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穗留果量对枝梢二次短截修剪后枇杷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早钟6号’枇杷二次短截修剪提高结果母枝质量、果实品质及效益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穗留果量对果实品质、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穗留果3个与穗留果4个、5个相比,可显著增加单果重、提高特级果比例和商品率;穗留果5个的可食率极显著高于穗留果4个的处理,而3个穗留果处理的果皮色泽、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肉厚度差异不显著;3个处理间的果穗重、株产和单位面积产量差异显著,且随着穗留果量的增加有增大趋势,但单位面积产值差异不显著。认为穗留果3个较适宜,可提高优质果比率和商品率,实现丰产、稳产、高效种植目的。


草莓新品种‘福莓2号’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福莓2号’草莓是以‘佐贺清香’为母本,‘法兰地’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新品种。果实圆锥形,红色;肉质细腻,硬度中等,香味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5%,总糖含量7.1%,可滴定酸含量0.47%,维生素C含量0.719 mg·g-1;平均单果质量20 g。抗白粉病,适宜在南方地区露地或保护地种植。


福州左海湖细菌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福州左海湖水体细菌群落时空动态变化与其相应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通过DAPI荧光染色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析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研究了福州左海湖在2011-2013为期两年的水体细菌丰度与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情况,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细菌群落组成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结果】左海湖全年总细菌介于4.91×106-18.71×106cells/m L之间,细菌丰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DGGE和克隆文库分析结果表明,左海湖细菌群落结构空间差异不明显,季节变化对菌群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左海湖细菌菌群归属于11个门类,其中最优势菌群为β-Prote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较优势菌群为α-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p H、水温(WT)、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是影响左海湖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左海湖中存在较丰富的细菌多样性,水体环境的季节间差异对其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要大于不同采样点间的差异,但在优势菌群组成方面比较稳定,均为β-Prote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
关键词: 细菌多样性 时空演替 环境因子 分子生物学技术 左海湖


武夷山地衣表生和内生芽孢杆菌种群的多样性
《微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武夷山地衣表生和内生芽孢杆菌种群的多样性。【方法】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采集扁枝衣属(Evernia)、珊瑚枝属(Stereocaulon)、孔叶衣属(Menegazzia)等分属于7科9属的地衣样品9份,分离地衣表面附生(表生)和内生芽孢杆菌,并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对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进行种的鉴定。【结果】未从扁枝衣属、树花属(Ramalina)和茶渍属(Lecanora)的3个样品中分离出表生或内生芽孢杆菌,从另外6个样品中分离出芽孢杆菌34株,分别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和绿芽孢杆菌属(Viridiibacillus)的24个种。类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是这些地衣表生、内生芽孢杆菌的优势种群,分别占分离得到菌株的41.2%(14株)和35.3%(12株);短芽孢杆菌属、赖氨酸芽孢杆菌属和绿芽孢杆菌属为首次报道从地衣中分离获得。从不同的地衣样品分离的表生和内生芽孢杆菌的种类、数量存在差异。蜈蚣衣属(Physcia)表生的芽孢杆菌数量最多、可达3.85×106cfu/g,而珊瑚枝属表面附生和内生芽孢杆菌的种类最多、共有12个种。分离到的芽孢杆菌大部分来自单独的一种地衣;台中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taichungensis)、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agri)等4个种存在于2-3种地衣中;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ycoides)分布最广,在蜈蚣衣属、珊瑚枝属等4种地衣中都有存在。【结论】武夷山地衣表生和内生芽孢杆菌存在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


