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HMC毒素培养滤液诱导C103玉米抗小斑病的研究(英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对同核异质玉米C103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适宜浓度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培养滤液来诱导玉米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对照的玉米病斑面积是处理组的7.9~12.2倍,差异极显著,并以1∶60预处理效果最佳;经0~72 h的动态检测,与对照相比,诱导玉米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平均提高了57.8%,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平均提高了52.9%,有害物质丙二醛的含量平均降低了38.2%;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能够作为激发子诱导专化寄主玉米获得抗病性。


11个中国杏品种S-RNase基因的检测与序列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个未知基因型的中国杏品种为试材,根据李属植物S-RNase基因保守区设计2对引物组合检测各品种S-RNase基因,共获得22条等位扩增片段,电泳检测表明所有品种的扩增条带集中在300~1100bp的范围内,且表现出一定的长度多态性。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22个S-RNase基因为10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其中6个为首次发现,根据Gen-Bank中已登陆的杏S-RNase基因的顺序,分别命名为S19、S20、S23、S24、S25、S26,序列登陆号为:EF185300、EF185301、EU037262、EU037263、EU037264、EU037265。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分析表明,杏的S-RNase与李属植物的S-RNase表现较高的同源性,为59.3%~100%;与苹果和梨的S-RNase同源性较低,为19.6%~31.6%。试验确定11个中国杏品种资源的自交不亲和基因型分别为:‘大果杏’S19/S20,‘张公园’S24/S25,‘二红’S9/S11,‘黄口外’S11/S26,‘植丸子’S11/S17,‘宇宙红’、‘大丰’S17/S23,‘超仁’、‘虹桥’S8/S11,‘冀光’、‘中华大杏梅’S8/S9;部分品种的田间杂交授粉座果与花粉管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了所鉴定基因型的可靠性。
关键词: 杏 自交不亲和性 S-RNase 等位PCR扩增 基因型


用SSR分子标记解析大豆品种绥农14与系谱亲本间的遗传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绥农14是目前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该品种由17个亲本经5次杂交而成,其中包括5个祖先亲本和2个国外种质。对绥农14系谱亲本的遗传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大豆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分布于大豆基因组的550个SSR位点结合系谱分析的方法研究绥农14系谱亲本间的遗传关系。【结果】利用Treecon(Neighbour-joining方法)对绥农14系谱亲本进行聚类,发现绥农14系谱亲本随培育时期不同而聚在不同类别,与亲本来源及组合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分析绥农14系谱中遗传物质的传递,发现在12.97%的位点上子代拥有与父母本均不相同的等位变异,品种育成年代越早这种现象越明显。47.72%的位点能够追溯到亲本来源,除绥农14接受父母本遗传物质相当外,其它4个品种均有偏亲现象,来自父本的遗传物质多于母本。经过5代的遗传重组,绥农14的遗传物质与祖先亲本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结论】绥农14及其系谱亲本的遗传关系反映了品种更新换代的特征及组合方式的变化,研究表明SSR不仅能用来分析系谱亲本间的遗传关系也可以有效地用来分析遗传物质在系谱中的传递。
紫花苜蓿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及综合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1份紫花苜蓿种质为研究材料,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在苗期反复干旱胁迫下,测定了与抗旱性有关的8项形态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了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根冠比胁迫指数、地下生物量胁迫指数、干物质含量胁迫指数等5个与存活率密切相关的指标作为紫花苜蓿苗期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21份紫花苜蓿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苗期抗旱性较强的种质为:ZXY04P-44、ZXY04P-10、ZXY04P-32。
几种化学调节剂对板栗实生树阶段转变和提早开花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缩短板栗的育种周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6-BA、KT、S3307、CCC和PP3335种化学调节剂喷施二年生板栗实生树,研究不同化学调节剂及组合对其开花结果、始花节位和阶段转变的影响,并筛选最佳促花措施。[结果]喷施1次KT1 mg/L+PP3331000 mg/L对板栗雄花序分化量的促进作用最大,而1 mg/LKT和50 mg/L6-BA对板栗雄花序分化量的抑制作用最大。各处理均能显著促进雌花簇分化,以KT1 mg/L+PP3331 000 mg/L的效果最好。喷施2次50 mg/L6-BA对板栗花芽分化的延迟作用最明显,而喷施3次1 000 mg/LPP333对降低板栗实生树开花节位的效应最明显。当板栗实生树生长到39节时,其发育过程中的童期已经结束。[结论]大多数板栗在定植后第2年就有成花能力,第3年可开花结果。关键词板栗;实生树;化学调节剂;提早开花;阶段转变


不同株高玉米果穗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反应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玉米不同株高品种果穗性状对密度的反应,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选先玉335、郑单958和高优1号3个不同株高品种,副处理设45 0005、3 250、61 500、69 750和78 000株/hm25个密度,调查玉米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密度对穗长、穗粗、秃尖度、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与花丝干重、穗轴和穗柄干重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穗长、秃尖度、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和花丝干重6个性状因密度处理的变化幅度3品种有显著差异,穗长、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和花丝干重5个性状因密度处理的变异系数呈现了高秆品种大于中秆、中秆品种大于矮秆的规律性变化。增加密度,主要通过降低行粒数使穗粒数减少,秃尖增加幅度大于穗长和穗粗的降低幅度,出籽率是玉米品种在密度影响下表现较为稳定的性状。


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诱导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处理两种基因型(C103和B37)的同核异质系的玉米叶片,以提高玉米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说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与植物抗病性呈正相关,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本身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获得抗性,故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具有一定的广适性。对CB37和CC103的处理中,1∶60处理组效果均表现为较好,POD酶活性最高。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培养滤液 过氧化物酶 诱导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