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播期对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间作系统中,间作作物间合理的共生期可有效提高间作系统作物对时空资源的高效利用。而间作作物播期直接影响间作作物间共生期的长短,由此导致的时空生态位分离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生产力和种间相互作用。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播期对间作作物产量、系统生产力及间作作物间资源竞争力的影响,本研究设置3个玉米播期处理——M1(4月24日与大豆同时播种,与大豆共生期165 d)、M2(5月4日播种,与大豆共生期150 d)、M3(5月14日播种,与大豆共生期140 d),通过对单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干物质累积的测定,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下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作物产量、系统生产力、共生期内种间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3个播期处理不影响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但随播期延迟,LER变小,M1处理LER最大,达1.37。玉米播期变化对间作大豆产量无显著影响;随玉米播期延迟,间作玉米产量下降,间作系统生产力随之下降。玉米播期对间作大豆产量构成无显著影响;随玉米播期延迟,间作玉米的百粒重随之减小,M3的百粒重(26.1 g)仅为M1(36.6 g)的71%。玉米播期延迟抑制了大豆玉米共生后期玉米资源竞争力的恢复,在大豆和玉米共生前期,大豆的资源竞争力强于玉米,而共生后期(9月至收获),玉米的资源竞争力显著提升;M3处理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ggressivity,A_(sm))始终高于M1和M2,玉米相对拥挤指数随播期延迟而降低,表现为M1>M2>M3,而竞争比率为M3>M2>M1。因此,就本研究而言,甘肃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4月24日大豆和玉米同时播种是此系统间作作物的适宜播期,两作物同时播种可有效稳定间作作物产量及系统生产力,间作玉米播种延迟会导致间作系统生产力下降。
关键词: 大豆/玉米间作 玉米播期 共生期 产量 种间竞争力 生态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南藏区牦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18
摘要:为调查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夏河县牦牛隐性乳房炎流行情况,探明引起牦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利用兰州乳房炎诊断试剂(LMT)筛选牦牛隐性乳房炎,检出率10.25%;采集非阴性乳样,对其中的病原菌分离纯化,提取细菌DNA并测序后,通过NCBI中BLAST比对,共鉴定出236株细菌,其中包含10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3.22%)、18株艾格尼丝葡萄球菌(7.6%)、13株沃氏葡萄球菌(5.50%)和29株大肠埃希氏菌(12.29%);艾格尼丝葡萄球菌为国内首次自牦牛乳中分离得到。结果表明,葡萄球菌属和埃希氏菌属可能是引起甘南藏区牦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糜子种质材料的抗倒伏性、农艺性状及力学特性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在敦煌绿洲灌水区对来自中国不同生态区的59份糜子种质材料进行田间抗倒伏性鉴定与评价。结果显示:59份种质材料中17份未倒伏,占28.8%,42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占71.2%。农艺性状与倒伏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糜子株高、株穗质量及茎粗与倒伏率显著相关。茎秆机械强度、倒伏指数与倒伏率极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364和0.833。倒伏指数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与倒伏率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吻合度最高,说明倒伏指数能全面可靠地代替倒伏率评价糜子种质材料的抗倒伏性。同时筛选鉴定的‘陇糜7号’‘陇糜10号’‘内糜3号’抗倒伏性强,综合性状优良,是糜子抗倒伏基因资源的理想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花蕾大小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相关性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为了解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外部形态特征的相互关系,选用2个胡麻品种为试验材料,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压片法将5月中旬蕾长为3~8 mm的花蕾制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小孢子发育情况,以分析胡麻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花蕾长度为3~4 mm时,小孢子发育基本处在四分体时期;4~5mm时,小孢子大部分处于单核中期;5~6 mm时,花药中存在各种发育时期的小孢子,但以单核靠边期为主;当蕾长>6 mm时,小孢子开始大量成熟,直至发育为成熟花粉。品种间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基本趋势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纹蘑菇营养成分分析及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环纹蘑菇的一般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及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并与野生羊肚菌、美味牛肝菌及常规栽培种类双孢蘑菇、香菇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价方法对其蛋白质营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环纹蘑菇的粗蛋白含量为41.6%,矿物质钾元素、镁元素含量丰富,三者均高于参比食用菌;环纹蘑菇含有16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测),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含量占到氨基酸总量的40%;环纹蘑菇蛋白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分别为61.47、39.34、65.55、59.75、27.27、70.86。上述结果表明,环纹蘑菇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美味食用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湿度差和通风方式对马铃薯贮藏环境的调控效果试验
《粮食加工 》 2018
摘要:采用排风式和送风式两种强制通风方式及三种窖内外温湿度差,开展了不同温湿度差和通风方式对马铃薯贮藏环境的调控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湿度差条件下,两种强制通风方式都能够有效调节马铃薯贮藏环境的温湿度,当窖内外平均温差为0.4~5.7℃、平均相对湿差9.4%~33.2%时,持续强制通风12 h贮藏窖内外的温度差越大,强制通风对马铃薯贮藏环境的温度调控效果越好,相对湿度差对窖内的除湿效果影响较小。因此,在马铃薯贮藏期间选择适宜的通风时间和强制通风方式显得非常重要,科学通风不但可以有效调节马铃薯贮藏窖和薯堆内部的温湿度,而且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关键词: 送风式通风 排风式通风 马铃薯 贮藏环境 调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轮耕条件下土壤改良及春玉米增产增收效果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旱作区长期采用单一的土壤耕作方式造成的土壤结构变差及作物生长发育受限等问题,研究由免耕、深松及翻耕组成的不同轮作模式对干旱区春玉米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生产意义。于2014—2016年在兰州市榆中县清水驿乡孟家山村玉米田开展连续免耕(NT)、连续深松(ST)、连续翻耕(P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ST/NT/ST)、免耕、免耕和深松轮耕(NT/NT/ST)、翻耕、免耕及翻耕轮耕(PT/NT/PT)、翻耕、免耕及深松轮耕(PT/NT/ST)和深松、翻耕及深松轮耕(ST/PT/ST) 8种耕作模式试验,测定8种耕作模式下的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干物质和玉米产量,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孔隙度表现为先降后增,以20~40 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最低。5种轮耕措施较耕作前均能增加土壤孔隙度,以ST/PT/ST轮耕模式最优,其次为ST/NT/ST,较PT提高了1.24%、0.25%;土壤养分含量在0~20 cm土层均高于20~40 cm土层,其中,0~20 cm土层免耕与深松进行轮耕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较高,以ST/NT/ST全氮、磷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对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翻耕与深松轮作促进了速效氮、磷、钾的提高,以ST/PT/ST速效氮、磷、钾含量高,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其它耕作方式低,其余土壤养分指标为表层富集,下层匮乏;轮耕模式较单一的耕作方式更能促进玉米干物质的累积,其中以ST/NT/ST与PT/NT/PT耕作下玉米干物质高,频繁的翻耕(PT)不利于玉米的生长; 3年产量相比,8种耕作模式中,ST/NT/ST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ST/NT/ST>NT/NT/ST>ST/PT/ST>ST>NT>PT/NT/ST> PT/NT/PT> PT)。较单一耕作(NT、ST、PT),ST/NT/ST处理下玉米产量提高了5. 97%、3. 56%、15.75%;且以ST/NT/ST经济效益最高。结论: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有利于改善耕层结构和提高土壤养分,增产增效显著,为旱作区春玉米农田适宜的轮耕模式。
关键词: 轮耕 春玉米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