm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13.8%),其次为南坡苜蓿地,东坡(阳坡)最低(12.8%)。(3)受降水再分配影响,上、中、下坡0-180cm平均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为:下坡(13.69%)>中坡(13.61%)>上坡(12.29%);土壤含水量最为活跃的0-100cm范围内,相同层土壤含水量相比,CK>下坡>上坡>中坡。这说明种植苜蓿多年后土壤出现旱化现象,且坡位越高,土壤旱化越严重。


不同水氮供应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水稻节水和合理施用氮肥为目标,研究了3个不同灌水量与4个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水氮配置参数和管理技术,为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灌溉和施肥管理提供依据。通过2年在宁夏引黄灌区以水稻宁粳28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两年水稻的籽粒和秸秆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不同灌水量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但施氮量却显著地影响着其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灌水量或施氮量对水稻的株高、穗长、穗数和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2005年和2006年水稻氮肥利用率分别在5.1%~37.6%和14.1%~25.0%之间。相同施氮水平下,2005年水稻氮肥生理利用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2006年水稻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两年水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在8.3~19.3kg/kg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同一灌水水平下,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施氮水平下,灌水量处理间差异并不大。相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的灌水生产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从产量、吸氮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等因素考虑,试验水氮合理配比是灌水量控制在1.2×104m3/hm2左右,施氮量240kg/hm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