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春大棚黄瓜88─7的选育
《中国蔬菜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近几年来,春大棚黄瓜早熟栽培经济效益的显著性,引起菜农们的极大兴趣,现已竞相发展。原主栽品种长春密刺早熟性虽好,但易感霜霉病、白粉病等,加之连年重茬、产量和收益不够稳定,迫切需要抗病、早熟、耐寒品种进行早熟栽培。针对生产的实际需要,从1985年开始,在对本所黄瓜资源进行系统观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筛选优良品种株系与一代杂交利用相结合的方法,1991年育成了春大棚黄瓜88—7。 一、选育经过 从1985~1987年,笔者从全国各地收集多种基因源的不同生态型的黄瓜种质资源(总计达280份)进行系统观察和筛选。筛选方法采用田间连茬病圃内单株系谱选种法进行纯化比较,结合室内苗期人工接种的多抗性鉴定和耐寒性测定,共选出5个优系材料,1987年冬配置了9个组合(按顺序编号),1988~1989年进行组合力测定,其中88—7表现早熟、苗期较耐低温、抗病(霜霉、白粉、枯萎病)、优质、丰产。88—7母本是本所抗病材料(编号30)从其群体中发现一自然变异单株,经5代系统选择而获得的稳定自交系30—87—1—3,具有耐低温、生长势强、抗病、优质等特点;父本为86—3—1—4(安徽省地方资源二青条中筛选出优良单株后代),具有早熟、抗病、优质、组合力强等特点。1990~1991年参加天津市区域和生产鉴定,同时在全国各地生产示范,均反映良好。1991年通过天津市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 二、晶种特征 88—7植株生长势较强,株形紧凑、叶片大小中等、叶色深绿、以主蔓结瓜为主,一般3~4节开始结瓜,以后每隔1~2节着生一雌花,口头瓜多,单性结实能力强,分枝性弱,较适宜密植。腰瓜长326o,棒形,单瓜重200~2509,瓜条深绿色、有光泽、白刺、棱瘤明显,果肉厚、质脆清香,商品性好,一般每666.7m‘产量5000kg以上。 三、品种特性 (一)抗病性经本所在多代连茬病围内以长春密刺为对照,3年试验结果(未加防病药剂),88—7对枯萎病、白粉病、霜霉病具有较强的抗性,枯萎病死株率低于对照43.7qo,白粉病、霜霉病的病情指数分别低于对照69.5q0和76.6q0。 (二)早熟性和丰产性1988~1990年,在所内进行品比试验(3年平均),88—7比长春密刺早期产量提高31俩,总产量提高43qo(未加防病药剂)。 1990年春在本所连茬30代大棚病回中,88—7与最新育成的几个杂交一代进行品比试验,对照用长春密刺。试验结果,88—7前期产量、总产量均名列前茅。 另外,从1989~1991年在天津西郊、北郊、武清县等地设15个点次进行品比试验,试验结果,前期增产幅度为15q0~26q0,平均比对照长春富刺增产18.7gro,总产量增产幅度为25y0~(llq,平均增产3D.sqo,在此基础上到1992年春发展起了近53tim’的生产示 (下转sa页)范面积。同时在全国不同区域进行试种、示范,如河北、山西、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等地均表现早熟、抗病、优质、丰产,平均每666.7m‘产量可达5 000~6 000kg,各项经济指标均优于对照长春密刺。到1992年春发展面积约200hm。。 四、我培要点 88—7在适宜温度、水分条件下从播种到雌花发生仅需32.~35天,因而苗龄不宜过长,生产上以35~40天为宜。另外,由于其单性结实能力强,故根瓜要及时采收。该组合分枝性弱,且结瓜后自封顶,不用指尖打基,便于管理。可适当密植,每666. 7m‘保苗4 000株8右为宜。春大棚黄瓜88─7的选育@李加旺$天津市黄瓜研究所!300192 @李光$天津市黄瓜研究所!300192


早熟黄瓜新品种津春2号的选育
《长江蔬菜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津春2号黄瓜(原名88—7)是我所在整理、保存黄瓜种质资源的工作中筛选出的2个抗病、优质、抗逆性强的株系材料30—87—1—3和86—3—1—4杂交而成的杂交一代品种。该品种最大特点是突出了早熟性和商品性。另外还具备了苗期耐低温、抗病性强、品质佳、丰产性好等优点,适宜于早春保护地及露地栽培。1993年初天津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马铃薯种薯在高温下萌芽的生物学效应
《中国马铃薯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以晋薯2号品种的带毒及无毒种薯为材料,在萌芽期间进行高温(25~28℃)贮藏处理,以低温(4~7℃)处理作为对照,研究种薯在高温条件下萌芽对后代植株生长、生理及产量的影响,探讨种薯生理年龄的衡量指标以及萌芽高温和病毒在马铃薯退化中的作用。


论天津沿海区域开发方向
《海洋通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提出沿海区域重点开发战略,按“点——轴渐进扩散”模式,实行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区域发展。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科技进步等方面分析了沿海区域的特征和优势,提出以建设“一港三区”为重点的区域开发方向。


SC2053诱导的雄性不育进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用雄性不育诱导剂 SC2053,在药隔期对小麦植株进行一次性喷施处理。在药隔期、抽穗始期和开花期分别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处理和对照的分析样品是从幼穗或花药中提取的。试验结果如下:(1)在药隔期,处理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带多于对照;(2)在抽穗始期,处理和对照的酶带数是一致的;(3)在开花期,处理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少于对照。经SC2053处理后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这种动态变化,可能导致营养和能量的提前消耗,而最终导致被处理植株的雄性不育。


南方巨峰葡萄低产原因与增产技术
《中国果树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大量引种巨峰葡萄进行栽培,到1989年,仅江苏、浙江、上海3省市的栽培面积已近6 666 hm~2(公顷),各地都创造了一些早期丰产的典型,但也出现了不少低产园.据1985-1991年对江苏、浙江、福建、上海、江西、云南、广西7省区市32个葡萄园的调查,低产葡萄园达26个。现将南方巨峰葡萄低产原因与增产技术调查总结如下。1 地下水位对植株生育的影响福建省福清县东阁华侨农场有片葡萄园,原为滨海稻田,生长期间地下水位距地面30 cm,1988年25株1年生葡萄冬剪后,平均株留芽量为21.1个,1990年25株3年生葡萄冬剪后,平均株留芽量为24.0个,2a(年)平均株留芽量仅增加2.9个,增长甚微。广东、浙江、福建等省滨海稻田改建的葡萄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番茄脐腐病防治方法的研究初报
《中国蔬菜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在番茄植株上喷洒无水氯化钙溶液的浓度低于1%则无药害,在此溶液中附加萘乙酸如浓度大于5 × 10-6则会发生药害。应用45CaCl2进行示踪试验:确认萘乙酸对外源钙素的吸收和运转有促进作用;番茄小架栽培摘心后确实会影响根系对钙素的吸收,但向果实的运转量反而高于对照(不摘心)。在田间利用0.5%氯化钙溶液附加5 × 10-6萘乙酸,当第1穗坐果后喷洒6次,按结果数目计算其相对防治效果为4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