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水产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在病害防控上的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水产动物模型在鱼病防控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具备遗传背景清晰、条件可控性强等优点,是鱼病防控基础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本文论述了水产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在鱼类疾病病原分析、疫苗开发和水质监测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并对水产动物替代模型的发展前景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动物模型 病原分析 疫苗开发 水质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频率对长鳍篮子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粗营养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投喂频率对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幼鱼生长及生理的影响,分别设置4个投喂频率(1次·d-1、2次·d-1、3次·d-1、4次·d-1),依次标记为F1、F2、F3、F4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在微流水养殖桶(有效容积125 L)中养殖16周。结果显示:1)生长指标:各组长鳍篮子鱼幼鱼体质量及体长随养殖时间增加均呈线性上升趋势,F3与F4组生长趋势相近;饵料系数和摄食率F3组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F1组(P<0.05);F4组肝体比显著高于F1组(P<0.05),F1组肠体比与肠长比显著高于F4组(P<0.05),F3、F4组肥满度显著高于F1、F2组(P<0.05)。2)肌肉粗营养:F1组肌肉中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而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F2、F3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1、F4组(P<0.05)。3)血清生化指标:F2、F3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F1、F4组(P<0.05);而F1、F4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F2、F3组(P<0.05);甘油三酯的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显著增加(P<0.05);F4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F1、F2组(P<0.05),且F4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F3组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在3次·d-1时长鳍篮子鱼幼鱼的生长效益最佳。

关键词: 长鳍篮子鱼 投喂频率 生长 肌肉粗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圆口铜鱼微卫星标记筛选

水生态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其人工繁殖家系鉴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室内循环水养殖的圆口铜鱼为研究对象,提取其肝脏RNA,通过Illumina HiSeqTM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MISA软件对测序获得的unigene进行微卫星(SSR)位点挖掘和特征分析,设计SSR位点引物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圆口铜鱼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 688条unigene,通过查找获得34 155个SSR位点,分布在25 947条序列上,发生率为32.2%。圆口铜鱼SSR中主要重复单元类型为单碱基和二碱基,其中A/T和AC/GT为优势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单元,占总SSR数量的57.2%和19.7%。SSR重复数在5~60次,其中有40.3%的SSR序列集中在11~15次;SSR序列长度变化显著,单碱基至六碱基重复类型的总体长度在11~101 bp,其中12~35 bp序列长度占78.8%。随机选取50个SSR位点合成引物对9尾圆口铜鱼样本进行PCR扩增验证,可稳定扩增出目的条带的有40对引物,其中16对具有多态性,证明了通过转录组测序开发圆口铜鱼SSR标记的可行性。

关键词: 圆口铜鱼 转录组测序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模拟产卵环境中青海湖裸鲤的繁殖行为

水生生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通过人工产卵环境模拟,成功诱导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自然产卵受精,通过标志跟踪和视频监控等方法对青海湖裸鲤的繁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的繁殖过程包含了追逐、伴游、潜尾、溅戏和交尾等典型行为。其中溅戏行为(单尾雌鱼或雄鱼背鳍露出水面并用尾部拍击水面)首次被观察确认,常被误认为是交配行为。追逐、伴游、潜尾和溅戏等繁殖行为平均频次分别为:5.7、14.7、9.3和3.5次/d。通过采用不同性比重复配对实验发现,在观测到的34次交配行为中, 32次(94.1%)均为1雌和1雄配对交配。研究还发现性成熟的雌性青海湖裸鲤为一次产卵类型,短时间内多次交尾排卵,雌雄交配(排卵授精)行为约每天3—9次,每次排卵耗时约4—9s,每次平均排卵量131粒(范围15—376),每尾雌鱼可连续交配产卵3—7d。观测到34次的交配行为中, 31次(91.1%)均发生在夜间(23:00—次日2:00), 3次(8.9%)发生在白天(早晨6:00—7:00)。研究首次基于人工模拟产卵环境观察描述了青海湖裸鲤的繁殖行为特征,可为青海湖裸鲤人工产卵场构建、自然繁殖监测和产卵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繁殖行为 追逐 伴游 潜尾 溅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狼鳗的外部形态、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观察、测量、解剖和拍照的方法,对狼鳗(Anarrhichthys ocellatus)的外部形态、可数可量性状及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进行研究,并描述了狼鳗的相关特征。结果显示,狼鳗体型为鳗形,整体呈黑色或灰黑色,头部、背部及背鳍鳍条上有若干似眼睛的黑色圆斑,体表无鳞。背鳍鳍条数为232~267,胸鳍鳍条数为15~22,臀鳍鳍条数为189~220,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因与尾鳍相连而无明显区分界限,侧线左右各2条,均不完整,雄性侧线点明显,而雌性侧线点不明显。上排侧线点数为18~25,下排侧线点数为76~85。上鳃耙数为49~70,下鳃耙数为55~73,脊椎骨数为232~271。全长/体长线性相关性最好,雌、雄差异很小,稳定性最好。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体长/肠长的变化范围较大,雌、雄间差异较大,线性相关性差,可以作为区分狼鳗雌、雄的重要特征;狼鳗体重与体长关系:W=0.0337S12.4798(R2=0.9992),雌性:W=0.0326Si2.4864(R2=0.9990),雄性:W=0.0359Si2.4672(R2=0.9995)。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口咽腔大,具颌齿,无腭齿、犁齿,咽喉齿发达;胃大,呈"Ⅰ"型,无幽门盲囊;肠短粗,比肠长为0.45;相关性状及特征显示狼鳗为肉食性鱼类。雌雄异体,卵巢(Ⅲ~Ⅳ)呈椭圆形,粉红色,左右对称,精巢(Ⅲ~Ⅳ)呈黄白色,"Y"形。

