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GIS的瓜蚜种群空间结构和分布模拟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2008年宁夏环香山地区压砂西甜瓜瓜蚜种群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基于不同模型的普通Kriging插值法模拟了瓜蚜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瓜蚜数量在不同发生时期(初发期、盛发期和盛末期)均显示出明显不同的空间结构,其半变异函数均为指数型或高斯型,田间种群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分布,不同时期的聚集程度(1-变异程度)均大于45%,空间相关范围在10.37~29.11 km,空间变异主要受空间自相关影响;空间分布模拟较好地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直观地模拟不同时期瓜蚜种群的动态变化,易于确定瓜蚜的发生范围和发生程度.


基因型×环境互作下杂交粳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下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研究杂交粳稻谷粒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的加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长厚比、宽厚比的显性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遗传存在显著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粒宽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长宽比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粒长与粒厚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宽厚比的显性效应呈极显著负相关。


宁夏引黄灌区稻田氮磷流失特征初探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夏引黄灌区选择相对封闭灌排体系作为试验监测区,通过2年在作物灌溉期间对试验监测区的灌排水中氮磷的跟踪监测,研究了该区域氮、磷流失,分析了支渠灌溉水、支沟排水中的氮磷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2006年种稻区的氮磷流失明显高于2007年的稻旱区,稻区氮的流失负荷15.2kg·hm-2,磷的流失负荷6.9kg·hm-2;稻区比稻旱区氮磷流失严重,稻区总氮变幅在0.32~8.22mg·L-1,总磷变幅在0.012~0.921mg·L-1,均超过水体富营养化指标;稻区支沟排水中氮磷组分变化与稻旱区一致,氮都是以硝态氮为主,磷以溶解性总磷和颗粒磷为主,支沟排水中的硝态氮动态变化与总氮变化一致,颗粒磷与总磷动态变化一致,均为前期颗粒磷含量较高,中后期较低,可溶性总磷与之相反;灌溉前期支沟排水中氮磷流失严重的几个时期,均是在各种作物施肥7~10d后,尤其氮、硝态氮流失严重,后期支沟排水中氮磷流失是由于传统的不合理的灌溉形成的地表径流,将灌溉水养分含量迁移到排水中,造成支沟排水氮磷流失加重。结合宁夏引黄灌区的自然条件、耕作方式等因素,综合分析了宁夏引黄灌区在作物灌溉期间非点源污染产生过程及污染特点,为该地区非点源污染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浓度吡虫啉对枸杞果实主要次生物质与枸杞多糖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索吡虫啉农药在枸杞生产中的适宜使用方法,为合理使用吡虫啉农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0%WP吡虫啉不同浓度及喷药时间对枸杞果实主要次生物质类胡萝卜素、黄酮及多糖、总糖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吡虫啉对枸杞果实次生物质和枸杞多糖含量有显著影响,药后1、7、14 d的黄酮、多糖、总糖含量有依次增加的趋势,类胡萝卜素有降低的趋势。随稀释倍数的增加,黄酮、多糖、总糖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但都以1 800倍液最高。[结论]吡虫啉10%WP的喷药剂量应以1 800倍液为宜。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方法]以宁粳16号和旱稻297为试验材料,进行淹水、干湿交替和旱作灌溉处理,观察水稻和旱稻的生长动态变化,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其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经济系数等的影响。[结果]与淹水灌溉相比,旱作灌溉使水稻和旱稻分蘖期后移,生育期推迟,生长发育缓慢,株高降低,产量降低,穗长变短,穗数不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降低,结实率下降,经济系数提高;旱稻与水稻相比,旱作灌溉处理对旱稻的影响较小。[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了参考。


金凤区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近几年来,金凤区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2007年和2008年金凤区畜牧业产值分别占到农业总产值的29.8%和32.2%,在大农业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金凤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脱硫渣、改良剂及不同有机物改良盐碱地效果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施与不施脱硫渣的基础上,研究施糠醛渣、生物有机肥、腐殖酸、秸秆、农家肥的改土效果。研究表明:施脱硫渣0.9 t/667 m2,可将强碱性土(pH8.87)改良为微碱性土(pH 7.96),同时提高养分有效性,使速效氮、磷从31.5和3.0 mg/kg提高到38.6和5.4 mg/kg。较不施脱硫渣枸杞平均增产20.8%,其中以糠醛渣效果最优;不施脱硫渣,各有机物改碱效果较差。盐土上在施脱硫渣0.4 t/667 m2的基础上再施"羊粪、秸秆及羊粪+秸秆"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10 g/kg左右,施脱硫渣可使土壤脱盐至中盐渍化,脱盐率达66.6%,施羊粪、秸秆及羊粪+秸秆虽不能继续提高脱盐率,但可明显的提高枸杞产量,羊粪+秸秆产量增产50.4%。强碱性土(pH 8.88)在施脱硫渣的基础上,施"改良剂、改良剂+化肥、改良剂+有机肥"等试验表明:施脱硫渣可使土壤降至轻碱性土,pH下降0.7,脱盐率34.1%,同时可提高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不施脱硫渣改良剂等处理改良效果微弱,pH仅降0.3个单位,积盐率53.8%,施脱硫渣增产率21.66%,单施改良剂等措施增产作用微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