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罗非鱼湖病毒S10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备抗罗非鱼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 TiLV)S10节段基因编码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方法】构建含有TiLV S10基因节段的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10,并将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和镍柱纯化获得高纯度重组S10蛋白;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多次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和ELISA方法,筛选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S10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C3和2E3,并对其特异性、亚型和效价进行分析。【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C3和2E3均能识别S10重组蛋白及TiLV,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2C3和2E3只与TiLV感染的TiB细胞呈阳性反应。亚型检测结果显示,2C3抗体为IgG1/к型,2E3抗体为IgG2a/к型。抗体效价测定结果表明,两种MAb的效价分别为1∶12 800,1∶51 200。【结论】抗TiLV-S10蛋白MAb特异性强、效价高,可为后续TiLV疫苗的研发、免疫学方法的建立及S10蛋白功能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和支撑。

关键词: 罗非鱼 罗非鱼湖病毒(TiLV) S10编码蛋白 重组蛋白 单克隆抗体 免疫学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180°水中悬浮颗粒物体积散射函数测量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外现有的体积散射函数测量系统在后向小角度散射测量上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离轴反射式光路的近180°水体体积散射函数测量方法并研发了实验室测量系统。系统采用离轴抛物面反射镜,将后向小角度散射光和入射激光分离,减小了系统后向小角度散射的测量盲区,而且能够获取全方位角的后向小角度散射光信号。选取聚苯乙烯标准粒子用于测量系统定标检验,结果表明,定标后的测量系统能够完成在173°~179.4°范围内水中悬浮颗粒物体积散射函数的测量,角度分辨率为0.01°。经对比分析,体积散射函数测量值与米散射理论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系统测量近180°水体体积散射函数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后向小角度散射测量 体积散射函数 悬浮颗粒物 米散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萃取剂的一步式快速固相萃取检测饮料中胭脂红

色谱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胭脂红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偶氮类色素,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添加量有严格规定。由于食品基质的复杂性,针对这类痕量色素很难建立一种灵敏度高、富集性强且高效便捷的检测方法。研究利用卟啉环中的羧基与金属锆离子的配位作用制备了一种高比表面积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PCN-222),并将纳米材料填入注射式固相萃取装置中,以简化前处理过程,用于快速萃取饮料中胭脂红色素。采用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了PCN-222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及性能。较高的比表面积和静电作用共同决定了新型萃取剂对胭脂红色素具有极强的富集性能。通过优化萃取剂用量、样品溶液pH值、洗脱条件和洗脱剂体积等萃取条件,使目标物实现瞬时吸附,样品前处理时间缩短至5 min。在最佳条件下,该方法可使样品在高、中、低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中的回收率达到99.5%~109.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方法的检出限为0.1μg/L(S/N=3),定量限为0.3μg/L(S/N=10)。此外,针对所合成的材料进行萃取-解吸后发现,PCN-222在重复使用4次后仍保持90%以上的萃取能力,表明材料具备可循环性。该方法通过制备的新型金属骨架材料建立了一种高效、便捷、绿色环保的前处理技术,极低的检出限、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好的重复性表明方法适用于饮料中痕量色素胭脂红的富集和检测。新型固相萃取技术的开发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一步式快速固相萃取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胭脂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洋淀草型淀区沉水植物暴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沉水植物过度生长对白洋淀草型淀区鲥淀水质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为查明浅水型湖泊沉水植物暴发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水质现状,2018年8月对白洋淀草型淀区鲥淀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水生生物学评价方法,对鲥淀暴发期水质现状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1属68种.其中绿藻门30种,蓝藻门和硅藻门各16种,裸藻门3种,甲藻门和隐藻门各1种.浮游植物丰度5.68×106~17.24×106个/L,平均丰度为9.13×106个/L;生物量为1.42~8.71 mg/L,平均生物量为4.61 mg/L.冗余分析表明,透明度、总溶解固体、电导率和pH是决定夏季浮游植物空间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浮游植物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鲥淀水质呈β中污型—轻度污染型.与白洋淀藻型淀区及非暴发期历史数据相比,水生植物暴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表现出较大差异.本调查结果可为草型淀区的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鲥淀;白洋淀;浮游植物;环境因子;生态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盐度和pH对多纹钱蝶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首次探究了在不同温度、盐度和pH条件下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胚胎发育的特点,可为该鱼苗种培育适宜条件的选择和调控提供参考。实验将多纹钱蝶鱼受精卵分别置于不同温度(16、20、24、26、28、30、32、34、36℃)、盐度(淡水、5、10、15、20、25、30、35)和pH (5.0、5.5、6.0、6.5、7.0、7.5、8.0、8.5、9.0、9.5、10.0)下孵化。结果显示,在盐度32下,孵化温度介于24~36℃,随着温度的升高,出膜时间缩短,孵化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畸形率相反,26~28℃为最适孵化温度。pH 5.5~8.5仔鱼均能出膜,随着pH的升高,出膜时间缩短,孵化率先升后降,畸形率相反,7.0~8.2为最适孵化pH。该鱼具有广盐性,盐度5~35均可孵化,淡水中孵化率为0,孵化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畸形率相反,最适孵化盐度为25~32。

