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施氮对大棚韭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氮素与韭菜产量和品质的关系,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韭菜扣棚期施氮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养根期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超过225 kg/hm2之后边际效应降低;韭菜的Vc、粗纤维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扣棚期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养根期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韭菜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韭菜的产量和品质对养根期施肥比扣棚期施肥敏感,因此韭菜的氮肥关键期是养根期。

关键词: 施氮 韭菜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面覆盖对果园土壤水热分布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旱地果园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热分布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测定分析了土壤水分、温度、棵间蒸发量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覆膜、覆沙、覆草下土壤含水量始终保持在13%以上,可满足果树需水;覆沙、覆黑地膜能显著提高地温,覆草能明显降低地温;4-9月,覆沙、覆膜、覆草的日平均棵间蒸发量仅为CK的53.42%、24.01%、46.64%,有效缓解陇东果园旱季水分不足问题;不同覆盖下果实单果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 地面覆盖 土壤 水热分布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蔓红皮印度南瓜新品种甘红栗的选育

中国蔬菜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甘红栗是以短蔓型高代自交系YN0112为母本,以Jar052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红皮印度南瓜一代杂种。早熟,短蔓型,主蔓第1雌花节位为第7~9节,雌花节率高,坐果节位蔓长40~50cm。果实扁圆形,果皮橘红色,覆浅黄色条带,外形匀称美观。单果质量1.0kg左右,果肉橘黄色,肉质甜面,适口糯香。抗白粉病和病毒病。全生育期90d(天)左右,每667m2产量2500kg左右,适于春露地及保护地栽培。

关键词: 印度南瓜 甘红栗 一代杂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8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陇薯8号以油炸加工型品种大西洋为母本,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杂交创新材料L9705-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从其杂交组合中经系统定向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中晚熟,生育期116d(天)左右。薯块椭圆形,皮肉淡黄,薯皮粗糙,芽眼较浅,大中薯率一般80%以上。平均干物质含量31.59%,淀粉含量22.91%~27.34%,粗蛋白2.96%,VC133.2mg·kg-1,还原糖0.24%。每667m2产量1800kg左右,适宜甘肃省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马铃薯 陇薯8号 超高淀粉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收期及贮藏方式对瓦里短枝苹果生理变化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采收期及贮藏方式对瓦里短枝苹果生理变化的影响,以瓦里短枝苹果为材料,在室温(温度16~27℃,RH 28%~40%)、地窖(温度13~18℃,RH 54%~62%)和冷藏[温度(4±1)℃,RH 85%~95%]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①盛花后157 d,单果质量无明显增加;②室温贮藏10 d,采摘Ⅴ、Ⅵ期果实乙烯释放高峰出现,达到可食用状态;贮藏20 d,采摘Ⅱ、Ⅲ期果实硬度较高;③地窖贮藏下,Ⅱ~Ⅳ期果实乙烯释放高峰分别出现于25 d、20 d2、0 d,贮藏30 d时果实硬度依然保持在6.00 kg.cm-2以上,风味良好;采摘Ⅴ、Ⅵ期苹果贮藏20 d后,硬度均降到5.00 kg.cm-2左右,肉质绵;④冷藏条件下,不同采摘期果实贮藏120 d后,硬度均在6.00 kg.cm-2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贮藏特性良好。

关键词: 瓦里短枝苹果 采收期 贮藏 生理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幼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内源激素的比较

核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自交系87-1的幼胚和成熟胚为材料,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不同培养时间诱导的幼胚及成熟胚愈伤组织内源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细胞分裂素(ZR)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0~7d时,幼胚及成熟胚的IAA和GA3含量均急剧下降,说明在胚萌发阶段IAA和GA3需求量较大。在幼胚胚性愈伤组织发生初期(14d左右),2种激素含量出现峰值,反映出幼胚较高水平的IAA和GA3含量,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在胚萌发后的愈伤诱导阶段,成熟胚愈伤中IAA、GA3和ABA含量以及IAA/ABA和GA3/ABA比值明显高于幼胚愈伤,且IAA/ABA和GA3/ABA比值均大幅度上升;而幼胚愈伤组织中IAA/ABA和GA3/ABA比值则稳定地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可以认为,成熟胚愈伤组织中过高水平的IAA、GA3和ABA含量及IAA/ABA和GA3/ABA比值大幅度上升可能是导致其难以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的主要生理原因之一。

