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种化学药剂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抗性比较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纳米硅、30%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和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4种化学药剂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发现4种化学药剂对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均无直接抑制作用。利用4种化学药剂诱导黄瓜幼苗抗枯萎病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30%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的诱导抗性效果最好,最高为10.93%;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处理不仅没有诱导抗性效果,反而促进了病害的发生;纳米硅与20%病毒A可湿性粉剂的诱导抗性效果处于二者之间,最高分别为4.08%和6.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半干旱浅山丘陵沟壑区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研究
《中国果树 》 2018
摘要:为掌握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2011—2015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利用水盆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动态监测,同时调查了梨小食心虫越冬场所及不同类型诱捕器和不同糖醋液配方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在甘肃省秦安县浅山丘陵沟壑区,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4代(含越冬代),其中第1代高峰期距越冬代高峰期间隔30 d以上,7月以后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杀效果不同,在监测期间,以三角形诱捕器诱杀效果最好;不同配方糖醋液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不同,以白糖∶醋∶白酒∶自来水=1∶0.5∶3∶80的配方比例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光温室延后栽培‘红地球’葡萄喷施尿素对叶片及果实糖含量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18
摘要:以日光温室延后栽培的‘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在果实转色前叶面喷施尿素,以清水为对照,分别在喷施后10、20、30、40 d测定功能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蔗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和淀粉含量,以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尿素均可促进叶片增长,增加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其中喷施0.75%尿素可延缓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的降解;喷施尿素可促进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0.5%和0.75%尿素处理后,叶片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喷施后40 d时3种糖含量为对照的1.2倍以上;喷施尿素增加了叶片中淀粉的积累,喷施0.75%尿素后,在生育后期叶片淀粉含量显著增加,达8.0 mg/g。喷施尿素后果实中糖酸含量变化明显,喷施后40 d,0.5%和0.75%尿素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最显著,但喷施0.75%尿素显著增加了同时期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喷施0.5%尿素显著增加了果实大小、单粒重及穗重。因此,建议在‘红地球’葡萄果实转色前叶面喷施0.5%尿素溶液,可改善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1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为筛选出防治梨黑斑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40%氟硅唑乳油对梨树黑斑病菌丝的毒力最强,EC_(50)值最低,为0.401 6μg/mL;其次是10%苯醚甲环唑乳油、20%丙环唑乳油、25%戊唑醇乳油,EC_(50)值分别为1.478 0、2.018 5、4.101 0μg/mL;1.5%噻霉酮乳油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对菌丝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EC_(50)较高,分别为886.52、759.468μg/mL。11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7—2015年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性鉴定及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2007—2015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分别对来自国内38个相关育种单位的4 253份小麦品种(系),其中3 588份冬小麦、665份春小麦,进行苗期混合菌、成株期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中,全生育期表现为免疫的有45份,表现为高抗的有13份,表现为中抗的有251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06%、0.31%、5.90%。其中,成株期表现免疫、高抗、中抗的分别有69、205、1 616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62%、4.82%、38.00%;苗期表现免疫、高抗、中抗的分别有460、24、341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0.82%、0.56%、8.02%。冬小麦品种(系)中,全生育期、成株期、苗期表现抗病的分别有299、1 847、804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7.03%、43.43%、18.90%;春小麦品种(系)中,全生育期、成株期、苗期表现抗病的分别有10、43、21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0.24%、1.01%、0.49%。先后筛选出兰天31号、天选53号、天00155、天00127、兰天094、00-30-20及贵农29、贵农775、贵协1、贵协3、白大头等309份抗病性较好的生产品种(系)及抗源材料,促进了抗白粉病的育种进程。
