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口水域鱼类生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河口水域是鱼类重要的栖息生境,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开展河口水域生境质量的评价研究,对了解河口水域的生境功能现状以及提供科学管理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河口水域鱼类生境质量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基于鱼类数量分布特征:通过鱼类的数量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鱼类物种的适宜生境分布格局;(2)基于鱼类生存表现特征:筛选鱼类生活史各阶段的生存表现特征指标,对不同功能类型的生境进行质量评价;(3)基于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通过构建鱼类群落评价指数,对河口水域鱼类生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河口水域鱼类生境质量的评价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河口渔业生态功能的变化机制,并可为合理管控河口沿岸的人类活动、研发河口水域生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科学开展河口生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河口水域 鱼类生境质量 数量分布特征 生存表现特征 群落结构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标准化与传统养殖模式海带的营养成分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对桑沟湾同一海域标准化养殖模式和传统养殖模式下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海带的水分含量均高于88%,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显著;脂肪含量均较低且二者差异不显著。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除赖氨酸外)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传统养殖模式,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75%和1.27%。2种养殖模式下的海带各种脂肪酸含量较低,均低于1%。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Zn、Mg、Na和K 4种矿物质元素的平均含量都略高于传统养殖模式。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养殖模式,褐藻胶含量分别为22.66%和21.27%,标准化养殖模式略高。研究表明,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标准化养殖模式海带产品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可溶性糖及褐藻胶等含量较高,显著提高了海带产品的营养和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其作为食品和工业原料的价值,桑沟湾标准化海带养殖模式表现出显著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东海域棘头梅童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繁殖季节测定分析了闽东海域30尾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肌肉(鲜重)中粗蛋白含量为(17.21±0.27)%,粗脂肪含量为(0.56±0.05)%,水分含量为(77.70±0.21)%,粗灰分含量为(1.49±0.59)%。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17.01±0.11)%(鲜重),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总量占肌肉总量的(6.09±0.06)%,占氨基酸总量的35.82%。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棘头梅童鱼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从氨基酸评分(AAS)来看为亮氨酸(Leu),从化学评分(CS)来看为苯丙氨酸+酪氨酸(Phe+Tyr)。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7.04。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占肌肉总量的(26.24±0.01)%(干样百分比),占氨基酸总量的34.40%。共检测到27种主要脂肪酸,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较高,分别为(8.23±0.14)%和(13.22±0.12)%。研究表明,棘头梅童鱼必需氨基酸营养组成合理,富含鲜味氨基酸,脂肪酸种类多样,矿物元素含量比值合理,微量元素中锌和硒元素含量较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河流中鱼类组成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武汉江段为例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大型河流中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为大型河流的代表,以鱼类为水生生物的代表,分析传统捕捞监测和eDNA监测结果的差异,研究eDNA监测技术对长江武汉江段鱼类组成的监测能力、监测效率、平行样设置等问题。结果显示:(1)用1对eDNA宏条形码引物(mlCOIintF/jgHCO2198R)共监测到89种鱼类,其中30种可与历史捕捞调查记录互相确认,另外59种需要更完善的条形码数据库来解决序列比对注释问题;(2) 9月在武汉监测断面,可用单引物(mlCOIintF/jgHCO2198R) eDNA监测到的物种最优估计约99种,单样品eDNA监测的鱼类物种检出能力约为26种,检出效率约为25.8%;(3)在80%的检出度目标下,需要约10个平行样,在95%的检出度目标下,需要约17个平行样。本研究在长江武汉江段鱼类eDNA监测效率和平行样设置的相关量化结果可为长江其他断面及其他大型河流的eDNA监测提供量化参考。同时,本研究表明,更完善的DNA宏条形码数据库和合适的平行样设置是未来eDNA监测作为常规监测手段进行运用的前提。
关键词: 长江 鱼类 种类组成 eDNA宏条形码 eDNA监测 监测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鳊种群生长及繁殖特性
