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连作对马铃薯土传病害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种业 》 2018
摘要:为了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连作减产原因,2010年在甘肃定西设置马铃薯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马铃薯土传病害枯萎病的发病率成倍增加,连作7年马铃薯枯萎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已经成为影响马铃薯连作减产的主要病害;黑痣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现增加趋势。收获时,马铃薯块茎烂薯率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也呈现增大趋势,马铃薯经济产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CK)相比,连作1年的马铃薯经济产量比轮作(CK)降低6.71%;连作2、3、4、5、6和7年的马铃薯经济产量分别比对照(CK)极显著地降低17.95%、32.52%、37.26%、39.46%、40.17%和44.4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根系中分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化感效应的研究
《植物生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实验采用GC-MS分析法对豌豆组培苗、土培苗重茬两代的根系分泌物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能被二氯甲烷提取的豌豆根系分泌物有醇类、脂类、醛类、苯类、烃类等。用不同浓度的豌豆化感物质2,4-二叔丁基苯酚(2,4-DB)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2,6-DM)处理豌豆、绿豆、小麦和玉米4种作物种子,进行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0~2 mmol·L~(-1) 2,4-DB和2,6-DM处理对豌豆和绿豆种子萌发呈促进作用,而3~5 mmol·L~(-1) 2,4-DB和2,6-DM处理则呈抑制的作用。随浓度的增大,2种化感物质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于豆科作物豌豆和绿豆,2,4-DB对绿豆萌发时根系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对于禾本科作物玉米和小麦,则2,4-DB对小麦萌发时根系的抑制作用最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白粉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以黄瓜白粉病菌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改良CTAB法、SDS法和真菌试剂盒法对黄瓜白粉病菌基因组DNA提取的效果。结果表明,CTAB法提取的黄瓜白粉菌基因组DNA在纯度(R=A_(260 nm)/A_(280 nm))和产量上均优于SDS法和真菌试剂盒法,且杂质少。CTAB法提取的黄瓜白粉菌基因组DNA产率为204.3μg/g,而SDS法和真菌试剂盒法分别为147.7、117.7μg/g,且方法产率之间差异极显著。采用CTAB法提取的DNA纯度较高,为1.969 6;SDS法和真菌试剂盒法提取的DND纯度较低,分别为1.832 2和1.507 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3-2016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2016年对1 000份甘肃省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监测,结果表明:共监测到56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贵农22致病类群已占据优势地位,出现频率由2013年的28.72%上升到2016年的66.76%。新小种条中34号(原代号贵22-9)出现频率由2013年的11.28%上升到2016年的34.85%,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由2013年的15.38%下降到2016年的9.12%,居第二位;贵22-14致病类型2016年出现频率6.43%,居第三位;条中33号出现频率由13.85%降为5.63%,居第四位。次要小种HY4、HY8、水11-4、水11-5、水11-7及贵22-8、贵22-45、贵22-74等类型出现频率较低,在0.51%~6.15%之间。毒性频率分析发现,到2016年对Yr9、Yr3b+Yr4b、YrSu、Yr26基因的毒性频率均超过58%,其中对Yr26超过72%,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群体已进入以条中34号为主、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的变异活跃期。抗锈育种应以针对条中34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为主,兼顾贵农22、Hybrid 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中其他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拉枝角度对普通型和短枝型“富士”苹果树体生长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对不同拉枝角度对普通型和短枝型"富士"苹果树体生长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型"富士"苹果主枝拉枝角度为110°时,成枝量、成花率、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叶绿素含量、果实品质和株产量高于其它处理,而叶片蒸腾速率明显低于其它处理,而且各个指标连续5年均较稳定。但短枝型"富士"苹果主枝拉枝角度为110°时,各指标极不稳定,容易出现大小年,且树势易衰弱;当拉枝角度在90°时,各指标变化趋势与普通型"富士"110°时相当且稳定。说明短枝型"富士"拉枝角度为90°时较适宜,普通型"富士"拉枝角度为110°时较适宜。
关键词: 普通型“富士” 短枝型“富士” 拉枝角度 生长特性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消化酶对断奶羔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不同外源酶对断奶羔羊血液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25只2月龄断奶羔羊(12 kg)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Ⅰ组:对照组,基础日粮;Ⅱ组:基础日粮+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Ⅲ组:基础日粮+淀粉酶;Ⅳ组:基础日粮+蛋白酶;Ⅴ组:基础日粮+纤维素酶),每个处理组5只羊,研究添加不同种类的外源消化酶对断奶羔羊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Ⅱ组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的平均值比对照组提高36.8%、2.8%、12.4%、71.1%、16.8%、8.5%。与对照组相比,白蛋白的含量有增高的趋势,外源消化酶对谷丙转氨酶、球蛋白、葡萄糖的含量影响较小。试验Ⅱ组、Ⅲ组、Ⅴ组羔羊采食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Ⅳ组羔羊采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Ⅲ组NDF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ADF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外源酶制剂影响了羔羊的采食量;淀粉酶显著或极显著降低NDF、ADF消化率;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混合会极显著地降低NDF消化率。断奶羔羊日粮中添加外源消化酶对其血液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并无显著效果。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血液生化指标造成一定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相关对策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18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科研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农业科研成果日益丰富的同时,农业科研机构的内部控制也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建设是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强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诸如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提升、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信息与沟通系统不健全、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等问题。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分析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个甜高粱新品系在半干旱区品比筛选试验
《中国甜菜糖业 》 2018
摘要:2017年在定西市以海牛品种为对照,对选育的12个甜高粱新品系进行了品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参试的12个甜高粱新品系和对照海牛适应性强,抗旱、抗倒折、抗病虫性能显著.2)参试的12个甜高粱新品系和对照海牛,在当年均完成了生育期,生育期为139 d~169 d.3)2017年折合干草产量最高的LC-6、JC16-6和LC-9,折合干草产量达到19 706.2 kg·hm-2、18 927.19 kg·hm-2和17 470.97kg·hm-2,分别比对照高出14.79%、10.26%、1.77%.4)糖锤度最高的为LC-6、LC-8、LC-9、LC-7,分别为15.08、13.68、13.40、13.20,显著高于其他9个新品系.5)LC-6、JC16-6和LC-9干草产量均排名前三位,LC-6、LC-9糖锤度显著高于JC16-6,因而综合新品系抗性、草产量和糖锤度等多因素考虑,LC-6和LC-9在甘肃中部半干旱区种植更具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