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专利战略与管理

浙江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全面检索国内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专利,按照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重要技术进行分类,分析了主要专利国家在专利类别与布局方向上的显著差异性,以及专利重点技术锁定与突破、专利领域不同技术力量、专利权人(申请人)排名、专利技术活跃周期等典型特征,提出了我国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要制定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知识产权战略等重要专利战略选择。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 IPC分类 专利战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病毒对介体和非介体节肢动物及其天敌的影响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节肢动物传播的植物病毒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生物因子,它不仅影响寄主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介体节肢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变化和生态学特性等,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植食性非介体节肢动物及其天敌,从而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本文总结了植物病毒对介体和非介体节肢动物及其主要天敌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从生态系统水平对介体和非介体植食性节肢动物的种群管理及其传播的植物病毒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植物病毒 介体节肢动物 非介体节肢动物 天敌 生态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南野生长果桑资源的叶质鉴定和部分农艺性状调查

蚕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野生长果桑资源的实用价值,对收集的63份滇南野生长果桑资源进行叶质鉴定和农艺性状调查。家蚕摄食性试验显示63份长果桑资源中有20份资源的桑叶能被家蚕摄食。对这20份长果桑资源进行嫁接繁殖,种植第3年测定春季和秋季桑叶中的粗蛋白、粗脂肪、总糖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均低于对照栽培品种湖桑32号,且桑叶的养蚕成绩也不及湖桑32号。但是,20份长果桑资源的1年生枝条平均长度均超过湖桑32号,其中14份长果桑资源的1年生枝条平均米条产叶量超过湖桑32号。上述结果说明野生长果桑资源有生长势强的优点,但要作为果叶兼用桑树品种应用于生产,还有待进一步对其桑叶品质性状进行遗传改良。

关键词: 野生桑资源 长果桑 叶质鉴定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头灰飞虱体内两种水稻病毒的双重一步法RT-PCR检测

浙江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最主要的2种病毒,建立灰飞虱体内RSV和RBSDV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根据RSV RNA3和RBSDV S10序列分别设计了2个病毒的特异性引物,通过退火温度和PCR循环数等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灰飞虱体内RSV和RBSDV快速鉴定的双重一步法RT-PCR体系。对一步法和两步法RT-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表明2种方法均能准确有效鉴定灰飞虱体内的2种病毒,且两步法的检测效果略好于一步法。而灵敏度实验表明一步法RT-PCR可以从0.005 ng·μL-1的灰飞虱RNA初始模板中准确检测到病毒,完全满足单头灰飞虱体内病毒检测的需要。应用本研究建立的双重一步法RT-PCR体系对200头获毒灰飞虱样品中的RSV和RBSDV进行了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此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灰飞虱 水稻条纹病毒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黑莓采后贮藏品质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赫尔"黑莓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贮藏条件对黑莓果实采后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果实经预冷处理后,分别置于0、5、10和20℃下贮藏,分析了果实贮藏期间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硬度和腐烂率以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20、10和0℃相比,5℃贮藏不仅降低了黑莓果实的腐烂率,延缓了TSS和TA含量的下降,而且抑制了果实LOX活性的上升,同时POD、CAT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有利于果实保持较低的自由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果实衰老进程和延长贮藏期。

