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背角无齿蚌幼蚌心率对镉暴露胁迫的响应及预警评估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专用指示生物“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幼蚌的心率对镉(Cd)暴露胁迫的响应及预警评估,在“非致死/非损伤”条件下,研究从心跳清晰可见至贝壳不再透明的典型生长阶段的早期幼蚌:EJ1 [25日龄,壳长为(1.5±0.1)mm]、EJ2 [55日龄,壳长为(10.5±0.6) mm]、EJ3 [70日龄,壳长为(20.4±0.9) mm]和EJ4 [85日龄,壳长为(30.0±2.0) mm]的心率规律,进而探索EJ4心率对不同浓度Cd2+ (0.0025、0.005、0.025、0.1和0.5 mg/L)的毒性响应特征.结果 显示,早期幼蚌心率总体无显著日变化(P>0.05);心率与日龄和壳长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0.05);心率和暴露时间仅在0.0025和0.5 mg/L的Cd2+暴露组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所有暴露组的心率和暴露浓度之间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利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幼蚌的心率对Cd2+浓度的响应特征,有潜力开发出基于心率为指示的新型水质Cd2+污染预警监测系统.

关键词: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早期幼蚌 心率 毒性响应 污染预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网目底拖网主要结构参数对拖网性能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国内较典型的单船底拖网(72◇×18 m)为研究对象,基于L9(34)正交试验表,设计了网具总长度与网口周长之比(L/C)、浮沉子纲长度之比(S1/S2)、网身长度与网具总长度之比(Lb/L)"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并利用平均值和极差分析方法检测3种主要结构参数对网具阻力、网口垂直扩张和能耗系数的影响趋势,旨在对大网目底拖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不同水平扩张下,3种因素对网具阻力的影响由主到次均为L/C> S1/S2>Lb/L,对网口垂直扩张的影响由主到次均为S1/S2>L/C>Lb/L,对能耗系数的影响由主到次均为L/C>S1/S2>Lb/L。拖网L/C相对于小网目拖网应偏小,且比值越小阻力越小,但L/C=0.2是网口垂直扩张和能耗系数作为指标时的最佳水平;S1/S2相对于小网目应更大,且比值越大网口垂直扩张越好;S1/S2在试验范围(0.83~0.99)内对阻力影响不显著,而S1/S2=0.99是能耗系数作为指标时的最佳水平;Lb/L随着网目尺寸增大而减小,但减小幅度随之逐渐降低,Lb/L=0.65应更适应于中低速拖网,Lb/L=0.75更适应于高速快拖。

关键词: 底层拖网 大网目 结构参数 拖网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胁迫下虾夷扇贝的行为特征及生理生化响应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低氧胁迫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行为、生理生化(免疫防疫功能及关键呼吸酶)的影响,设置了1 mg/L、2 mg/L、4 mg/L、7 mg/L (对照组) 4个溶解氧梯度,测定分析了虾夷扇贝行为特征(外壳的开闭合程度大小)、耗氧率、排氨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呼吸相关酶[乳酸脱氢酶(LDH)和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响应情况。结果发现:(1)虾夷扇贝的存活率随着DO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DO=1 mg/L时的存活率仅为55%;在DO=1 mg/L, 2 mg/L和4 mg/L时,虾夷扇贝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95.97 h、147.37 h和209.58 h。(2)将扇贝行为特征划分为5个等级,按照0~4赋分,评分越高,代表扇贝状态越好。从扇贝行为特性的量化指标来看, DO浓度越低,评分分数越低,虾夷扇贝状态越差。(3)低氧胁迫对虾夷扇贝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DO≤2 mg/L下,氧氮摩尔比<7,虾夷扇贝主要由蛋白质供能; DO≥4 mg/L,虾夷扇贝由蛋白质和脂肪氧化供能为主。(4)低氧胁迫对虾夷扇贝SOD、CAT和呼吸酶有显著性影响(P<0.05)。24 h的低氧胁迫使得肝胰腺及闭壳肌的自由基ROS浓度升高; 48~96 h的低氧胁迫下, SOD、CAT酶活开始降低。不同的溶解氧浓度下代谢途径不同, DO=2 mg/L时,有氧呼吸代谢转变为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的呼吸途径; DO=1 mg/L时,呼吸代谢途径可能优先选择葡萄糖-琥珀酸途径。从生理生化层次上来看,免疫功能下降和呼吸代谢途径改变可能会引起虾夷扇贝行为特征改变。