《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下游鳊种群生长特征和繁殖特性,于2017—2018年连续4个季度在长江下游铜陵、芜湖、当涂、镇江、靖江、南通江段共采集鳊样本1040尾。采样群体体长为84.79~305.00 mm,体质量为8.50~673.39 g,雌雄比例为1∶0.97。样本年龄为1~6龄,其中2~3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比为87.79%。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t=331.09×[1-e-0.22(t+0.27)]、Wt=589.05×[1-e-0.22(t+0.27)]2.964,生长拐点年龄ti=4.67 a,拐点体质量为174.00 g,对应体长为219.42 mm。对其中24尾样本进行了解剖,绝对繁殖力为1630~154247粒,均值为35792±39381粒;相对单位体重繁殖力(FW) 10.99~383.70粒·g-1,平均值120.06±89.68粒·g-1,相对单位体长繁殖力(FL) 7.89~598.44粒·mm-1,平均值为142.23±135.78粒·mm-1,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分别呈线性、指数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下游鳊年龄结构简单,低龄个体占优势,繁殖潜力较弱,但生长参数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其种群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胁迫对猛虾蛄不同组织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饥饿胁迫对猛虾蛄Harpiosquilla harpax肠道、血液、肝胰脏和肌肉的六种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虾蛄禁食1、6、11和21 d后,分别采集样品并测定酶活力。结果表明:饥饿胁迫时间对猛虾蛄免疫酶活性影响显著(P <0.05)。轻度饥饿时猛虾蛄免疫酶活性被诱导,重度时则被抑制。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1)肠道中各免疫酶(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力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2)血液中除了CAT呈现"先降后增"外,其他为"先增后降";3)肝胰腺中CAT活力逐渐下降,而GSH-PX却"先降后增",其他"先增后降";4)肌肉组织中AKP略微下降,其他为"先增后降"。
关键词: 猛虾蛄Harpiosquilla harpax 饥饿胁迫 免疫酶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流水养殖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净化效能的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鱼虾蟹养殖与循环水养殖相结合生态模式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通过构建"流水养殖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系统(IPRS-shrimp-crab),对流水槽前端、集污区、人工湿地、虾蟹池出水口4个功能区域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采样监测,测定4个区域的水温(T)、pH、溶解氧(DO)、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总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叶绿素a(Chl-a),以及浮游动植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养殖模式的净化效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水体营养盐水平依次为集污区>虾蟹池出水口>流水槽前端>人工湿地,流水槽前端的TN、NH+4-N、NO-2-N,集污区的TN、CODMn,人工湿地与虾蟹池出水口的SD、TN、TP、NO-2-N等指标在5月与7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7月与8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温度升高营养盐水平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随着系统的运行各项营养盐指数趋于稳定;养殖水体经过净化区后,水体内的浮游动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快速下降,这说明营养盐水平的降低限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浮游动植物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则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说明系统内部生物群落结构逐渐完善,水体环境越来越稳定,更有利于加强水质的自净能力;该养殖模式对循环系统中TN、TP、NH+4-N、NO-2-N、CODMn、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2%、33.41%、18.44%、15.95%、20.98%、30.41%,其中养殖水体大部分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研究表明,"流水养殖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对营养盐具有一定程度的净化效果,且随时间推移整个系统的净化能力逐渐上升,各项数据趋于稳定,但总体去除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个循环过程达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的目标,其成功的应用可为水产生态集约化养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罗非鱼饲料产业标准体系现状及发展方向建议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罗非鱼(Oreochroms mossambcus)原产于非洲,又名非洲鲫鱼,属鲈形目、鲡鱼科(慈鲷科)、罗非鱼属,具有养殖水域广、食性杂、病害少、繁殖力强、适合高密度养殖、生长快、肉质嫩、无肌间刺等特点,养殖遍布140余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第二大养殖鱼品种。罗非鱼引进我国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养殖规模得以迅猛发展,2018年我国养殖产量为162.5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4,现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水产品种之一。饲料是罗非鱼养殖产业中关键一环,本文分析了罗非鱼饲料产业标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罗非鱼饲料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和产业实施标准化的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金枪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日本金枪鱼养殖产业是现代化养殖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短期蓄养模式、人工育肥野生幼鱼模式和全生命周期人工养殖模式,目前已成为年产值达2.5亿美元的产业。现阶段,日本蓝鳍金枪鱼幼鱼来源仍以捕捞野生幼鱼为主,其以陆海接力工业化生产为特征,野生幼鱼培育至一定规格后转运至海上养殖场利用网箱进行育肥养成。在人工养殖模式下,亲鱼产卵后在陆基循环水养殖车间内将受精卵培育至幼鱼阶段,后转入海上养殖网箱。随着野生幼鱼的减少和养殖环境的变化,日本金枪鱼养殖产业更偏向全生命周期人工养殖模式,养殖场所亦经历着从开放式网箱向封闭式网箱、从近岸朝深远海养殖发展的阶段。中国金枪鱼产业以捕捞为主,养殖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着产业尚未形成、现代化养殖技术缺乏及养殖模式、产业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借鉴日本金枪鱼养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升级中国金枪鱼养殖业乃至海水鱼养殖业的发展模式,提出稳定捕捞产量,全力推进金枪鱼全人工养殖;加强技术引进与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建立发展策略,国际国内双循环引导产业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 金枪鱼 蓝鳍金枪鱼 金枪鱼养殖 日本渔业 工业化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