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菠萝皮渣多酚的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

食品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菠萝皮渣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粗多酚的提取条件;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粗多酚进行萃取,筛选多酚含量最高的萃取相,并通过D3520型大孔树脂对其进行分离纯化;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溶剂萃取相及纯化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回流法对菠萝皮渣多酚的提取效果较好,所得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浸提时间2.5 h、浸提温度70℃、液料比30:1 mL/g,在此条件下,多酚提取率为0.67%;乙酸乙酯萃取相所得多酚含量最高,达到90.57 mg/g;不同极性萃取相和树脂纯化组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以纯化组分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007、0.62、1.35 mg/mL和0.74 mg/mL。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中的纯化组分是菠萝皮渣抗氧化功效研究的主要活性成分。

关键词: 菠萝皮渣 多酚 提取分离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永乐群岛5个岛屿害虫普查及安全性评估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永乐群岛岛礁植物虫害发生与危害状况迄今未见报道。为了有效监控永乐群岛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定殖扩散与爆发成灾,本研究对永乐群岛5个岛屿的害虫进行了系统性普查及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永乐群岛5个岛屿97种野生盐生植物、绿色固沙植物、耐盐蔬菜上共查获害虫(螨)83种,其中,晋卿岛38种植物上共发现26种害虫(螨)发生危害;甘泉岛30种植物上共发现20种害虫(螨)发生危害;银屿16种植物上共发现14种害虫(螨)发生危害;鸭公岛5种植物上共发现12种害虫(螨)发生危害;羚羊礁10种植物上共发现12种害虫发生危害。调查首次发现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拟三色星灯蛾(Utetheisa lotrix)、蔷薇三节叶蜂(Argegeei)、榕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等危险性害虫在5个岛屿32种植物生严重发生和危害。针对国家检疫性毁灭性害虫扶桑绵粉蚧、新菠萝灰粉蚧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这2种害虫的风险评估指数R值分别为2.21和2.23,在永乐群岛均属于高度危险有害生物,应严格管控。本研究对于可持续防控永乐群岛岛礁植物虫害的发生危害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当地宜居环境和岛礁作物安全生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 永乐群岛 害虫普查 安全性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双根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粒种咖啡'1号'(Caffea liberica No. 1)和中粒种咖啡'热研1号'(Caffea canephora Reyan No. 1)的种子苗形成不同双根靠接苗组合,以'热研1号'高产无性系为接穗,包括中粒种双根嫁接苗(T1),大粒种中粒种双根嫁接苗(T2),大粒种双根嫁接苗(T3),以常规种间嫁接苗(CK,植株地下部为一条大粒种1号根系,地上部与双根苗一致)为对照,比较不同嫁接处理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及光合特性,并分析高径比及苗木质量指数.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较CK植株根尖数分别提高407.14%和780.28%、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25.11%和57.49%、总生物量分别提高168.26%和209.35%.同时,苗木质量指数分别提高195.79%和244.17%,苗木长势较粗壮,T1和T2处理通过提高植株根系吸收及光合能力提升苗木质量.而T3较CK植株高径比提高25.28%,较CK增加一条大粒种根系,并未显著提高T3处理植株生物量,且苗木长势较细高,后期易形成"高脚苗",大田定植效果差.因此,中粒种双根苗和大粒种中粒种双根苗生长优势明显,以大粒种中粒种双根苗长势最佳.

关键词: 咖啡 嫁接 双根 光合特性 根系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石斛化学成分研究(Ⅱ)

广西植物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南特有植物华石斛(Dendrobium sinense)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为了深入研究华石斛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MCI小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多种现代分离纯化技术,从其全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纯化了10个化合物.结果 表明:对分离纯化得到的10个化合物鉴定为罗汉松脂素(1)、4,5-二羟基-2,3-二甲氧基-9,10-二氢菲(2)、华石斛素C(3)、对甲氧基苯乙醇(4)、顺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5)、对羟基苯丙酸乙酯(6)、丁香醛(7)、3-羟基苯甲醛(8)、3,9-di-hydroxy-megastigma-5-ene(9)和(9Z,12Z)-9,12-二烯十八碳酸甲酯(10).其中,首次从华石斛中分离得到的有化合物1、4-6、8-10.通过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实验发现,化合物2、4和化合物9能够使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下降.

