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熏衣草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结线虫在中国广泛分布,能够寄生数千种作物,然而薰衣草上根结线虫的病害的发生及系统鉴定目前鲜有报道。本研究对薰衣草根结线虫病的症状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病原线虫的分离和形态学及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由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引起,侵染严重时根组织发黑溃烂,地上茎部呈黄褐色,叶片萎蔫发黄。利用分离的根结线虫卵块接种生长6周的健康薰衣草植株,接种10周后植株根组织出现严重根结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从根结中再次分离得到根结线虫经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本研究首次表明薰衣草根结线虫病害由南方根结线虫引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多胺氧化酶(PAO)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从番茄基因组中鉴定出11个编码多胺氧化酶(polyamine oxidase,PAO)的家族基因(命名为SlPAO1~11),分为3个亚家族(Ⅰ、Ⅱ、Ⅲ);基因结构分析、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均显示,SlPAOs基因家族具有明显的亚家族分类特征。序列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亚家族Ⅰ和Ⅱ中的SlPAO1~8属于典型的PAO基因,而亚家族Ⅲ中的SlPAO9~11编码蛋白还含有特异性的SWIRM结构域,SlPAO9~11属于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化酶,而非真正的PAO。选取上述鉴定的8个典型SlPAO基因(SlPAO1-8),采用qRT-PCR技术对SlPAO1-8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干燥种子,新鲜的真叶、子叶、茎、根)的相对表达分析显示,SlPAO1-8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推测SlPAOs基因家族的组织表达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自交系生理成熟后子粒自然脱水速率分析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生理成熟后子粒自然脱水速率是影响收获时子粒含水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179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测定子粒含水量,分析生理成熟后子粒脱水速率。通过聚类分析,179份玉米自交系按子粒脱水速率快慢可分为4类,属于子粒脱水速率快的自交系有13份,平均脱水速率为1.29%/d。利用2 824个SNP标记,将13份快速脱水的玉米自交系划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可为选育收获期子粒含水量低、适宜机收子粒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规棉花品种'泗棉6821'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泗棉6821'是江苏省泗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中熟转基因常规抗虫棉花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35 d,株型紧凑,株高107 cm,果枝短、较平展,茎干粗壮,绒毛多,叶片大小中等,叶色较浅,果枝始节位6.8节,单株结铃31.8个,单铃重6.2 g,衣分39.1%,子指12.2 g。2011—2012年参加江苏省棉花区域试验,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为3 636.0 kg/hm~2和1 494.0 kg/hm~2,比CK('泗抗1号')分别增产3.3%和4.4%;2013年通过江苏省生产试验,籽棉产量4 203.0 kg/hm~2,比CK('泗抗1号')增产13.4%,在所有参试品种中排名第一,皮棉产量1 650.0 kg/hm~2,比CK增产10.4%。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4 mm,断裂比强度32.9 cN/tex,马克隆值5.1。该品种耐枯萎病、黄萎病,抗棉铃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固定管道式二相流常温烟雾系统雾滴沉积试验 被引量:1
《农业机械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缺乏设施专用高效施药机具,现有机具雾化性能差,农药有效利用率低,人员受毒害严重等问题,设计了设施固定管道式二相流常温烟雾系统,并结合推车式常温烟雾机,进行了喷雾性能对比试验,同时以结果期苏椒5号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作物冠层对二相流烟雾系统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试验设置二相流烟雾系统的工作气压为0. 3 MPa,液压为0. 05 MPa,施药流量为2 L/min;常温烟雾机放置在温室中间位置距离前方采集区域2 m处,风筒与水平地面呈15°倾角,向正前方喷雾,施药流量为1. 5 L/min,总施药时间为5 min.结果表明,二相流烟雾系统每个采集区域的沉积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喷头喷射方向前方约1 m处(采样点4或5,与喷头喷射方向有关),CV1稳定在25%~35%之间,反映出横向各采样点雾滴沉积量的差异和分布规律的一致性;常温烟雾机雾滴沉积量在前、中、后各区域内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0%、29%和0,导致前方(7~9 m)各采样点雾滴沉积量变异系数高达70%的原因是雾滴集中沉积在烟雾机前方的固定区域(采样点3~6),而在两侧的沉积量过低,后方(41~43 m)沉积量变异系数为0,是因为烟雾机风送距离有限导致后方各采样点无雾滴沉积.从沉积量的区间分布特性看,与常温烟雾机相比,二相流烟雾系统各采集区域雾滴沉积量的变异系数仅为13%.以上结果说明,二相流烟雾系统能够实现整个棚室的无人施药作业,且雾滴沉积分布均匀性较好;棚室内作物的存在有利于雾滴在周围叶片上聚集,雾滴沉积量在竖直高度和不同区域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不大于13%.综上所述,二相流烟雾系统工作性能稳定,雾滴分布均匀,可明显提升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能够实现人药分离作业.