关键词: 小麦品种(系) 甘肃省 白粉病 苗期 成株期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进境西葫芦种子蔓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瓜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检测进境植物种子中携带的病原真菌,对一批籽粒颜色不正常的意大利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种子进行了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PCR检测及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样品中分离到1株疑似蔓枯病菌Phoma cucurbitacearum的分离物ZuSc-1,分离物ZuSc-1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背面初期白色,后期变为灰黑色,菌落表面略隆起,不形成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该分离物人工接种西葫芦胚根产生蔓枯病的典型症状。特异性引物DB17F/DB17R扩增分离物ZuSc-1的DNA得到预期556 bp的产物,分离物rDNA ITS序列与蔓枯病菌(序列号EU167573、GU045304和AY293804)的序列相似性为100%。根据分离菌株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PCR检测及rDNA ITS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瓜类黑腐球壳菌Didymella bryoniae (Auersw.) Rehm,其无性型为Phoma cucurbitacearum(Fr.:Fr.)Sac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A_3对‘黄冠梨’冷藏期间品质变化及贮藏性能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黄冠梨’发育期GA_3处理对其贮藏性能的影响.【方法】以‘黄冠梨’果实为试材,研究幼果期果柄涂抹GA_3对果实冷藏期间品质变化及病害发生情况.【结果】GA_3处理能显著(P<0.05)降低果实贮藏前期的呼吸速率,冷藏4个月,果实呼吸速率为40.92mg/kg/h,较同期对照降低28.7%;GA_3处理极显著(P<0.01)抑制了整个贮藏期间果实乙烯的释放,同时保持了贮藏期间果实可滴定酸及VC含量,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及还原糖的变化无显著影响,冷藏8个月时,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较同期对照低50.1%,可滴定酸及VC含量分别较同期对照升高20.8%和19.2%;GA_3处理还可极显著(P<0.01)抑制果实果心褐变,但却极显著(P<0.01)加重了果实鸡爪病发病程度,冷藏8个月时,果实褐心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较对照低50%,鸡爪发病率与发病指数分别较对照果实高100.0%和120.0%.【结论】GA_3处理极显著抑制了冷藏期间‘黄冠梨’果实乙烯的释放,在较好的保持了贮藏期间果实的品质的同时,可抑制果实果心褐变,但加重了果实鸡爪病的发生.
关键词: GA3 ‘黄冠梨’ 冷藏 品质变化 鸡爪病 褐心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的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筛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原是否存在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并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方法】2015年和2016年从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冬小麦茎基腐病病株上分离得到了16株疑似假禾谷镰刀菌的纯菌株,对这些菌株采用小烧杯法测定致病性,结合翻译延长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α,tef1-α)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和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物种鉴定,并以38个小麦品种为供试品种进行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结果】16株纯菌株对冬小麦幼苗都有致病性,发病率大于70%,病情指数18.3~92.3.tef1-α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代表性菌株HYZ.3b和GenBank中的假禾谷镰刀菌序列以100%的支持率聚为一个分支;PDA培养基上菌落红色至深红色,大型分生孢子5~7个隔膜,孢子大小为43~90μm×2.7~5.4μm,与假禾谷镰刀菌的形态一致.因此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假禾谷镰刀菌.在38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未发现免疫及高抗品种,‘兰15’等6个小麦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5.79%;‘兰航选122’等23个小麦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60.53%;其余23.68%的小麦品种均表现为高感.【结论】假禾谷镰刀菌是引起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其致病性强,导致冬小麦幼苗的发病率达70%以上。目前缺乏对假禾谷镰刀菌有抗性的冬小麦品种,应加强对抗病种质资源的选育工作.
关键词: 冬小麦 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致病性 抗病品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覆土穴播对旱地春小麦农田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对旱地春小麦农田土壤水热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区农业高效、健康、平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下,土壤水热环境的变化,小麦干物质积累规律、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与露地穴播(CK)相比,全膜覆土穴播(MS)与传统地膜覆盖穴播(M)增温效果呈"U"型变化,苗期的增温效果最明显.MS和M处理0~25cm土壤平均温度较CK分别提高了1.5℃和1.7℃,孕穗期增温效果不明显,成熟期又有提高.MS和M能提高小麦阶段性耗水量,拔节和灌浆期分别较CK提高46.5%和10.4%.MS和M也提高了小麦产量和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产量较露地分别提高65.26%和50.67%,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6.46%和37.85%.【结论】全膜覆土栽培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旱作区干旱缺水,水分利用率低等问题,且优于传统地膜覆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