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哲罗鲑性别特异性标记筛选

水生生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通过比对哲罗鲑Hucho taimen (Pallas)基因组草图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Y染色体序列,获得哲罗鲑性别相关的候选序列,并设计3对PCR扩增引物,以此筛选哲罗鲑性别特异性标记。初步筛选结果显示,在设计的3对引物中,引物ST2在雌鱼中无扩增条带,在雄鱼中有153 bp的扩增条带,可作为哲罗鲑雄性特异性候选标记。为了消除样本降解及失误等因素导致的条带缺失,研究以12S rRNA为参照,采用双重PCR法,在12S rRNA引物扩增出条带的前提下,用ST2引物条带的有无来判断性别,雌鱼为单带,无ST2引物条带;雄鱼为双带,有ST2引物条带。同时为了验证本方法的可靠性,对已知性别的哲罗鲑48尾雌、雄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遗传性别鉴别准确率为100%。用此标记筛选哲罗鲑雌、雄鱼简单易行,为哲罗鲑遗传学研究、单性养殖和性别控制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哲罗鲑 性别鉴定 特异性标记 12S r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条生长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b-RAD技术对119尾黄条(Seriola lalandi)个体进行测序,共获得黄条SNP分子标记26665个,对黄条个体的体质量和全长这2个重要生长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与体质量和全长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和候选基因。结果显示,黄条体质量性状中共筛选到17个体质量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找到17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全长性状共筛选到12个潜在显著关联位点,找到12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利用KEGG数据库对可能的候选基因进行Pathway分析,得知候选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或组织生长发育相关的代谢通路调控过程,可能是影响黄条生长性状密切相关的重要候选SNP位点和功能基因,结果可为今后黄条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育种提供遗传信息资料积累。

关键词: 黄条 生长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b-RAD 简化基因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渔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水样经二氯甲烷液液萃取、中性氧化铝填料吸附除杂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色谱条件为: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柱温40℃,流动相由5 mmol·L-1的乙酸铵缓冲溶液(含0.1%甲酸)和乙腈组成,梯度洗脱程序,流速为0.3 mL·min-1。质谱条件为:电喷雾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内标法。结果表明,在标准溶液浓度为0.2~5.0μg·L-1时,孔雀石绿、隐色孔雀石绿、结晶紫和隐色结晶紫4种组分的质谱信号强度与浓度之间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大于0.998,方法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2 ng·L-1和5 ng·L-1。在空白水样为5~100 ng·L-1的添加浓度梯度下,4种组分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8%~109.5%,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0%。说明该方法准确率高、重现性好,且定量限低,能满足对渔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关键词: 养殖水体 孔雀石绿 结晶紫 代谢物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绿色生态养殖模式示范区案例分析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本文以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为核心,分别在河南、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池塘绿色生态养殖模式的核心示范区,通过示范区案例分析探讨该模式的运行效果和综合效益,以期为大宗淡水鱼池塘生态养殖模式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一、示范区的基本构建池塘绿色生态养殖模式示范区的构建以"良种、良法、良饵、良机"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斑刺鲀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活性变化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20 d时达到最高,胰蛋白酶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两者整体酶活随日龄都有所增加且胰蛋白酶增加更为明显;脂肪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1~5 d时酶活性快速降低,5~10 d时又显著升高,15~20 d时又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胃蛋白酶在1~15 d时活性逐渐上升并在15 d时达到最高,之后缓慢下降并维持低值。溶菌酶(LZM)和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IgM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LZM活性在5 d时最高,之后两者都波动地缓慢下降并最终维持在较低值。以上结果表明:尚未摄食的六斑刺鲀初孵仔鱼体内已存在各种消化酶,仔稚鱼消化酶活性变化与其发育阶段和饵料种类密切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在六斑刺鲀仔稚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的混合营养期显著上升,之后缓慢下降到较低水平,说明营养转变过程对仔稚鱼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大,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升高增强了仔稚鱼的抗病能力,提高了养殖成活率。