关键词: 虾夷扇贝 低氧 生理 抗氧化酶 呼吸关键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硬组织微结构及微化学的特征探索

水产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在中华鲟洄游生态学研究上有新突破,实验首次比较研究了中华鲟3种硬组织(耳石、背骨板和胸鳍条)的微结构和微化学特征。结果发现,耳石结构松散,存在多个耳砂(微晶球霰石球晶)颗粒,且每个颗粒均具有独立的核心;背骨板存在分层现象;胸鳍条结构较为致密,且均一。胸鳍条、耳石中生境元素Co/Ca、Sr/Ca和Ba/Ca比特征变化较为一致,而背板由于分层的原因与前二者有所差异。综合考虑非致死性采样、前处理难度、微结构组成以及生境元素生物积累等优势,笔者建议首选胸鳍条作为基于微化学分析来反演中华鲟洄游及生活史履历研究的最佳硬组织材料。

关键词: 中华鲟 耳石 背骨板 胸鳍条 微结构 微化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蛸对双壳类捕食行为及摄食选择性的初步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俗称章鱼,是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具有饵料转化率高、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等诸多优良养殖性状,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养殖新品种。双壳类是中华蛸养殖的常用饵料,了解中华蛸对双壳类的捕食行为及摄食选择性,对于筛选适宜的双壳类饵料、提高投喂技术水平、完善养殖工艺流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栉孔扇贝、长牡蛎、魁蚶和菲律宾蛤仔4种双壳类饵料,通过水下摄像机拍摄记录了中华蛸的捕食行为,统计分析了中华蛸对各种双壳类的摄食率、摄食量和摄食比例。结果显示:对于4种双壳类,中华蛸具有相似的捕食行为,包括攻击、捕获、开壳、进食和弃壳;中华蛸对栉孔扇贝的摄食率和摄食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种双壳类(P<0.05),对长牡蛎摄食率和摄食量最低,中华蛸的摄食选择性可能与打开双壳类贝壳的难易程度有关。本研究表明,栉孔扇贝是适宜的中华蛸饵料,在培育过程中可适当提高栉孔扇贝的饵料占比,有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中华蛸 章鱼 双壳类 摄食行为 摄食选择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发酵饲料对刺参能量收支、生长、酶活性及其养殖水质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发酵饲料在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苗种培育中的效果,本研究测定了投喂发酵饲料对刺参苗种能量收支、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1个倒池周期内投喂发酵和未发酵饲料养殖单元池水的重要水质指标差异。结果表明,在50d的养殖实验周期内,投喂发酵饲料组刺参苗种的存活率(SR)为(91.51±0.74)%,显著高于未发酵饲料组[(82.35±2.22)%](P<0.05),苗种的特定生长率(SGR)为(1.83±0.01)%/d,与未发酵饲料组无显著差异。投喂发酵饲料刺参的生长能和代谢能占比分别为(13.25±1.01)%和(32.32±2.00)%,表明投喂发酵饲料可显著提高刺参生长能;对重要非特异性免疫酶指标和消化酶指标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投喂发酵饲料组刺参的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0.74±0.04)kingU/100ml、(95.52±14.80)U/ml和(335.89±13.01)U/mgprot,显著高于投喂未发酵饲料组(P<0.05);对实验期间一个倒池周期(720d)内各实验组重要水质指标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第7天投喂发酵饲料组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分别为(263.27±32.57)和(315.15±61.41)μg/L,显著低于未发酵饲料组。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看出,投喂发酵饲料可显著提升刺参苗种的生理代谢水平,并有利于维持养殖池水水质,表明发酵饲料在刺参育苗与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刺参 发酵饲料 能量收支 生长 酶活性 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类系统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验证DNA条形码在鲹科(Carangidae)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中的适用性,本研究自测6属7种17条序列,同时筛选了BOLD数据库中的有效序列,共获得25属95种273条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序列,通过BLAST比对、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构建了鲹科鱼类的DNA条形码分类系统。结果表明:(1)鲹科鱼类属间、种间、属内种间和种内三级分类单元遗传距离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186、0.169、0.090和0.00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1倍,可见DNA条形码适用于鲹科鱼类分类鉴定;(2)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识别出形态鉴定有误的物种,表明DNA条形码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可对鲹科鱼类形态学分类结果进行精准修正;(3)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析表明,BOLD数据库中仍存在一定的"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现象,建议使用该数据库信息时应严格评估信息的准确性;(4)鲹科鱼类系统发生关系研究对物种的分类地位提出了新的见解,即拟鲳鲹(Parona signata)和镰鳍波线鲹(Lichia amia)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二者均归为鲳鲹亚科(Trachinotinae)。本研究旨在为丰富鲹科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完善鲹科DNA条形码分类系统,并为鲹科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分子证据。