关键词: 华石斛 化学成分 乙酰胆碱脂酶抑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薇甘菊替代植物的筛选及其防控效果试验

中国农业气象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是一种多年生恶性入侵杂草,会严重破坏入侵地生物多样性,目前在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均有发生。采用生物替代的方法控制薇甘菊,既可以有效降低其危害,又可获得生态和经济效益。本研究根据薇甘菊入侵的主要生境特点,选择15种适合在薇甘菊大面积发生区域生长并具有较好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植物,采用盆栽竞争试验,通过测定株高、生物量(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光合速率等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不同替代植物对薇甘菊的防控效果,以筛选出最佳替代植物。结果表明,所选植物中,香茅(Mosla chinensis)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as)对薇甘菊的控制效果最好,薇甘菊与这两种植物竞争时,其鲜重、干重、株高等指标在15组处理中均为最低或次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香茅和柱花草与薇甘菊共同种植时,不同植株比例的条件下,薇甘菊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与单独种植薇甘菊的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薇甘菊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等指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香茅和柱花草与单独种植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香茅和柱花草在不影响自身生长的前提下,能够很好地控制薇甘菊的生长,可作为良好的替代植物。

关键词: 薇甘菊 替代植物 筛选 防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添加糖及氨基酸对咖啡果皮酒风味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外源添加物对咖啡果皮酒风味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本研究添加4种可发酵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和2种可发酵氨基酸(精氨酸和谷氨酸)发酵生产咖啡果皮酒.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法结合感官评价,分析外源添加物对咖啡果皮酒风味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检出9大类75种风味组分,以酯类和醇类为主;添加可发酵糖能显著增加咖啡果皮酒醇类组分(23.99%~121.24%),添加可发酵氨基酸咖啡果皮酒能增加酯类组分(25.77%~28.18%),而添加可发酵糖咖啡果皮酒酯类组分显著减少(10.81%~69.94%);方差齐性检验P=0.206>0.05,在 α=0.05的水平上各外源添加物果酒风味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事后两两比较P=(0.371~0.989)>0.05,说明样品间差异不显著,但PCA分析(PC1:96.01%,PC2:3.13%)能将其完全区分;使用模糊数学法感官评判发现,添加精氨酸所酿造的果酒综合得分最高(92.40),更加适合人们的口味,整体风格显著,协调性好,谷氨酸添加次之(80.80),果糖和蔗糖所酿造的咖啡果皮酒综合评分一致(78.20),添加麦芽糖果酒得分最低(74.20).综上所述,添加氨基酸可改善咖啡果皮酒风味和口感,发酵糖改善效果不如氨基酸.

关键词: 外源添加物 咖啡果皮酒 风味 感官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蜂巢小甲虫传入中国的风险评估