水旱轮作对冷浸田土壤碳、氮、磷养分活化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机碳活性低、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低和磷素养分缺乏等是冷浸田土壤重要的养分障碍因子。通过连续3a的定位试验,研究油菜—水稻、玉米—水稻、紫云英—水稻和蚕豆—水稻等4种水旱轮作方式对冷浸田土壤碳、氮、磷养分活化及稻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水稻相比,实行水旱轮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提高60.54%~195.57%,微生物商增加0.24~0.81个百分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107.51%~162.90%,微生物生物量氮/总氮比增加0.71~0.91个百分点;土壤全磷、有效磷及微生物生物量磷增幅分别为14.29%~40.00%,31.42%~105.61%和63.76%~83.22%;稻谷产量提高23.64%~55.49%,不同轮作模式以玉米—水稻产量最高。土壤全磷、有效磷、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等与稻谷产量、有效穗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潜育化程度较轻的冷浸田通过水旱轮作,土壤有机碳、氮、磷养分得到活化,其中影响冷浸田稻谷产量的养分限制因子顺序为有效磷>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微生物生物量碳>全磷。


线粒体内活性氧产生靶标位点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活性氧(reaction oxygen species,ROS)是真核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中间产物,它在胞内信号转导、细胞应答、损伤修复等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线粒体在合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过程中有部分电子会从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上泄漏,与细胞质中O2、H2O及NO等结合产生ROS,是细胞内ROS的主要来源。目前,人们对真核线粒体内ROS的产生位点已有初步的了解,大多数研究证实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Ⅲ是ROS的主要来源,复合物Ⅱ也能产生部分的ROS,但其具体的靶标位点还未得到全面的阐述,使得深入了解线粒体内ROS的功能受到限制。现就诱导线粒体产生ROS的主要方法和线粒体内产生ROS的靶标位点进行简要的综述,以期为日后相关生理学、毒理学及病理学等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活性氧(ROS) 线粒体 电子传递链 诱导 靶标位点


多年生藤本豆总黄酮纯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脱脂多年生藤本豆粉为原料,采用50%乙醇浸提法提取多年生藤本豆总黄酮,研究树脂纯化多年生藤本豆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及其抑菌活性。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指标,通过考察AB-8、HPD100 2种大孔树脂及聚酰胺树脂对多年生藤本豆总黄酮的吸附解吸性能,筛选出适合多年生藤本豆总黄酮分离纯化的树脂为聚酰胺;结合静态与动态吸附解吸试验,得出聚酰胺树脂分离纯化多年生藤本豆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上样浓度0.31 mg·m L-1、p H值5、流速1.5 BV·h-1,此条件下吸附量为34.01mg·m L-1,解吸时宜选用70%乙醇溶液。多年生藤本豆总黄酮粗提物和纯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同浓度下藤本豆总黄酮粗提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高于纯化物;浓度低于30 mg·m L-1时,藤本豆总黄酮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高于纯化物;高于30 mg·m L-1时则相反。研究结果为多年生藤本豆总黄酮活性成分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


梨叶部病害与梨叶早衰脱落相关性分析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南方梨产区造成梨早衰落叶的原因,本研究对梨叶部病害的发生与早期落叶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4种叶部病害(梨斑点病、褐斑病、黑斑病和黄脉病)中,除黄脉病外,不同年份间其余3种病害的发生程度与早期落叶率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果园和时段间这3种病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7-9月间梨早衰脱落叶片斑点病发病率均达到100%,显著高于其他3种病害;病害防控对减少梨叶部病害发生和降低早期落叶率具有同效性,由此认为防治以斑点病为重点的叶部病害,是控制梨树落叶早衰问题的关键。


福建省梨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叶绿体DNA非编码区序列acc D-psa I和17对SSR引物对原产于福建省的49个梨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育种利用提供参考。获得49份福建地方品种的acc D-psa I序列,并检测到4个多态性位点,包含5个叶绿体单倍型(Hap1~Hap5),其中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139,单倍型多样性(Hd)为0.660。TCS网络图显示Hap5是最古老的单倍型,其仅在两个样品中检测到。17个SSR位点共检测到211个等位基因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A)为5~23个,平均值为12.41;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平均值分别为0.5802和0.7549;17个SSR位点的Shannon’s信息指数(I)值为0.5830~2.7683,平均值为1.8661,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Nei和Li的遗传距离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将49份样品聚为9个组,其中大部分聚类结果与单倍型类型表现的亲缘关系较为一致。叶绿体单倍型和SSR多态性位点信息证实福建地方品种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梨 地方品种 SSR cp DNA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