关键词: 鲹科 DNA条形码 分类鉴定 系统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底播增殖生态容量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7年和2018年辽宁省大连市獐子岛海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6.5 (EwE)软件构建了獐子岛海域Ecopath模型,分析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结构和能流特征,评估了虾夷扇贝底播增殖的生态容量。结果显示:(1)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4.365,最低营养级为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营养级为1。处于最高营养级为(?)鳐类功能组,营养级为4.365。牧食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6.268%,而碎屑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7.698%,系统的能量流动以碎屑食物链为主,总系统转化效率为6.923%,低于10%的林德曼转化效率。系统连接指数为0.219,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174,系统Finn循环指数为7.790,系统Finn平均路径长度为2.674,说明系统的能量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存在能量传递阻塞的情况。2)根据模型估算得到的虾夷扇贝的生态容量为36.805 t/km2,是现存量的17.5倍;达到生态容量前后獐子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0.26),系统杂食性指数和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明显变化,对獐子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认为虾夷扇贝增殖量尚有很大潜力。

关键词: Ecopath模型 虾夷扇贝 獐子岛 生态容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丰鲢快速扩繁技术研究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长丰鲢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采用人工雌核发育、混合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养殖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01-2010),也是我国"四大家鱼"的首个新品种。与普通鲢相比,它具有生长快、出肉率高、体形好、耐低氧、适应性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改进SVDD算法的池塘水质数据流异常检测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取的水质数据流具有高复杂性、非平稳性、非线性等特点,为了提高传感数据流的异常检测能力,保障水质监测数据流的有效性,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数据描述(SupportVectorDataDescription,SVDD)水质数据流异常检测方法。首先应用马氏距离改进Parzen-Window高斯窗函数,避免数据在分类过程中产生干扰。再利用改进的Parzen-Window获取训练数据的分布密度估计,并结合模糊隶属度函数,对传统SVDD算法进行密度补偿,构建改进的SVDD异常检测模型,从而降低有噪正常样本的干扰性,提高算法的分类精度。最后,选择密度补偿支持向量数据描述(Density Weighted Support Vector Data Description,D-SVDD)、传统SVDD和FastFood算法,在不同试验池塘的多个测试数据集中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改进SVDD算法具有较高的检测性能,该算法在3口池塘的最高异常检测正确率TPR(True Positive Rate)值达到99.83%,最高检测准确率Accuracy达到99.83%,明显优于D-SVDD和传统SVDD算法,且最低运行时间仅1.34 s。结果可为水质数据流异常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水质 数据流 密度补偿 支持向量数据描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