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灌溉方式对宁南黄土丘陵区设施辣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典型区宁夏固原日光温室内进行了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辣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在满足设施辣椒正常生长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不同时期不同灌水量,计算不同灌溉方式灌水总量,并测定不同处理下辣椒生长发育指标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下辣椒株高、茎粗、产量差异明显。毛管滴灌下株高和叶绿素SPAD值最大,膜下沟灌株高最矮,茎粗最粗;膜下沟灌产量最高,相对传统沟灌节水50.3%,其次为滴头滴灌,毛管滴灌产量最低;采用毛管滴灌和滴头滴灌技术,比传统沟灌分别节水71.2%和65.8%,节水效果极显著;膜下沟灌和膜上沟灌较传统沟灌节水50%左右,节约成本达850.5~1 227元/hm2。宁南黄土丘陵区日光温室栽培辣椒从高产角度看比较适合采用膜下沟灌,从节水高效模式来看比较适合采用滴头滴灌。


苦豆子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广西植物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4种诱导培养基P1(MS+2,4-D0.5mg/L)、P2(MS+6-BA0.1mg/L+NAA0.5mg/L)、P3(MS+6-BA0.5mg/L+NAA0.5mg/L)、P4(MS+NAA1.0mg/L+KT0.5mg/L),3种分化培养基(MS+6-BA1mg/L;MS+6-BA0.5mg/L;MS+6-BA1mg/L+NAA0.2mg/L)和4种生根培养基(MS;MS+IBA1mg/L;MS+IBA1mg/L+IAA0.5mg/L;1/2MS+IAA0.2mg/L)对苦豆子愈伤组织进行诱导和植株再生,研究影响苦豆子组织培养的因素,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主要依靠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培养基中加入0.2~2mg/L的2,4-D有利于苦豆子愈伤组织生长,但使褐化发生时间提前;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对苦豆子愈伤组织褐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加入IAA对苦豆子根的分化是必需的。


用Biolog-FF解析木霉制剂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将木霉制剂作用于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Biolog技术检测分析了FF微平板中95种碳源的利用程度,并根据24~192 h单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分析了木霉菌对土壤微生物生理活性的影响,同时鉴定了供试土壤中的真菌种类.结果表明,木霉制剂可在番茄根际土壤中定置并生长繁殖,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病原真菌(厚孢镰刀霉厚孢变种Fusariumchlamydosporum var. chlamydosporum,球孢枝孢霉Cladosporiumsphaerospermum,葡萄状单隔霉Ulocladiumbotrytis)的生长,降低土壤中有害生物的生理活性,改变土壤微生物循环,从而达到防治番茄土传病害的目的.
关键词: Biolog-FF技术 番茄根际 土壤微生物 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种类鉴定


银川地区规模奶牛场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宁夏地区奶产业发展迅速,奶牛养殖业已从过去的家庭副业,逐步转变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特别是银川地区出现了大量饲养规模达百头、千头的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奶牛场,基本构筑起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随着奶牛养殖规模场及奶牛园区


猪肠道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小鼠毒性以及体外颉颃试验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获得动物微生态的菌种并进一步研制猪用益生制剂,试验采用细菌分离法从猪肠道分离出50株菌,通过培养特性、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初步鉴定出10株芽孢杆菌;用这10株芽孢杆菌对小白鼠进行为期20 d的正常量和加倍量的饲喂;采用平板纸片扩散方法,用这10株芽孢杆菌对3株肠道病原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体外颉颃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小白鼠均未出现中毒现象,所选用的10株芽孢杆菌均较安全,可作为动物微生态制剂的菌种应用;10株芽孢杆菌中有6株对3株肠道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生物颉颃作用。


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水保工程措施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入渗性能是降水向土壤水转化的关键环节。利用双环法对宁南黄土丘陵区实施的88542水平沟整地、鱼鳞坑整地和机修水平梯田3种典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后土壤的入渗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水保工程措施后,土壤的入渗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对土壤入渗性能改善程度表现为88542水平沟>鱼鳞坑>水平梯田,三者的入渗模型以Philip入渗公式精度最高,Horton入渗经验公式精度相对较低。土壤入渗性质的变化主要由于在实施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后土壤容重和孔隙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引起的。三种工程措施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改善程度和土壤入渗性能各项指标的变化高度一致。


宁夏中部干旱带几类土壤可蚀性对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对比分析了旱作免耕农田、传统翻耕农田、冬小麦地、退耕草地(苜蓿地)和柠条林地地表粗糙度、风蚀量及其与地表附着物相关性等土壤可蚀性差异。结果表明:旱作传统翻耕农田就地起沙量最大,土壤可蚀性最小,是当地沙尘的主要来源之一;免耕、退耕草地和柠条林地都能有效减少地表风蚀,土壤可蚀性明显较强;传统翻耕农田、冬小麦地风蚀颗粒主要集中在近地表,为就地起沙;提高"杂草频度"即植被覆盖率,对有效防治就地起沙、提高土壤可蚀性效果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