关键词: 温室 常温烟雾系统 二相流 固定管道 喷雾 雾滴沉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无花果果汁酶解提取工艺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双酶法提取无花果汁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制备无花果汁、酿造无花果酒奠定基础。【方法】以无花果为材料,以出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4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无花果岀汁率的影响,利用响应面试验结果建立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和方差分析,得到无花果果汁酶解提取最佳工艺参数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的无花果果汁最佳酶解提取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1.5%(质量分数,下同),果胶酶添加量0.3%,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90min。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响应面试验分析得出,无花果果汁的最佳酶解提取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1.56%,果胶酶添加量0.28%,酶解温度53℃,酶解时间90min;在此条件下无花果的岀汁率为72.15%,与理论值(73.99%)基本吻合,且比未处理无花果出汁率提高了75.46%。纤维素酶添加量与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果胶酶添加量与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与酶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均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无花果的岀汁率。【结论】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到了双酶法提取无花果汁的最佳工艺参数,该工艺可以大幅提高无花果出汁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检查结合数学模型对TI-RADS 3~4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 2018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影像结合数学模型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超声检查发现的甲状腺结节,并均有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患者共128例,纳入分析结节共170个。整理分析结节的超声图像特征信息,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风险预估模型并对其预测分析,然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变量,再次建模预测分析。结果在未删减自变量前,PLS-DA真阳性预测值(96.95%)、真阴性预测值(97.73%)较Logistic(89.86%、93.12%)高(P <0.05)。利用Stepwise方法筛选出重要变量包括甲状腺内部整体回声、形态、边缘、内部结构、强回声、纵横比和血管模式,再次建模后,PLS-DA真阳性预测率(98.12%)、真阴性预测率(98.49%)和Logistic真阳性预测率(95.09%)、真阴性预测率(95.31%)较筛选变量之前都有所提高(P <0.05),而且,PLS-DA真阳性预测率和真阴性预测率均明显高于Logistic(P <0.05)。结论 PLS-DA和Logistic方法均可以构建甲状腺癌诊断模型,基于Stepwise筛选变量可以使诊断模型更加稳健,PLS-DA模型准确率结果要优于Logistic。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超声影像 数学模型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 Logistic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羊疱疹病毒Ⅰ型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畜牧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查明引起2013—2014年江苏多地育肥羊出现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的病因,通过采集发病羊场鼻拭子,采用细胞接毒分离培养、病毒蚀斑纯化、病毒形态结构观察和病毒核酸鉴定,分离到一株山羊疱疹病毒Ⅰ型(caprine herpesvirus 1,CpHV-1),命名为JSHA1405;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料接种MDBK细胞后,盲传至第3代时产生明显细胞病变;电镜下可见直径约100nm有囊膜的病毒粒子;gB全基因测序表明其为CpHV-1,序列比对显示JSHA1405株与CpHV-1瑞士分离毒E/CH株相似性最高,为99.2%。致病性试验表明,JSHA1405分离株可导致山羊发热持续一周以上,体温最高可达41.8℃。山羊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表现为精神沉郁、流浆液性或脓性鼻涕,可通过鼻腔/粪便排毒。山羊感染后第7天出现中和抗体,第28天达到最高。这是国内首次报道CpHV-1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离毒JSHA1405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CpHV-1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秸全量还田方式下小麦苗期低温的生理响应及其抗寒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苗期低温胁迫下不同稻秸全量还田方式对小麦植株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明确不同稻秸全量还田方式下小麦的抗寒性生理机制及适宜的稻秸还田方式。【方法】采用盆栽方法,以扬麦13为试验材料,设稻秸不还田(CK)、均匀覆盖还田、宽行覆草、浅旋还田和翻耕还田5种还田方式,以低温培养箱进行-3、-6和-9℃3种低温处理,低温胁迫结束后5 d调查各处理的冻害情况,并取样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处理小麦植株由叶尖萎蔫变黄的2、3级冻害加重至叶片全枯的4级冻害,甚至出现大部分分蘖冻死的5级冻害。小麦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低温胁迫的加重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下同),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等细胞保护物质含量则呈上升趋势,表现出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同一低温胁迫下,与CK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冻害指数和叶片中MDA含量,降低了SOD活性,减少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但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下小麦的受冻程度和叶片生理指标与CK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较高的S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较低的MDA含量可减缓低温胁迫对小麦植株的危害。【结论】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有利于提高稻秸全量还田小麦的抗寒性,是较适宜的稻秸还田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大丽轮枝菌的培养、遗传及致病特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是我国棉花和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棉花和茄子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研究大丽轮枝菌的群体遗传变异以及对棉花和茄子的交互致病性,本文对分离自江苏省的63个棉花黄萎菌和10个茄子黄萎菌进行了培养、遗传和致病特性分析。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形成微菌核的多少来划分培养类型,结果菌核型占83.6%,成为主要的培养类型。用PCR技术检测菌株的致病类型、交配型以及是否具有无毒基因Ave1,结果落叶型菌株占86.3%,为优势种群,但是10株茄子黄萎菌100%都是非落叶型菌株;供试的所有江苏菌株交配型都是MAT1-2型,并且都没有无毒基因Ave1。选择江苏省的6个棉花黄萎菌和4个茄子黄萎菌在室内苗期接种棉花和茄子,进行交互致病性测定,结果这10个菌株都可以侵染棉花和茄子,而且来源于不同寄主作物的菌系之间致病力分化明显,表现在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致病力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也不同。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大丽轮枝菌群体遗传结构和制定黄萎病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培养类型 致病类型 交配型 无毒基因Ave1 交互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