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天津蓟县山区果桑优质安全栽培技术
《中国蚕业 》 2014
摘要:介绍了天津市蓟县山区环境条件下果桑的栽培管理技术,包括建园、修剪、土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以及果实采收、包装和运输方法等,为果桑种植者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的黄瓜活体植株转基因方法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简单高效的黄瓜转基因技术体系,本研究以携带有抗除草剂Bar基因的农杆菌工程菌浸泡处理开花期黄瓜嫩梢,进行活体植株转基因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转化体系为:表面活性剂silwet-77适宜浓度0.01%~0.05%;菌液浸泡最佳位置为顶部以下10 cm嫩梢,最适子房发育时期为开花前5~12 d子房;农杆菌菌株EHA105浸染效果优于LBA4404;3次重复浸泡处理有利于提高转化频率。黄瓜苗期除草剂抗性筛选适宜浓度为17%草胺膦1100倍稀释液。研究获得除草剂抗性植株1320株,PCR阳性植株36株,其中30株经Southern斑点杂交后有阳性信号,最高转化效率为9.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芳香植物与番茄间作、套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6种间作、套种系统(番茄/罗勒、番茄/薄荷、番茄/紫苏)为研究对象,以番茄单作系统为对照,研究比较了间作、套种系统对番茄株高、茎粗、单果重、单株结果数、产量等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芳香植物后,番茄的株高、茎粗、单果重、单株结果数、小区产量等农艺性状都有所提高,尤以薄荷间作番茄促进作用最强;套种芳香植物后,对番茄的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对番茄茎粗,番茄/紫苏、番茄/薄荷表现为促进作用,番茄/罗勒表现为抑制作用;对番茄株高,番茄/薄荷表现为促进作用,番茄/紫苏、番茄/罗勒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对番茄小区产量,番茄/罗勒表现为抑制作用,番茄/紫苏、番茄/薄荷表现促进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种植物通过作物间的竞争或物种间的化感效应,影响不同植物的生长潜力。
关键词: 芳香植物 番茄 间作 种间互作 竞争作用 化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玫瑰香”葡萄Y型架模式化修剪的应用初探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3年生"玫瑰香"葡萄为试材,设置了修剪间隔为10、15、20、30d4个处理,对葡萄新梢生长、叶绿素含量、干物质含量、养分含量、果实品质进行了测定,以探讨"玫瑰香"葡萄模式化修剪对其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化修剪对新梢生长有显著的影响;20d修剪1次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处理60d后叶绿素含量为1.53mg/g;10d修剪1次处理的干物质含量最高,为55.69%;修剪处理对枝条中氮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模式化修剪对葡萄的果实大小、色泽影响不显著,但总糖含量显著提高;综合评价,20d修剪1次的处理效果最适合Y型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护地黄瓜新品种津优308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津优308号是以X8-24为母本,以35-1-12-6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保护地黄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叶片中等大小;抗霜霉病、枯萎病、角斑病,中抗白粉病;耐低温弱光性好,不早衰,持续坐果能力强;生长后期耐高温,在34~36℃条件下亦可正常结瓜。瓜条顺直,瓜把短,皮色深绿,光泽度好,刺密,瘤中等,商品性好;瓜条长34 cm左右,单瓜质量220 g左右,日光温室越冬栽培产量16 000 kg·(667 m2)-1以上,早春大棚栽培产量可达7 000 kg·(667 m2)-1,适宜我国北方地区越冬温室和早春大棚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大豆农艺性状鉴定及通径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近年选育的津鲜豆3号、津鲜豆4号、2013-99、台75、95-1这5个鲜食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和比较,并对鲜食大豆鲜荚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为筛选出较好的鲜食大豆品种及其品质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个鲜食大豆品种的二粒荚数、一粒荚数、株高、节数、百粒鲜质量、百荚质量、单株荚重、蛋白质、葡萄糖、蒸煮损失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单株荚重与株高、节数、百粒鲜质量、百荚质量、单株荚数、一粒荚数、二粒荚数和三粒荚数呈极度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负相关。鲜食大豆的鲜荚产量主要影响因素为二粒荚数、一粒荚数和株高,建立的相关产量预测模型的理论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较好的拟合性,适合用于鲜食大豆的产量预测。综合比较认为,津鲜豆3号为最适宜天津地区种植的鲜食大豆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奶牛全混合日粮(TMR)质量控制技术的转化与示范
《饲料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升牛奶品质、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天津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开展奶牛投入品质量控制技术转化与示范工作。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NIR)快速分析技术实现饲料原料营养成分的快速检测,奶牛全混合日粮(TMR)营养成分控制在设定标准范围内,为奶牛TMR配制的精确控制提供保障;霉菌毒素防控技术实现饲料原料和TMR黄曲霉毒素B1的实时监测,为奶牛饲料原料和TMR质量安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奶业之星"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奶牛场数据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准度,有效保证奶牛TMR的均衡稳定性;技术转化后,牛奶乳蛋白和乳脂率分别达3.1%和3.7%,成母牛年均单产超过10 t/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关键词: 奶牛TMR 近红外光谱 黄曲霉毒素B1 “奶业之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