关键词: 狼鳗 外部形态 可数可量性状 消化系统 生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翘嘴鲌血红蛋白基因Hbs的克隆、分子特征及系统进化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通过克隆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血红蛋白基因,分析血红蛋白的分子特征及系统进化,探讨鱼类耐低氧的可能成因。研究克隆了翘嘴鲌血红蛋白家族中Hba1/2和Hbb1/2 cDNA序列,翻译后分别得到143、143、147和147个氨基酸。蛋白二级结构分析表明Hba1/2和Hbb1/2蛋白分别包含7和8个螺旋域、14和13个α1β2结合残基、12和16个亚铁血红素结合残基,均有16个α1β1结合残基,只有Hba1/2蛋白具有6个Bohr效应残基。与两栖类和哺乳类相比,鱼类Hba和Hbb蛋白功能域上分别有10和5个氨基酸残基替换位点,这很可能是为了使其适应水中的低氧环境。而耐低氧与不耐低氧鱼类相比,其蛋白二级结构并未发现一致性的替换,这表明鱼类的耐低氧特征很可能是受到上游信号通路的调控。通过系统发育关系表明Hba1/2和Hbb1/2基因亚型的复制事件很可能发生在脊椎动物全基因组复制之后且硬骨鱼类全基因组复制事件之前。值得注意的是在系统进化树上,与其他鱼类相比翘嘴鲌和斑马鱼在Hba1/2和Hbb1基因上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这很可能是由于其同属鲤形目且均不耐低氧所致。研究首次克隆了翘嘴鲌血红蛋白家族基因,分析其分子特征及与其他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探讨了鱼类耐低氧的可能成因,为鱼类的耐低氧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潜在方向。

关键词: 翘嘴鲌 血红蛋白 基因克隆 分子特征 系统发育 耐低氧 全基因组复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鳜鱼源产酶芽胞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鳜鱼(Siniperca chuatsi)对人工饲料的利用率低,养殖成本高。本研究拟从鳜鱼肠道中筛选出具有产酶能力的芽胞杆菌,以期作为鳜鱼饲料的添加剂,提高鳜鱼对人工饲料的适口性和利用率。在无菌条件下收集16尾健康鳜鱼的完整肠道,匀浆梯度稀释后采用平板涂布法筛选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进一步综合分析菌株的产酶能力,筛选获得1株产酶能力强的菌株GY65。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gyrA基因进化分析,菌株GY65被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GenBank No.CP063157.1)。生长特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菌株GY65最适pH为7,低浓度的Mg2+、Ca2+、Mn2+和Fe3+能够促进其生长。生物安全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对鳜鱼、乌鳢(Channa argu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斑马鱼(Danio rerio)均无致病性。上述结果表明菌株GY65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具有作为鳜鱼饲料添加剂的潜力。本研究可为提高鳜鱼对人工饲料的消化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鳜鱼 贝莱斯芽胞杆菌 产酶能力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下幼虾生长、体成分和血淋巴生化指标的比较

淡水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几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模式的优劣提供数据参考,对池塘单养克氏原螯虾、虾鱼混养、虾蟹混养、稻虾养殖四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了其水体理化指标、幼虾生长、体成分、血淋巴生化等指标,试验周期60 d。结果表明:体长和体重均呈现虾单养组>虾鱼组>虾蟹组>稻虾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增长率随时间大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体重增长率和特定增长率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虾单养组、虾鱼组及虾蟹组的体重增长率均在30 d达到最高,而稻虾组在40 d达到最高。四种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的体成分组成差异较大,全虾的粗蛋白含量虾蟹组显著高于另外三个组,粗脂肪含量虾单养组显著低于另外三个组,水分含量稻虾组显著高于虾单养组、虾蟹组,灰分稻虾组显著低于另外三个组。血淋巴生化指标分析表明虾蟹组和虾鱼组在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糖高于虾单养组和稻虾组,甘油三酯和转氨酶低于虾单养组和稻虾组。研究表明,从生长角度看虾单养组生长最快,从虾体成分看稻虾组最接近野生群体,从血清生化指标看虾蟹组最健康。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养殖模式 水环境 生长性能 体成分 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鲥温室大棚土池养殖技术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美洲鲥的人工规模化养殖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美洲鲥"出水即死""触鳞必死"的习性,增大了养殖难度,部分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事故频发,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笔者就自己研究的温室大棚土池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池塘以及大棚的构造池塘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土池,深2.5~3米,面积2.5亩。池塘底部一端设有排水口,另一端打一眼40米的深井。池底向设有排水口的一端稍微倾斜,方便排水。池内配备1.5千瓦微孔增氧机和1.5千瓦水车式增氧机各1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国对虾环境DNA(eDNA)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准确掌握物种分布和种群动态是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然而,对某些种群规模小或生活史复杂的物种进行监测的难度很大。近年来,环境DNA技术快速兴起,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物种监测、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生物量评价等领域。为了解冬季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越冬洄游过程中的分布情况,2019年12月在黄海中南部采集表、中、底3个水层水样,检测其中中国对虾的eDNA,并对表层沉积物进行室内实验。结果显示,中国对虾eDNA在自然水体中呈现特殊的垂直分布规律:底层浓度高,表层浓度低,这一规律与中国对虾生活习性相关;表层沉积物会在外力作用下再悬浮,并向周围释放eDNA,对水体造成较大程度影响,本研究将采集到的表层沉积物分为3个实验组,3个实验组最大释放量分别为1624.06、3453.34和1143.24 copies/L,沉积物对水体的影响持续1周左右。

关键词: 环境DNA 中国对虾 分布规律 表层沉积物 生物量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