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宁夏羊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一、宁夏羊产业现状2008年宁夏地区羊只饲养量1100万只,存栏量470万只,出栏量630万只,其中滩羊存栏213.9万只,出栏185.5万只。2009年1—6月份宁夏地区羊只饲养量714.2万只,存栏483万只,出栏231.2万只,与2008年同期相比饲养量增长了37.1万只,存栏增长了23万只,出栏羊增长了14.1万只。


性控胚胎生产对育成牛繁殖机能影响的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选择良种育成牛作供体,超排处理后用X精子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生产性控胚胎,累计处理38头供体,冲胚35头,获可用胚胎96枚,平均2.74枚;冲胚后的育成牛用常规冷冻精液配种的情期受胎率和总受孕率分别为76.32%和94.74%,与该场同时期未作供体的育成牛的73.81%和94.44%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在夏、秋、冬三季对育成牛进行超排,胚胎可用率分别为18.95%、40.18%和57.89%(P>0.05)。结果表明:利用育成牛作供体生产性控胚胎,对其繁殖机能无明显的影响;在秋、冬两季生产胚胎的可用率显著高于在夏季生产,而且在冬季供体冲胚后繁殖机能恢复的时间最短。


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数量性状关系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提高大豆新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选择效率提供帮助,为区域性大豆品种更新和筛选及高产栽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个春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豆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1.64%,生育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33%;产量与单株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呈正相关,与生育天数、结荚高呈负相关;从主成分分析看,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4.356 7%。[结论]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结荚高、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大豆产量和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密切相关;产量的构成主要性状有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结荚高、株高、单株粒重、每荚粒数。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注意产量高和生育期、株高适中的品种,要着重对第1、2、3主成分的综合性选择。


吡虫啉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吡虫啉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为甘草规范化种植中吡虫啉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灌根法,将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依推荐剂量设1次和2次施药处理,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样,样品经盐酸溶液和甲醇提取及氯化钠溶液和二氯甲烷净化后,采用AgilentHPLC-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对吡虫啉在甘草根部及其根际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残留动态进行分析。【结果】在设定的色谱条件下,样品的最低检出量为7.49×10-10g,最低检出浓度为3.75μg/kg。标准品不同进样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进样量为0.1~10μg/mL时,吡虫啉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甘草中吡虫啉的添加回收率为75.4%~90.4%,相对差标准为7.01%~8.13%,甘草对应根际土壤中吡虫啉的添加回收率为82.7%~93.6%,相对差标准为3.97%~5.11%,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吡虫啉在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完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其半衰期分别为5.44和5.63d;吡虫啉1次施药60d后,甘草中的残留低于最低检测浓度,土壤中的残留仅为0.009mg/kg;2次施药后53d,甘草中的残留量为0.013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95mg/kg。【结论】依据欧盟制定的"未纳入标准的农药均不得检出"的规定,建议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甘草上宜采用1次施药,且施药期距采收期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60d。


宁夏日光温室红提葡萄促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美国红提以其色艳、肉厚、味甜等诸多优良性状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设施促早栽培因其成熟早、便于管理、品质优良、价格高等诸多优点而得到很快发展。现在多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红提设施促早栽培从幼树栽植、日常管理和现代化配套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宁夏地区规模奶牛场如何搞好绿化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众所周知,影响奶牛场小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空气的温度、湿度及风速和光照等。这些因素则直接影响着奶牛体温的调节、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当这些因素超出了奶牛需要的适宜范围时,就会引起奶牛


草地枯落物分解研究进展及展望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枯落物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枯死后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是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除冠层外,大气与矿质土壤层、植物根系层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另一介质,在生态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型家畜等草食性动物退出草地生态系统后,枯落物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调节枢纽。近年来,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压力,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枯落物的研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文章在综述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草地枯落物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其进行了准确定义;归纳出了尼龙网袋法、室内分解培养法、现量估算法和同位素法等多种草地枯落物分解方法,并就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分解率概算模型、时间衰减模型、影响因子关系模型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枯落物的分解是由淋溶、自然粉碎和代谢等3个主要作用,碎屑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等2种不同的食物链共同组成的复杂过程。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形成统一的研究方法,探索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碳循环微观机理,以及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未来草地枯落物研究工作的重点。


不同改良剂对宁夏地区盐碱土土壤结构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玉米室内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姚伏镇大兴墩村的盐碱土在施用硫磺、有机肥、石膏、PAM等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类改良剂均有效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空隙度随之增加,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善与水分利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了当地盐碱土的改良;硫磺的最佳用量确定为在30.45g/盆,并需要注意土壤通气性,防止发生反硫化作用,对玉米根系产生毒害;综合而言,PAM改良效果最佳,其次是石膏和S3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