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Genstat GGE双标图评价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和试点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7-2008年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的9个品种在7个试点的块茎产量为材料,利用基于Genstat的GGE双标图分析评价参试品种(系)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代表性和区分力。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陇薯9号’‘L0227-18’‘天薯10号’‘陇薯8号’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7个试点被划分为2个类型区域,在2个类型区域中表现最好的品种分别为‘陇薯9号’和‘陇薯6号’,安定、会川和临夏是比较理想的试点,具有较强的区分力和代表性。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产量 GGE双标图 区域试验 品种 试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新品种‘陇蜜11号’
《北方果树 》 2018
摘要:‘陇蜜11号’桃是将2003年获得的‘华光’油桃种子培育成苗,从中选育的早熟桃新品种。2017年12月1日通过甘肃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1品种特征特性果实近圆形,果顶圆平,两半较对称;单果重201~223 g,最大262 g;果皮绒毛较短、较少,果皮底色为白色,红色覆盖率约80%以上;果肉白色,硬溶质,汁液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可溶性糖含量9.4 g/100 g,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不同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规律,促进藜麦营养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本研究以"陇藜1号"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秆、籽粒、叶片、果穗以及全株粗蛋白含量(CP)、粗脂肪(EE)、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变化及转运差异,并对不同时期饲用品质进行比较,为藜麦生长期间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先慢后快再慢的积累规律;果穗及籽粒中干物质含量(DM)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生物产量及营养价值差异显著(P<0.05),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最高,干物质输出率最大,转运率最高,根系干物质移动率和转运率最低;DM、NDF、ADF和P在生育期内均表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过程。整个生育时期内各器官营养物质转运率大小表现为叶片>果穗>茎秆>根系,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间营养成分转运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成熟期>开花期>灌浆期>苗期,相对饲用价值苗期>灌浆期>开花期>成熟期。
关键词: 藜麦 生育时期 干物质 营养物质 积累 分配 转运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梨树主要病虫害调查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为了明确甘肃省梨树病虫害种类、危害部位、地理分布和危害程度,2011—2014年对全省不同地区梨园定点、定期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梨主产区危害梨树的病害共11种,真菌、细菌和生理性病害的比例为10∶0∶1,以真菌性病害为主。危害部位有枝干、叶片、果实和新梢。偏重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腐烂病、黑斑病、锈病和黄化病。除白粉病和腐烂病在全省6个产区均发生外,其他病害在各产区分布不均匀,发生地区各有差异。虫害共调查到6目16科20种,危害部位有叶片、果实、新梢和枝条。属偏重发生的虫害主要有梨小食心虫、梨木虱、梨茎蜂和大青叶蝉。除梨小食心虫、梨茎蜂、梨木虱和苹果全爪螨4种在全省6个产区均发生外,其他虫害在各产区分布有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雨养农田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
《草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耕作方式 有机肥 化肥 产量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新品种陇亚14号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陇亚14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1S为母本、品系8925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胡麻新品种。在2013—2014年甘肃省胡麻区域试验中,2 a 20点(次)有16点(次)增产,折合平均产量1 855.6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亚10号(折合产量1 626.75 kg/hm~2)增产14.07%,居11个参试品种(系)第1位。该品种为油用型,幼苗直立,株型紧凑。株高59.8 cm,工艺长度35.0 cm,分枝数5.8枝,单株果数24.1个,果粒数7.2粒,千粒重8.1 g,单株产量0.95 g。生育期93~123 d。生长整齐一致,抗旱、抗倒伏,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宜在甘肃兰州、天水、平凉、庆阳以及内蒙、新疆、河北等全国胡麻主产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