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干扰条件下枸杞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通过对宁夏银川地区不同干扰条件下枸杞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共采集节肢动物151628头,鉴定出4纲27目76科167种,其中天敌亚群落61种,化防园23种,有机园30种,自生园61种,天敌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87%、18.78%、70.34%。通过群落结构分析,自生园丰富度、个体数均明显高于化防园和有机园,有机园均匀度、多样性较高,而化防园丰富度、个体数指数都较低,而优势集中度高。通过主分量分析表明潜叶类害虫与刺吸类害虫是不同人工干扰条件下的主要害虫,刺吸类害虫成为发展有机枸杞的重要障碍,食花果类害虫具有较大的危害潜力;寄生类天敌、病原类天敌为自生园优势天敌,捕食类天敌是有机园、化防园的优势天敌,但化防园天敌作用较为微弱。自生园天敌亚群落与害虫亚群落第一对典型变量为V1=0.048x1-0.2533x2+0.5951x3+0.5207x4,W1=0.9021y1+0.0354y2+0.0223y3+0.1847y4-0.0591y5,相关系数为0.8635,化防园、有机园天敌亚群落与害虫亚群落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6、0.7332。通过害虫-天敌亚群落的种群消长动态表明,天敌亚群落作为整体对害虫发挥着调控作用,自生园7-9月份寄生性天敌对刺吸式害虫的跟随作用很强,有机园较弱,化防园则不明显。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与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合理的微咸水灌溉利用模式,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在宁夏银北惠农引黄灌区开展微咸水灌溉试验,研究了该地区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层(0~30cm)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变化较大,而30cm以下土层的含水率和含盐量变化相对较小。渠灌条件下,春小麦全生育期内土壤根区(0~90cm)处于明显的脱盐状态,而井渠混灌处理即使在相对干旱的年份也可保持根区土壤的盐分平衡,但井灌处理根区则出现明显积盐现象。春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渠灌相比,井渠混灌模式的春小麦减产较小,而井灌处理的减产为20%~30%。在银北惠农地区,采用井渠1︰1的混灌模式是春小麦的适宜微咸水灌溉利用模式。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地西瓜根际补灌栽培最佳补灌时期及适宜补灌量的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旱地覆膜西瓜根际补灌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同补灌量(5kg/株)在不同生育时期实施1次补灌,以显蕾开花期供水效率和产量最高,分别达1 760.19 kg/(mm.hm2)和40 767kg/hm2;在同一生育时期(显蕾开花期)以不同补水量实施1次补灌,在同时满足供水效率最高和产量最大的前提下,以3 kg/株的补灌量较适宜。在最佳补灌时期实施适量补灌,能够达到节水、增产和高效补偿供水的目的。


主体功能区框架下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及主体功能区的内涵,以及对区域经济及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影响,从而讨论了宁夏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优、劣势。最终提出了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啶虫脒在宁夏甘草和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定甘草规范化种植中农药啶虫脒在甘草上的安全使用技术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啶虫脒在甘草和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甘草样品经乙腈提取,土样经丙酮提取,均采用柱层析法净化和DAD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在本文设定的色谱条件下,样品的最小检出量为2 ng,最小检出质量分数为0.01×10~(-6).在0.1~10.0μg/mL的范围内,啶虫脒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甘草中啶虫脒的添加回收率为85.4%~97.4%,相对标准差为4.76%~6.40%;甘草对应根际土壤中啶虫脒的添加回收率为89.9%~99.1%,相对标准差为2.98%~5.56%,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药后甘草根及土壤中啶虫脒的消解动态完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残留消解速率较快,半衰期分别为6.82,8.13天.参照韩国规定的啶虫脒在中药材黄芪上的最大残留限量(0.1×10~(-6)),建议3%啶虫脒乳油依推荐剂量一次施药后在甘草中的安全间隔期不得少于39天.


增施钾肥对油葵产量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在宁夏灵武农场研究了增施钾肥对油葵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当地农户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N、P处理和N、P、K处理均降低了油葵的空粃率,提高了油葵的千粒重,显著提高油葵的产量。N、P处理和N、P、K处理的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7.2%和73.0%。同常规只施用N、P处理比较,增施钾肥(N、P、K处理)油葵产量提高了26.1%,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下要进一步提高油葵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必须改变农民的传统施肥习惯,增施钾肥,平衡施肥。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盐池县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构建盐池县粮食总产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因子分析法首先对盐池县25 a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与评价:影响单产的主要5个主成分,因子1由投入因子决定;因子2由光温因子决定;因子3由生育期因子决定;因子4由降水量因子决定;因子5主要由风害因子决定。各因子各自占的比例分别为38.755 9%、17.985 2%、10.872 8%、11.888 4%、10.479 9%,盐池县粮食总产量主要是依靠第一因子。总体评价最好为2004年,最差为1984年。并针对盐池县粮食总产量发展的现状的提出相应的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