关键词: 玉米 幼胚 成熟胚 愈伤组织诱导 内源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形态氮素比对马铃薯氮素分布、光合参数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5个不同形态氮素比处理水平对马铃薯体内氮素分布、块茎形成期的光合参数以及收获期的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为3∶9时,植株体内氮素含量及块茎中的氮素含量在成熟期最高,分别为21.77 mg.g-1和19.10 mg.g-1;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均随着铵硝比下降而升高,单施硝态氮时,光合速率为20.33μmol.m-2.s-1,气孔导度为342.00 mmol.m-2.s-1,胞间CO2浓度为224.67μmol.mol-1;铵硝比为3∶9时,马铃薯产量最高,为26.08 t.hm-2,较对照增加了28.1%.

关键词: 马铃薯 氮素比 氮素分布 光合参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弱光下辣椒3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及其与品种耐性的关系

西北植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2个耐低温弱光的辣椒品种为试验材料,模拟日光温室低温弱光逆境,研究了辣椒叶片中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耐低温弱光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5℃(昼/夜)、100μmol·m-2·s-1光照处理使辣椒叶片的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于处理前期升高,后期降低。低温弱光处理10 d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处理20 d的可溶性糖含量与辣椒耐低温弱光性呈显著正相关;10个品种的Pro含量与品种的耐低温弱光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ro的累积表现为保护作用;耐低温弱光性较强的品种‘湘研1号’和较弱的品种‘湘研16号’中Pro含量与耐性呈负相关,Pro的累积表现为伤害性反应。

关键词: 辣椒 低温弱光 脯氨酸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耐低温弱光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在青花菜叶片强光破坏防御中的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青花菜叶片的光抑制特性和主要光破坏防御机制,为青花菜高产高效栽培和选育光破坏防御能力强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抑制剂法和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研究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在青花菜叶片强光破坏防御中的作用。【结果】1800μmol·m-2·s-1强光下胁迫1~4h,或夏季晴天中午强光高温下,青花菜叶片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降低,初始荧光Fo升高;暗中恢复5h或下午光强减弱后,Fv/Fm和Fo均可恢复。硫酸链霉素(SM)或二硫苏糖醇(DTT)处理使强光下青花菜叶片的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开放的PSⅡ有效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下降幅度增大,SM处理的下降幅度大于DTT处理。强光处理4h后再暗恢复12h的青花菜叶片在1000μmol·m-2·s-1光强下进行荧光诱导,诱导结束时SM处理的ΦPSⅡ和F’v/F’m分别较CK降低85.71%和80.31%,DTT处理的分别较CK降低22.45%和11.48%。【结论】青花菜叶片具有完善的光破坏防御机制,抑制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均可使强光下青花菜叶片的PSⅡ反应中心遭受破坏,抑制D1蛋白周转的破坏程度大于抑制叶黄素循环;D1蛋白周转在青花菜叶片光破坏防御中的作用大于叶黄素循环。

关键词: 青花菜 强光 D1蛋白周转 叶黄素循环 SM DT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及其近缘种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及酶响应变化的研究

园艺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6份黄瓜品种和2份近缘种(非洲角和酸黄瓜)进行了南方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2份近缘野生种高抗南方根结线虫病,6份黄瓜品种为感病类型。接种前后根系酶活性与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与其病情指数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8278*)、极显著负相关(r=-0.9679**)和显著负相关(r=-0.8499*)。POD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抗病材料酸黄瓜较未接种对照增加了3条酶带(相对迁移率Rf=0.126,0.188,0.944),而感病材料北京截头只增加了1条弱带(Rf=0.396)。SOD、POD及PAL活性水平可作为甜瓜属作物抗根结线虫病鉴定的生化指标及常规抗性鉴定方法的补充。

关键词: 黄瓜 甜瓜属 近缘种 南方根结线虫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