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鄂杂棉3号正反交后代产量性状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鄂杂棉3号为材料研究产量性状,结果表明:①鄂杂棉3号杂种F1代皮棉产量比对照增产极显著,杂种F2代虽然优势程度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相比仍增产显著,且与亲本比较杂种后代增产达显著水平,均表现出增产效应。②鄂杂棉3号杂种后代皮棉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单铃重的增加,其次是衣分。③明确了鄂杂棉3号F2代生产利用的产量优势,且能采取正反交法杂交制种,并初步探讨了强优势组合的亲本选配和筛选及杂交棉的F2代利用问题,提出了全面利用F1代的杂种优势。


水稻种子处理剂HB201综合效应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 ,经水稻种子处理剂HB2 0 1处理后 ,水稻种子发芽率提高 4 2 5个百分点 ,秧苗苗高、单株根数、地上部分干重分别比对照提高 1 1 32 %、1 4 0 3 %、35 88% ,促苗效果好于其他供试药剂 ;对水稻苗期恶苗病防效达 96 0 1 % ,对苗期稻瘟病的防效为 85 96 % ,对苗期稻蓟马防效 1 5d时达96 64 % ,2 5d时达 93 0 0 % ,表明HB2 0 1具有良好的保苗防病虫综合效应


藜蒿肥料用量与施肥效益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藜蒿对N、P、K养分的需求量较大 ,在当地条件下以每公顷施用纯N2 70kg、P2 O51 2 0kg、K2 O1 50kg较为适宜 ,要掌握N、P、K养分的平衡施用 ,才能使藜蒿获得高产并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湖北省桑园养分状况研究 Ⅰ.土壤养分含量及丰缺分级
《湖北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湖北省蚕桑主产区罗田、麻城、英山、远安、南漳、蕲春及武汉等县市的 90个有代表性的桑园土壤养分进行了测试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桑园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丰缺分级。结果表明 ,全省桑园土壤肥力水平不高 ,有机质质量分数普遍偏低 ,平均只有 0 95 % ,速效N、P、K平均含量分别为 80 4、9 71和87 3mg·kg-1,有效Ca和Mg平均含量分别为 85 5 0和 15 8 0mg·kg-1,有效Cu和有效Zn平均含量分别为 0 80和 0 97mg·kg-1;鄂东部分桑园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平均只有 8 81cmol·kg-1,土壤有效S、有效B、有效Mo和有效Cl含量大多处于缺乏状态 ;主产区桑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 ,土壤缺乏速效养分氮、磷、钾、钙、镁程度严重 ,微量元素养分铁、锰、铜均存在缺乏和过量情况 ,有一半桑园土壤缺锌。结果还表明 ,不同种植区域桑园的土壤养分失调的种类及程度有较大的变化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养分特性及其变异性初探
《湖北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网格法和取代表性土样相结合的取土方法、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 ,初步探讨了不同利用方式下一个村范围内土壤的养分特性及其变异性。结果表明 :(1)土壤有机质和NH4+ -N的含量处于极低水平 ,约 80 %的土壤缺钾、缺锌 ,约 5 0 %的土壤缺锰、缺硫 ,近 4 0 %的土壤缺硼 ,近 2 5 %的土壤缺磷 ,少数土壤轻度缺镁 ;不同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相差较大 ,主要与成土母质、养分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施肥等因素有关。 (2 )旱地土壤NH4+ -N、P、K和Zn的含量比水田高 ,而有效Mg、S和Mn的含量比水田低 ,有机质和有效B的含量大小相当。旱地P、K、B和Zn的空间变异大于水田 ,而水田N、Mg、S和Mn的空间变异大于旱地。 (3)不同利用方式下旱地土壤和水田土壤其有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特点基本一致 ,即有效P、S、B和Zn的含量都是大棚蔬菜土壤 >种藜蒿的土壤 >常规大田作物土壤 ,而种植藜蒿的土壤其有效K和Mg的含量反而比种植其他类型作物的土壤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