植物检疫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 Murray)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蜜蜂六大重要病原体之一,已在广东、海南相继被发现,并对当地养蜂业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利用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法(PRA),从国内外的发生现状、传播途径及扩散可能性、生物学特性、潜在危害性、寄主经济重要性,以及风险管理难度等方面对蜂巢小甲虫的入侵风险进行了定性及半定量评估,其在中国的综合风险值(R)为2.09,是对我国养蜂业,进而对农业和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有害生物。该结果明确了蜂箱小甲虫在我国的传入、传播风险,对其早期监测、预警及检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蜂巢小甲虫 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检疫 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裂性不同的西瓜发育过程中果实力学特性及果皮结构动态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耐裂和易裂西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果皮结构变化规律,揭示西瓜耐裂性与果皮结构及果实力学特性的关系,为耐裂西瓜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裂种质S1111和易裂种质201609019为试验材料,采用质构仪分析其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硬度、果实裂应力变化;利用石蜡切片法观测其果皮结构组织变化.[结果]在果实发育过程中,S1111的果实硬度和裂应力分别是201609019的1.35~1.54倍和1.85~6.03倍,差异显著.组织学研究表明,S1111与201609019的果皮组织结构具有明显差异,S1111的果皮细胞排列紧密并具有明显的石细胞团结构,其果皮和外果皮厚度均极显著高于201609019;而201609019的表皮细胞更长、外果皮细胞和中果皮细胞更大,细胞面积显著大于S1111,其外果皮细胞和中果皮面积分别是S1111的1.67~3.28倍和2.77~5.69倍.相关性分析表明,西瓜果实硬度和果实裂应力与果皮厚度、外果皮厚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表皮细胞长度、外果皮细胞面积及中果皮细胞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果实裂应力和果实硬度大小可用于评价西瓜果实耐裂性,且在果实发育后期评价更合适.

关键词: 西瓜 耐裂性 果实发育 组织结构 果实硬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肥料的制备及控制释放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纳米科技为基础的载运体系为提高农化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农业成本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合成了颗粒直径约为20 nm,孔径为3.0 nm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尿素肥料通过水溶液自由扩散,以物理吸附直接装载于纳米颗粒的介孔中.结果 表明,当尿素溶液浓度为10 mg/mL时,MSNs的最大包载率为69.15%.通过接枝到MSNs表面的门控分子1-癸硫醇实现了对尿素的封堵,而拉曼光谱和氮吸附分析则证明了门控分子通过双硫键与纳米颗粒相互连接.利用激发因子谷胱甘肽(GSH)与门控分子产生的化学反应,促使双硫键断裂,实现对包载尿素的控制释放.体外释放测试表明,在没有GSH存在的条件下,尿素从1-癸硫醇封堵的MSNs中几乎"零"释放.当GSH存在时,肥料释放的速度由GSH的浓度控制.本研究研制了一种还原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肥料,实现了对尿素肥料的有效装载和控制释放,为进一步研究新型纳米肥料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 纳米肥料 装载 还原响应型 控制释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甘蔗AP85-441和R570基因组参考序列的微卫星位点鉴定和SSR标记开发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子标记缺乏是制约甘蔗分子标记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甘蔗AP85-441和R570基因组参考序列,使用MISA软件分别鉴定出512 835和97 839个微卫星位点,分别占割手密基因组(AP85-441)和甘蔗基因组(R570)高质量参考序列的0.32%和0.35%.在2个基因组序列中,优势重复单元均为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各重复单元均以AT富集的基元为主.割手密和甘蔗基因组序列中分别有472117和89748个位点可以开发SSR标记.对割手密、甘蔗与高粱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分别鉴定出16 691个和13 271个对应到高粱1~10号染色体上的同源基因,利用基因序列中的SSR位点,开发出13 224和7624对SSR引物.对开发的引物分别以割手密和甘蔗基因组为模板进行e-PCR检测,这些引物在割手密基因组中以多位点扩增为主,在2个基因组中的有效标记比例分别为79.35%和36.13%、79.01%和93.36%.部分SSR引物在基因组中表现出特异性扩增,有1368对仅在AP85-441中单扩增,有1420对仅在R570序列中单扩增,共有752对SSR引物可在2个基因组中单扩增,且这些SSR的扩增位点和来源基因均分布于所在基因组的全部染色体上.在禾本科作物基因组中e-PCR检测表明,开发的单扩增SSR标记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本研究鉴定的SSR位点,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甘蔗的分子标记;开发的3540对SSR引物对于栽培种甘蔗遗传图谱构建中遗传来源区分和同源连锁群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甘蔗 微卫星序列 同源基因 SSR标记 特异扩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