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717条记录
伊犁河谷地区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田间迁移规律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稻水象甲生物学及发生规律,为科学防治稻水象甲提供依据。【方法】对察布查尔县纳达齐乡等伊犁河谷主要水稻生产区稻水象甲的系统观察、调查,研究稻水象甲越冬习性、越冬场所、取食寄主出土后的种群转移规律和生活史。【结果】稻水象甲在伊犁河谷一年发生一代,4月下旬出土,5月上中旬迁入稻田,5月底至6月初为产卵期,6月为孵化期和幼虫危害期,7月上旬为化蛹期,7月中旬为新一代成虫期。【结论】明确了伊犁河谷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为监测和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稻水象甲 生物学特性 迁移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棉花早衰现象调查及其原因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正常棉株与早衰棉株根系活力、营养状况及其土壤养分情况,明确新疆棉花发生早衰的原因,为防治棉花早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早衰棉田进行田间调查、多点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植株而言,重度早衰植株叶绿素含量(SPAD值)、根系活力分别降低53.3%和77.4%,植株吸收氮、磷、钾量分别降低2.8、2.1和1.1倍。早衰植株单株结铃数远低于正常植株,其产量仅为正常棉株产量的52.2%。【结论】根系活力下降使得棉花氮、磷、钾吸收量显著降低是导致棉花早衰、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棉花 早衰 SPAD值 根系活力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DC模型模拟干旱区农田有机碳的变化趋势

新疆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碳变化趋势以及农田的固碳效率。【方法】选择国家灰漠土长期肥力监测试验中的5种处理(hNPKM,NPKM,NPKS、NPK、CK),采用DNDC模型对土壤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150年(2010~2160年)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固碳效果有明显的差异性,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施肥时间之间符合抛物线方程,其中施用连续高量有机肥处理130 a后,土壤有机碳将达到极大值108.35 g/kg,固碳速率为52.95%;施用常量有机肥128 a,有机碳达到极大值63.86 g/kg,固碳速率为28.41%;秸秆还田处理121年后有机碳达到极大值19.14 g/kg,固碳速率为7.70%;施用化肥145 a,土壤有机碳达极大值17.54 g/kg,固碳效率为6.18%;而CK处理土壤有机碳逐年减少,仅为5.74 k/kg,比试验初始有机碳值降低3.08 g/kg。【结论】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土壤有机碳的固碳速率最高,化肥平衡施肥、化肥与秸秆配施也具有固碳效果,但固碳速率小于化肥有机肥配施,而不施肥土壤有机碳逐渐减少,因此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能够实现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的双赢。

关键词: DNDC模型 农田有机碳 变化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模式下枣园间作棉花对红枣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间作模式下枣园间作棉花对红枣产量的影响,为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提高养分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进行大田试验和变量施肥,研究不同处理下红枣产量变化。【结果】间作条件下,随着施肥量增加红枣产量增加;相对于清耕处理,枣园间作棉花会导致红枣产量下降。【结论】枣园间作棉花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率,提高农民收入,但在成龄枣园间作棉花会导致红枣产量下降,因此要协调好二者关系,适时调整栽培措施。

关键词: 红枣 间作 棉花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翻耕作对连作滴灌棉田土壤含水率及含盐量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播前不同翻耕深度对连作滴灌棉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含盐量的影响。针对典型的连作滴灌棉田,于播前设置20、40和60 cm的3个不同深度翻耕处理,于生育期测定各处理不同土壤剖面的上述内容,研究其变化。(1)土壤容重随翻耕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表层土壤容重降幅大于深层土壤容重;(2)3种深翻处理下土壤剖面含水率均为0~20 cm>20~40 cm>40~60 cm,随翻耕深度增加,0~20 cm土壤含水率呈上升趋势,20~40 cm土壤含水率变幅不大,40~60 cm土壤含水率则显著下降;(3)灌水后,深翻20 cm的土壤含盐量为0~20 cm>20~40 cm>40~60 cm,但随翻耕深度的增加,0~20 cm土壤含盐量呈下降趋势,20~40 m和40~60 cm的土壤含盐量迅速上升趋势,至深翻60 cm时,土壤含盐量则为40~60 cm>20~40 cm>0~20 cm。对连作滴灌棉田播前进行60 cm的超常深翻,可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提高0~20 cm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含盐量,从而利于作物生长。