关键词: 多纹钱蝶鱼 胚胎发育 温度 盐度 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在厚壳贻贝体内的富集与释放及其对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暴露浓度(4、20和100 μg/L)菲(phenanthrene,PHE)的富集(10 d)和释放(5 d)实验,分别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定量qPCR法分析了厚壳贻贝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对PHE的富集和释放实验及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10 d的富集阶段,厚壳贻贝3个组织对PHE的富集能力大小表现为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3个组织对PHE的富集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释放实验阶段,厚壳贻贝3个组织中PHE含量在释放前期迅速下降,但在15 d时,3个组织中PHE残留量仍均高于对照组;PHE对厚壳贻贝体内HSP70 mRNA诱导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外套膜中HSP70 mRNA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可为PHE在贝类体内的富集动力学及致毒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生物富集 HSP7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网目底拖网在稳定流场中的数值模拟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有限单元法构建大网目底拖网渔具的数学模型,以计算在定常流条件下底拖网渔具的受力情况、网口扩张和渔具的形态变化。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提出了适用于拖网的网目群化方法。群化后的拖网模型为单元数6 513的model-1模型和单元数1 787的model-2模型两种规格,分别进行数值计算,并与水槽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odel-1模型和model-2模型在相同流速条件下的形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model-1的阻力计算结果相较于model-2更接近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model-2的计算结果存在16%~26%的相对误差;两种数值模型的网口垂直扩张和水平扩张的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相近,最大相对误差仅5%~10%。数值模拟较好地呈现了大网目底拖网在稳定流场中的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的水槽模型试验,为拖网渔具设计和优化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数值分析方法。

关键词: 大网目 底拖网 稳流 数值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小清河口近岸海域底栖生境健康评价

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9年7月、8月和9月对莱州湾小清河口近岸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进行研究,利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AMBI指数法和M-AMBI指数法对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和底栖生境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8月和9月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4种,其中多毛类24种,甲壳类19种,软体动物17种,其他类群4种。该海域的优势种为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东方长眼虾(Ogyrides orientalis)、尖齿拳蟹(Philyra acutidens)和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其中彩虹明樱蛤和寡鳃齿吻沙蚕在三次调查中均为优势物种,优势度明显。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7月研究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以10%的相似性可以分为3组,8月以18%相似性可以分为4组,9月以19%的相似性可以分为3组,三次调查的群落结构相似度均较低。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研究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优势显著,群落处于未干扰状态。AMBI指数及M-AMBI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小清河口近岸海域底栖生境处于未干扰或者轻度干扰的状态,健康状况处于高等或者优良的状态。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莱州湾 AMBI M-AMBI 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酸化胁迫对大黄鱼早期发育阶段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动物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低氧-酸化胁迫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早期发育阶段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实验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溶解氧7.0 mg/L,pH 8.1)、低氧组(溶解氧3.5 mg/L,pH 8.1)、酸化组(溶解氧7.0 mg/L,pH 7.3)和低氧-酸化组(溶解氧3.5 mg/L,pH 7.3)。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大黄鱼受精卵4.0×104粒。在实验开始(记录为0 d)和受精卵孵化后1 d、3 d、5 d、10 d、15 d、20 d、27 d测定其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Ⅰ)和生长激素(GH)含量,以及丙酮酸激酶(PK)、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KP)和钠钾ATP酶(NKA)活性。并测定27 d时的体长和体高。实验结果表明,低氧和酸化胁迫在27 d均显著抑制大黄鱼体长、体高的增长,低氧-酸化双重胁迫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含量分别在3个处理组的多个时段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其中,3个处理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含量在3 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生长激素含量在不同处理组中均出现升高的趋势,27 d时3个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丙酮酸激酶活性在低氧-酸化组1~5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其他三个组的变化基本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谷丙转氨酶活性在3个处理组中的多个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3个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在3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15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3个处理组钠钾ATP酶活性在3 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综合分析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大黄鱼早期发育阶段在低氧和酸化胁迫的环境中个体生长均会受到抑制,低氧-酸化的双重胁迫对其抑制作用更显著。各处理组的代谢酶活性在多个时段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显著性变化,结合本实验中大黄鱼个体生长差异和代谢酶活性差异的分析得出,低氧和酸化胁迫导致大黄鱼主要代谢酶活性产生了响应性的变化,进而最终影响了大黄鱼的个体生长。

关键词: 大黄鱼 低氧 酸化 生长发育 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微囊藻水华在曝气扰动下的光合作用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动力扰动可以调控蓝藻水华,该文为研究不同浓度微囊藻水华在曝气扰动下的光合作用,获得适宜的影响微囊藻水华中浮游植物变化的初始藻类浓度,于2019年8月10日-9月15日在玻璃温室中进行曝气扰动实验.实验按微囊藻水华初始的叶绿素a(Chla)浓度分为低、中、高3个梯度处理组:68.37、468.67、924.09μg/L,浓度从低到高依次编号为处理组Ⅰ、Ⅱ、Ⅲ,均进行曝气扰动.结果表明,处理Ⅲ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Fv/Fm显著低于处理Ⅰ和Ⅱ(p<0.05).浮游植物快速光响应曲线的3个特征参数α、ETRmax和Ik值方面,处理Ⅰ、Ⅱ中蓝藻的α、ETRmax、Ik值均显著低于处理Ⅲ(p<0.05);处理Ⅰ的绿藻的α值、ETRmax、Ik值均显著高于处理Ⅱ和Ⅲ(p<0.05);处理Ⅰ的硅/甲藻的α、ETRmax、Ik值显著低于处理Ⅱ、Ⅲ(p<0.05).在曝气扰动下,微囊藻水华的光合作用受到初始微囊藻水华浓度的影响:在微囊藻水华初始的Chl a浓度为468.67和924.09 μg/L时,微囊藻水华出现显著的绿藻、硅/甲藻的光合作用,即这2个浓度下蓝藻水华的藻类群落结构趋向多样化,有助于对蓝藻水华形成有效控制.

关键词: 曝气扰动 微囊藻水华 光合作用 硅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