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冬虫夏草Geomyces pannorum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中国草地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一株分离自冬虫夏草子座的具鲜香味的灰色菌株,经形态学及分子鉴定,确定该菌株为Geomyces pannorum;该菌株的最低、最适、最高生长温度分别为<5℃、15~20℃和25℃;用正交试验法对该菌株进行了液体发酵培养基筛选试验,试验因素包括马铃薯、黄豆、蔗糖+葡萄糖、蛋白胨、酵母膏、矿物盐、维生素等,筛选出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为蔗糖20g+葡萄糖10g+酵母浸出物5g+大豆25g+马铃薯100g+Co.B 0.2g(1000ml培养基).
关键词: 嗜冷真菌 Geomyces pannorum 冬虫夏草 液体发酵培养


提高旱作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覆膜方式研究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9年在甘肃省东部黄土旱塬区进行了旱作大豆地膜覆盖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沟垄覆膜能够将农田集水与保墒结合为一体,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大豆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耗水强度。沟垄覆膜处理产量可达3279.8 kg.hm-2,较常规平膜覆盖、露地种植产量分别提高14.0%、41.9%;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2.8 kg.hm-2.mm-1,较常规平膜覆盖、露地种植分别提高19.6%、58.0%。沟垄覆膜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大豆生育前期可以有效保持土壤水分,生育中后期可将深层土壤水分提到上层供大豆生长所需,是旱作区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极早熟加工番茄新品种陇红杂1号
《中国蔬菜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陇红杂1号由极早熟母本991719与早熟父本991478杂交配组而成。2000年配制杂交组合。2001年进行杂种优势测定,陇红杂1号早熟,前期产量高,总产量较高,抗病性强,加工性状优良。2006~2008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8A恢复系的筛选
《中国蔬菜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对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8A与7个优良自交系共56个单株的测交F1进行花粉TTC染色和育性观察,以筛选其恢复系。结果表明:可育植株花粉数量多,TTC染色花粉着色好,而不育植株没有花粉或花粉数量极少,TTC染色花粉不着色或着色极浅;在7个自交系中,有4个自交系具有一定的恢复率,其中自交系R2中有1个单株的恢复率为100.0%,R8中有两个单株的恢复率为100.0%;3个恢复系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都优于母本与父本,杂种优势明显。


不同类型啤酒大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差异的SSR分析
《作物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8对SSR引物对包括22份野生材料,8份耐盐碱材料,21份优质高产甘啤系列品种(系)材料和9份日本早熟材料在内的60份啤酒大麦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用28对引物,有25对有多态性;聚类结果表明这些材料遗传相似系数分布在0.4792~0.9948之间。在遗传相似系数0.63的水平上,这些材料聚类为2大类,下分7个亚类。从聚类结果看出,不同类型材料基本各自聚为一类,表明不同类型品种(系)内遗传差异较小;不同类型品种(系)间遗传差异较大,杂交可能会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和较高的产量潜力。


兰州地区胡麻田杂草消长动态及群落生态位研究
《草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测定、相对丰度和生态位计算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地区胡麻田杂草群落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兰州地区胡麻田间杂草种类共有11科23种,其中主要科为:禾本科、菊科、藜科、苋科和旋花科;优势种群为:地肤、狗尾草、藜、苣荬菜、稗草和打碗花。同时明确了优势杂草的消长变化规律,即4月中旬为杂草始发期,5月中旬和6月中旬为2个出草高峰期。优势杂草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肤的综合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对胡麻的危害最大,其次为狗尾草和藜;地肤与狗尾草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与苣荬菜的水平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而苣荬菜和藜的垂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它们相互之间利用资源的相似性较高。利用相对丰度和生态位宽度均能确定优势杂草的种类,反映杂草对作物危害程度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