关键词: 翻耕深度 含水率 含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改良措施下新疆重度盐渍土壤盐分变化与脱盐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比较盐渍化土壤不同改良措施的治理效果,以新疆新开垦的重度盐渍化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农业改良措施、根区隔盐+农业改良措施、暗管排盐+农业改良措施、化学改良+农业改良措施和天然对照区,通过3 a的试验研究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因素、动态变化与不同改良措施脱盐效果。结果表明:人为灌溉、农田蒸散量、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均达到极显著相关,生育期灌水对耕层土壤盐分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871。整个改良过程中农业改良措施处理表层和底层盐分含量较高,根区隔盐处理盐分表聚现象明显,暗管排盐、化学改良处理均表现出底层盐分明显高于表层。从各处理3a的脱盐效果来看,第1年脱盐效果均不理想,第2年脱盐率显著提升,其中根区隔盐和暗管排盐处理各土层脱盐率均超过44%,改良效果最好,由于土壤总盐分含量减少第3年各措施脱盐率明显降低。总体来看,各改良措施均能够有效降低耕层土壤盐分,根区隔盐、暗管排盐处理在0~80 cm耕层脱盐率分别为61.33%、59.37%,优于其他处理;化学改良处理0~40 cm土层脱盐效果优于底层,其脱盐率为55.32%,明显高于农业改良处理的脱盐率45.42%,但0~80 cm土层脱盐率2处理间差异不大。新疆盐碱化程度重,农田根区隔盐、暗管排盐工程改良结合农业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是综合治理重度盐渍化土壤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能够为新疆干旱区盐渍化土壤有效改良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土壤 盐分 灌溉 改良措施 地下水埋深 脱盐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越冬代马铃薯甲虫出土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14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揭示环境因子对马铃薯甲虫成虫越冬出土的影响,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研究了越冬代成虫出土后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比较了土壤温度、湿度对其出土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越冬代马铃薯甲虫成虫出土后主要聚集在刚出土的马铃薯苗上,拥挤度指标(m~*/m)为1.83,呈聚集分布。2011、2012年乌鲁木齐市马铃薯甲虫出土的起点温度分别为10.6℃和13.0℃,而2011年察布查尔县起点温度为14.6℃,且逐日出土虫量与土壤温度呈线性正相关。5月降水量大的年份马铃薯甲虫出土较早。研究表明,土壤温、湿度是影响马铃薯甲虫越冬代成虫出土活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越冬 温度 湿度 空间分布

氮肥滴灌施肥方式对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小麦、玉米间套作模式下,氮肥滴施方式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小麦、玉米间套作氮肥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氮肥滴灌施肥方式,研究氮肥滴施对小麦、玉米生物学性状及土壤养分指标的变化及影响。【结果】氮肥滴灌追施条件下:不同生育期追施比例的变化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的改善不明显,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变化无差异,氮肥全部基施处理与其他处理的速磷含量变化有差异;套播玉米的生物学性状指标显著提高,单穗重间差异显著,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无差异,氮肥全部基施处理与其他处理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变化有差异;复播玉米株高、穗长变化明显,但对产量指标影响不大,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无差异,氮肥全部基施处理与其他处理的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变化有差异。【结论】不同间套作模式下,氮肥滴灌追施可促进作物的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和土壤肥力的提高,且以作物生育中后期氮肥的滴施效果最佳。

关键词: 间套作 滴灌 施肥方式 产量 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蠹蛾体内wolbachia wsp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体内共生菌Wolbachia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虫体内Wolbachia的进化位置,为进一步探讨Wolbachia对其生殖作用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Wolbachia的wsp基因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法检测了苹果蠹蛾10个地理种群(新疆伊犁、吐鲁番、和田、石河子、奎屯、哈密、库尔勒、阿拉尔、喀什、和甘肃张掖)感染Wolbachia的状况,并对阿拉尔种群体内的Wolbachia的wsp基因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苹果蠹蛾10个地理种群全部感染了tWolbachia,利用ws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阿拉尔种群体内扩增出了617 bp的Wolbachia的wsp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KC832324),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苹果蠹蛾体内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群Dor亚群,与锤角细蜂亲缘关系较近。【结论】苹果蠹蛾体内普遍感染了Wolbachia,属于A群Dor亚群。

关键词: 苹果蠹蛾 Wolbachia wsp 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飞机喷药防治玉米大斑病效果初步探索

吉林农业科学 2014 CSCD

摘要:探索新的快速防治玉米大斑病方法。采取飞机喷洒农药的方法进行防治。飞防后药液着落在玉米叶片上,平均叶片着药率为75%;防治区叶片上病斑平均每天扩展面积比对照区减小三分之二左右,平均防治效果为64.08%;防治区玉米产量高于对照区,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为11.90%。飞防可以快速有效控制玉米大斑病,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飞机防治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