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在3种种植密度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提高密度的新途径。以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农大108’为供试品种,3种种植密度为主处理,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为副处理,裂区设计,通过对组成的15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测定与分析,探索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株行距配置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在52500株/hm2时最为明显;此试验中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模式是52500株/hm2密度下0.60m等行距种植,与传统种植习惯比较,增产了23.27%。因此,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可以通过株行距合理配置的方式,提高种植密度,达到增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1年度山西省规模化奶牛场生产管理状况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尽管中国奶牛业受到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巨大冲击,但在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的鼓励扶持下,山西省规模化奶牛产业快速发展,不仅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为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能够准确地掌握山西省规模化奶牛场的情况,本文对雁门关综合试验站辐射的山西省31个参加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生产状况月报报送的规模奶牛场2011年度前10个月数据进行分析回归,并结合对奶牛场的实地调研,归纳总结了山西省规模化奶牛场养殖过程中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一些问题,以期为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决策以及开展奶业经济研究等提供基础参考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鸡新城疫病毒SX-1株F和HN基因在真核细胞中共表达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预防兽医研究室克隆的pG-F和pG-HN质粒为模板,PCR扩增麻鸡新城疫病毒SX-1株F基因和HN基因,并以由15个柔性氨基酸构成的柔性短肽作为Linker将F及HN基因片段体外连接,插入pCI-neo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麻鸡新城疫病毒SX-1株F基因和HN基因共表达载体pCI-F-HN,并在Vero细胞中转染表达,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麻鸡新城疫病毒SX-1株F-HN组合基因在Vero细胞中得到较高水平的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较强的荧光,说明F-HN组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下一步研究高效亚单位基因工程苗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长期暴露对中华稻蝗抗氧化机制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于Cd2+污染条件下的小麦苗喂养中华稻蝗的慢性染毒方法,研究了Cd2+胁迫对中华稻蝗SOD、CAT、GPx活性和H2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2+的作用下,中华稻蝗体内SOD、CAT、GPx活性和H2O2浓度均发生变化,表明Cd2+可导致中华稻蝗体内产生ROS。SOD、CAT、GPx3种酶对Cd2+有一定的耐受性:当Cd2+浓度在这3种酶的耐受范围内,酶活性提高,反之酶活性降低。Cd2+与抗氧化系统间的关系复杂,SOD、CAT、GPx共同承担清除ROS、保护中华稻蝗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镉(Cd)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葡萄酒真伪鉴别的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收集了不同品牌的90个葡萄酒样品,为了消除各光谱基线不同带来的影响,对所有光谱曲线都进行了一阶求导,以一阶导数谱线作为有效数据,通过独立主成分(PC)分析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主成分聚类使得真伪葡萄酒样品明显分为两类;以前四个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建立了一个三层人工神经网络的识别模型,该模型对葡萄酒样品的预测识别率达到100%。研究表明,可见-近红外透射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为快速、无损鉴别葡萄酒真伪提供一种准确可靠的新方法。
关键词: 葡萄酒 可见-近红外光谱 BP神经网络 真伪 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缺失苗免疫试验
《中国畜牧兽医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掌握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效果,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用国产和进口的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用4种不同的免疫程序,对250头母猪和1000头仔猪进行了免疫试验。试验期间,按比例定时采集免疫猪的血液,用ELISA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证明猪伪狂犬gE基因缺失疫苗,无论国产苗或进口苗都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无论跟胎免疫、1年2次普免,每隔4个月定时免疫,效果均良好。种猪免疫抗体合格率达100%,仔猪49日龄前抗体合格率达100%,75日龄后抗体逐渐降低,120日龄后基本消失。为了使猪体免疫力更强,不给野毒入侵的机会,建议仔猪在首免后,适当时间进行二次加强免疫。而只给公猪、母猪春秋两季免疫,不给仔猪免疫组,仔猪在35日龄后抗体降为阴性,不能抵抗野毒的侵袭,这种免疫方法不宜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子幼苗耐低温性生理机制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耐低温性不同的6份茄子高代自交系幼苗为材料,进行白天10℃/夜间7℃低温处理10d,调查其耐低温性、生长指标(株高、茎粗、鲜重、干重)、生理指标(POD、SOD、APX活性及脯氨酸含量),以探讨低温对茄子幼苗生长过程中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各材料的上述性状在常温下均差异不显著,而在低温处理下差异极显著;与对照相比较,幼苗株高、茎粗、鲜重和干重下降,而POD、SOD、APX活性及脯氨酸含量上升。(2)各材料指标的升降幅度与其低温耐受性密切相关,耐低温性强的材料生长指标下降幅度较小,而生理指标提高幅度较大,耐低温性弱的材料则表现相反。(3)各指标间相比较,茄子耐低温性与株高、茎粗、干重、POD活性、S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余性状的相关未达显著水平。研究表明,低温使茄子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耐低温材料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保护酶系统活性来减轻低温的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长及生理代谢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荞颗粒冲剂抗氧化活性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苦荞颗粒冲剂(TBPM)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将健康的昆明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苦荞颗粒冲剂1号低、中、高3个剂量组与苦荞颗粒冲剂2号中剂量组。饲养6周后,测定不同剂量苦荞颗粒冲剂对小鼠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摄入苦荞颗粒冲剂2号后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的SOD酶活显著增加(P<0.01),肝脏GSH-px活力增加(P<0.001);摄入苦荞颗粒冲剂1号高剂量后小鼠肝脏中丙二醛的含量减少,血清和肝脏中SOD酶活显著增加(P<0.05)。苦荞颗粒冲剂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籽粒苋C_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是C4途径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克隆了双子叶植物籽粒苋(A.hypochondriacus L.)C4型PEPC基因的cDNA和gDNA全长序列。该基因编码区cDNA全长2895bp(GenBank登录号为HQ186302),编码964个氨基酸残基。对应的gDNA全长为6785bp,含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内含子总长3890bp,其中第一内含子最长,为1662bp,具GATA-motif、G-box等15个光应答元件,9个激素应答元件,29个CAAT box,72个TATA box。该特征在本研究范围内的植物中,为籽粒苋所独有。比较多种植物表明,不同植物之间的C3/C4型PEPC基因的外显子长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内含子的长度变化较大。不同植物PEPC基因对核苷酸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且外显子和内含子的GC含量呈正相关。总的趋势是单子叶植物外显子和内含子的GC含量均高于双子叶植物。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表达模式,发现籽粒苋PEPC基因主要在叶片中表达,表达量随光照时间延长而增加。
关键词: 籽粒苋(A.hypochondriacusL) C4光合途径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基因组序列 叶片特异性 光诱导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