关键词: 六斑刺鲀 仔稚鱼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鳞拟松鲷生长、形态特征及核型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鳞拟松鲷Datnioides pulcher生长、形态特性及细胞遗传背景,随机挑选10尾小鳞拟松鲷成鱼作为解剖样本,对其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选取2尾雄性成鱼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再选取50尾幼鱼进行生长特性试验,共养殖155 d。结果表明:小鳞拟松鲷体侧扁,侧面观近似橄榄形,体被细小鳞片,侧线完全;背鳍(D.)为Ⅺ~Ⅻ15~17,胸鳍(P.)为16~18,腹鳍(V.)为Ⅱ5~7,臀鳍(A.)为Ⅲ~Ⅳ9~12,尾鳍(C.)为15~17;脊椎骨数量为22~24,左右两边各具4对鳃弓,第一条鳃弓外鳃耙16~19;小鳞拟松鲷在165日龄时,瞬时生长率最大,生长最快;在幼鱼阶段体质量(y)与体长(x)呈幂函数关系,即y=0.025 3x3.025 1(R2=0.991 2),为异速生长;以小鳞拟松鲷肾细胞为试验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其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小鳞拟松鲷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2m+2sm+20st+24t,臂数(NF)为52,且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染色体,核型符合高位类鱼类形态特征。本研究中对小鳞拟松鲷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染色体核型进行量化描述,可为其种质鉴定和系统进化等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关键词: 小鳞拟松鲷 形态特性 染色体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养殖模式罗非鱼品质比较分析与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水槽组)、稻田养殖(稻田组)和池塘养殖(池塘组)3种不同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为罗非鱼养殖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选取平均体质量为595±88、625±75和644±21 g的罗非鱼分别饲养于水槽组、稻田组和池塘组养殖模式下,通过每克氮氨基酸评分模式、完全蛋白质评分模式和质构特性参数评价对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罗非鱼肌肉的营养价值。【结果】在常规营养成分方面,3组罗非鱼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水槽组罗非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和稻田组(P<0.05,下同),稻田组罗非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水槽组和池塘组。在氨基酸组成方面,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亮氨酸(Leu)和赖氨酸(Lys)含量最高,稻田组罗非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显著高于池塘组和水槽组,3组罗非鱼肌肉ΣEAA/氨基酸总量(ΣTAA)范围为0.39~0.41,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为0.65~0.68。在必需氨基酸评价方面,水槽组罗非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2689 mg/g N)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87.96)最高,池塘组次之,稻田组最低。在肌肉质构特性方面,水槽组罗非鱼肌肉硬度显著低于稻田组和池塘组,胶黏性显著高于稻田组和池塘组。【结论】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生产的罗非鱼肉质综合评价最佳,养殖效果好,且符合当前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要求,可在适宜区域内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 罗非鱼 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 稻田养殖 池塘养殖 营养成分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规格花鲈对饲料中缬氨酸的需求量研究

饲料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大规格花鲈饲料缬氨酸的需求量。配制饲料缬氨酸水平为1.12%、1.54%、6组,每组3个重复)进行10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随饲料缬氨酸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点在1.96%组。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随饲料缬氨酸的增加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饲料缬氨酸水平对鱼体组成及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肝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随饲料缬氨酸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为评价指标,大规格花鲈饲料缬氨酸的需求量为2.14%~2.17%饲料干物质(5.07%~5.14%饲料蛋白)。

关键词: 花鲈 缬氨酸 生长 饲料利用 营养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源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检测、分型及致病力

水产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鱼源气单胞菌毒力基因与其致病力的相关性,以2009—2018年从不同患病鱼分离的173株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毒力相关基因、测定溶血活性、腹腔注射感染异育银鲫等方法开展评价。通过管家基因gyrB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73株气单胞菌中维氏气单胞菌(119/173,68.9%)和嗜水气单胞菌(50/173,28.9%)是主要流行的菌株。10个毒力基因aer(162/173,93.64%)、act(131/173,75.72%)、ast(55/173,31.79%)、alt(58/173,33.53%)、lip(152/173,87.86%)、exu(154/173,89.02%)、fla(143/173,82.66%)、gcaT(148/173, 85.55%)、 eprCAI(41/173, 23.70%)和ahyB(51/173, 29.48%)普遍存在于173株气单胞菌中。依据检测到的毒力基因数量从多到少分布情况,这些菌株可分为7大类(Ⅰ~Ⅶ)53个毒力基因型。大部分嗜水气单胞菌检测到8~10个毒力基因,主要分布于Ⅰ、Ⅱ和Ⅲ类基因型;维氏气单胞菌的eprCAI、ahyB、 ast和alt等4个毒力基因检测率低,主要分布于Ⅳ、Ⅴ和Ⅵ类基因型。大部分气单胞菌(94.22%,163/173)具有溶血活性。代表性毒力基因型的38株维氏气单胞菌和20株嗜水气单胞菌腹腔注射异育银鲫攻毒结果显示,3.0×106 CFU/尾的剂量下,3株维氏气单胞菌使鲫死亡率达80%~100%,16株嗜水气单胞菌使鲫死亡率达90%~100%。研究表明,维氏气单胞菌是目前最主要流行的气单胞菌,但其检测到的毒力基因普遍少于嗜水气单胞菌,且对异育银鲫的致病力普遍弱于嗜水气单胞菌。本研究能够为气单胞菌败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气单胞菌 毒力基因 致病性 患病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池清刷机器人的定位精度分析

渔业现代化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机器人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池环境下的建图和定位效果,设计了基于机器人操作系统(ROS)和传感器的机器人建图定位系统。首先对鱼池机器人建立同步定位和地图构建(SLAM)系统模型,然后利用传感器提取环境特征,实现基于Gmapping算法的地图构建功能,采用自适应蒙特卡罗定位(AMCL)算法和选择方切角鱼池的基础试验组条件下,最后通过设置不同因素的对比试验,研究分析鱼池清刷机器人定位性能。结果显示:在机器人移动速度0.1 m/s,平均定位距离误差为9.02 cm,平均定位角度误差为4.6°。研究表明,该鱼池清刷机器人能够在未知环境中构建精度较高的地图并且实现有效定位,具有良好的定位导航能力。

关键词: 鱼池清刷机器人 定位 建图 蒙特卡罗算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