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豌豆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响应
《草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的盐(NaCl)溶液对豌豆(Pisium sativum)幼苗进行处理,通过测定其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苗期豌豆在盐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响应。结果表明,株高和根长变化与盐处理浓度显著相关,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株高和根长均增长缓慢,植株和根部含水率显著下降;不同处理下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随盐处理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脯氨酸含量与盐处理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处理时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除对照外所有处理均在10 d时达到峰值而后开始下降;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酶活性随着盐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各浓度处理在10 d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过氧化物歧化酶(POD)酶活性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其含量呈稳定上升趋势。


甜瓜黑点根腐病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在中国大陆的首次报道
《植物保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夏季,在甘肃省中部的半干旱种植区的一块甜瓜品种试验田中,一些甜瓜植株在收获前2周突然凋萎,从病根上分离得到3株生长速度快的高温型子囊菌,对其中2个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根据其独特的、每个子囊内仅产生一个黑色子囊孢子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对甜瓜及西瓜的致病性,将其鉴定为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Pollack&Uecker。这是该菌在我国大陆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甜瓜 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马铃薯淀粉渣生料多菌种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提高马铃薯淀粉渣的营养价值为目的。以马铃薯渣为主要原料,麸皮和蚕豆秸秆粉等为辅料,混合生料用纤维素酶进行降解处理后,再经黑曲霉与康宁木霉制备的糖化菌剂糖化降解,最后选用白地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3种SCP发酵菌种,采用多菌协生生料固态发酵工艺研制马铃薯渣菌体蛋白饲料。通过对发酵产物中真蛋白、粗淀粉等指标的定量分析和感官特征的比较。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处理后的原料,经黑曲霉与康宁木霉双菌糖化降解后,在28℃条件下,经3种菌白地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按8:1.5:0.5比例接种,混合发酵55h,多菌协生发酵产物的真蛋白含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发酵前薯渣中的4.08%提高到发酵产物中的16.52%,增幅12.44%,且原料的霉腐等异味也得到了消除。生料多菌种固态发酵生产SCP饲料技术,为解决马铃薯淀粉渣提供了可行途径。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固态发酵 工艺 马铃薯淀粉渣生料 SCP饲料


甘肃省草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甘肃省草原面积广阔,是中国六大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的4%。人工种草发展较快,紫花苜蓿面积居全国首位。近几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制种产业的发展、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


旱地不同生态型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对播前底墒的响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甘肃陇东旱作区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水分利用效率低下,冬小麦夏季休闲期正值该区的降雨高峰期,降雨和无效蒸发同步且土壤保持水分不足的问题开展试验研究。通过夏季休闲期的地膜覆盖、集雨抑蒸,提高播前底墒,并对模拟底墒试验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分析,得出:冬小麦产量与播前底墒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基于一定底墒条件下的底墒和生育期降水互作分析表明,产量与播前底墒的拟合度高于与生育期降水拟合;播前底墒对不同生态类型冬小麦产量和WUE有显著的影响,高底墒条件下的产量、WUE分别较中底墒和低底墒高28.40、70.43和22.94、75.06个百分点;在夏休闲期采用集流入渗抑蒸技术,使土壤蓄水效率由传统耕作的33%~38%提高到60%~70%,蓄保夏休闲期的降雨于土壤中,对于稳定提高适宜生态型冬小麦产量有显著的作用。


甘肃省主要小麦生产品种(系)及抗源材料抗白粉病基因推导分析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17个致病力不同的小麦白粉病菌菌系,对64个甘肃省主要生产品种(系)及抗源材料进行了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并结合系谱分析推导这些品种(系)所含抗病基因。初步判断陇原932含有Pm5及未知抗病基因;西峰20含有Pm6及未知抗病基因;98保1-2含有Pm8及未知抗病基因;863-13和石7816含有Pm19;天选43等6个品种(系)含有Pm21;兰天13等18个品种(系)对所有供试菌系均表现感病,与其他35个供试品种(系)一致,可能含有未知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聚类分析支持基因推导结果。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对马铃薯甲虫幼虫食物利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幼虫取食新烟碱杀虫剂噻虫嗪和吡虫啉处理(有效成分18g/100kg种薯拌种)播种90d后马铃薯叶片的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情况,在室内采用重量法测定了幼虫取食量、体重增加量、食物利用率,近似消化率以及蛹重等营养指标。结果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后,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取食量、体重增加量、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近似消化率和相对生长率以及蛹重显著低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和空白对照(P<0.05),发育历期显著长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和空白对照(P<0.05);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后,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取食量和3~4龄期的体重增加量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P<0.05),蛹重、1~2龄幼虫的体重增长量、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近似消化率、相对生长率和生长发育历期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取食有显著抑制作用,不能很好地满足其生长发育营养物质的需要,幼虫取食其叶片后,近似消化率和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降低,生长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这有利于减少其当季世代数,降低其危害。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噻虫嗪 吡虫啉 拌种 食物利用 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