关键词: 黑莓 温度 品质 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大麦长期轮作体系钾肥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中土壤自然供钾力、钾肥利用率和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为农田钾素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施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利用20年稻麦水旱轮作定位试验数据,研究大麦和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含钾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在一年两熟和三熟制稻麦轮作系统中,20年不施肥(CK)的作物平均每年可生产籽粒8.24和9.22 t·hm-2,其相当于相应轮作体系平衡施肥(NPK)的75.6%和71.9%,因此施肥对作物产量提高的贡献率分别为24.4%和28.1%,施钾肥对作物籽粒产量提高的贡献分别为11.8%和14.0%。钾肥对旱季作物的增产贡献率高于水季,其中钾肥对大麦产量提高的贡献率平均为17.9%,比水稻的高36.1%。在一年两熟和三熟轮作制中,不施肥的作物平均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钾量相当于相应平衡施肥的59.1%和58.3%。作物地上部吸钾量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秸秆。其中大麦地上部吸钾量的81.7%来源于秸秆,水稻为74.2%—87.6%。旱季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低于水季。大麦生长期平均每年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为69.8%,比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分别低15.5%、19.7%和19.4%。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大麦生长期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以每年1.6%的速率降低,但水稻生长期土壤供钾能力在时间上没有显著变化,20年定位试验后仍维持在80%以上。尽管施钾肥降低了作物钾素内部利用率,但是年度间各施肥处理作物钾素内部利用率没有显著变化。在平衡施肥条件下,每吸收1 kg钾素,大麦、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可生产籽粒平均为42.4、44.7、41.3和44.8 kg。每施入1 kg钾肥可生产籽粒分别为83.5、79.7、71.6和69.7 kg。旱季钾肥效率高于水季。在一年两熟轮作制中钾肥表观利用率平均为29.5%,而在一年三熟轮作制中,表观利用率可达41.5%。由于作物对钾素不断的吸收,造成在一年两熟和三熟水旱轮作系统中不施肥(CK)的土壤每年钾素亏缺148.2和182.7 kg·hm-2,而且施氮磷肥加速了土壤钾素的耗竭,每年多携带走钾素57.8和65.0 kg·hm-2。尽管施钾肥缓解了土壤钾素不足,但在一年两熟和三熟轮作制中施钾土壤平均每年仍亏钾分别为146.5和85.5kg·hm-2。【结论】在水旱轮作系统中,水稻生长期土壤供钾能力高于麦季,但旱季钾肥的利用效率高于水季,在年施钾量(K2O)187.5 kg·hm-2的条件下,土壤钾素仍表现亏缺,因此,应该重视土壤钾素平衡问题。

关键词: 长期 水稻 大麦 钾素 效率 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山核桃亚油酸碱异构化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山核桃油中的亚油酸为原料,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共轭亚油酸(CLA)碱异构化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亚油酸原料/KOH为考察因素,以异构化产物CLA的含量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异构化反应进行优化,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山核桃亚油酸异构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174℃,亚油酸原料/KOH为1.87,丙二醇/亚油酸原料为2,在此条件下所得CLA质量分数为62.87%,与预测值64.72%相比,误差仅为2.86%。

关键词: 山核桃 亚油酸 异构化 共轭亚油酸 响应面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智能技术的蜂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研发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针对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蜂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此系统结合C#/ASP.NET、3G、GPS、Android、数据库、条码自动识别、XML、HTTP、Google地图等相关技术,建立起了一条贯穿蜂场、合作社和企业的核心可追溯链,并最终以表现层、技术层和数据层3层分布式架构为基础的B/S模式来呈现效果.在这条可追溯链中,蜂场蜂农使用Android手机发送养蜂日志到网站服务器,开启了可追溯链;合作社负责人使用Android手机发送收购信息到网站数据库服务器,成为蜂农和企业联系的纽带;企业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机将蜂产品加工信息上传至网站服务器,实现可追溯链的成形.通过实地调研国内试点蜂场和典型蜂业企业,以及借鉴目前优秀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本系统实现了从原料来源到合作社收购、再到企业加工的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显著提高了蜂产品的质量,也最大程度上维护了蜂农、合作社、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关键词: 智能技术 蜂产品 质量安全 可追溯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9-1在烟草表皮细胞中自我互作并形成包涵体

浙江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是斐济病毒属的成员,由昆虫介体灰飞虱传播,能够在植物宿主和昆虫介体中复制。同其他斐济病毒成员一样,RBSDV的复制与装配是在细胞质病毒包涵体结构即毒质结构里进行的。RBSDV有10条基因组dsRNAs(S1—S10),其第9条片段(S9)的第一个阅读框(ORF)编码的蛋白P9-1是形成毒质结构的框架蛋白。将P9-1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后,在本氏烟草的表皮细胞中单独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P9-1可以形成包涵体结构;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证明了P9-1具有自我互作的能力,并形成包涵体结构。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包涵体 自我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数量性状位点研究进展及其育种应用

核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作物中产量、品质、抗性等重要性状大多属于数量性状,因此对于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的探索一直是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农作物重要性状的QTL被定位乃至克隆。同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一些超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应用使得植物功能基因组学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为作物QTL的大规模挖掘、克隆以及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从QTL的定位、克隆以及在育种中的应用几个方面,对近年来农作物QTL的研究策略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和探讨。

关键词: QTL作图 高通量测序 关联分析 克隆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