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的选育与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花黄萎病是目前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棉花黄萎病不断蔓延,危害逐年加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上缺乏抗黄萎病品种。河北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枯黄萎病混生病圃连续多年的定向选择,培育出的冀616和冀171等,是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优良种质材料。


胡萝卜特产区连作障碍原因调查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胡萝卜特产区连作障碍的主导原因是由于多年多茬次连作引起根结线虫病的严重发生,其次是黑腐病、软腐病等病害严重发生,加之不合理的施肥配比及土壤偏碱等造成。


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研究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3个适应当地生态类型品种材料,通过对引进的ms1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导入与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LD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亲本对LD基础群体进行品质改良,进而形成高蛋白(db)和高油(gy)两个亚群体。结果改良后的高蛋白(db)亚群体蛋白质含量比基础群体增加1.18%,达到t0.2的显著水平,≥45%的个体占22.38%,高于基础群体10.99%;高油(gy)亚群体平均脂肪含量高于基础群体0.24%,达到t0.4的显著水平,≥20%的个体比基础群体增加11.05%。ms1亚群体的开花期、成熟期、结荚习性、脐色等质量性状的分离范围广,分离比例趋于均衡。分枝数ms1群体变异系数为72.8%,大于常规杂交群体(57.3%),百粒重变异系数为18.1%,大于常规群体(16.5%),其它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的变异系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利用大豆ms1轮回群体进行品质改良的同时,保存了其它性状的分离变异范围与丰富的选择类型,更符合多目标育种的要求。本文还结合ms1亚群体研究实践,讨论了大豆ms1群体育种的方法、关键技术及选择效果。
关键词: 大豆 轮回群体选择 ms1不育基因 品质改良 分离特性


冬小麦、夏玉米品种搭配及氮磷钾统筹施肥技术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全年总产和肥效,试验在全年N、P、K肥施用总量分别为630、296、302 kg/hm2的情况下,探讨了上下茬配额及品种搭配对全年总产量的影响。4因子裂区设计,主处理为上下茬品种搭配,副处理、副副处理及次副副处理分别为N、K、P在上下茬的分配比例。品种搭配、K处理、N×P、N×P×K对年总产作用极显著,P处理、品种搭配×P×K作用显著。石新733与郑单958搭配,N平均分配,冬小麦施2/3的PK肥、夏玉米施1/3,是获取全年高产的最优方案,并突破了19 500 kg/hm2。N、P、K上下茬平均分配、或小麦均施2/3、或玉米均施2/3,都不利于全年高产。


离体条件下玉米籽粒发育动态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玉米籽粒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方式对玉米籽粒发育的影响,并对籽粒体积、粒重、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含量以及呼吸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籽粒∶穗轴为3∶10的培养方式较好。离体籽粒的发育与大田玉米相同,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玉米生理研究。


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植物包括7个种,即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茅栗(CastaneaseguiniiDode.)、锥栗[Castanea henryi(skan)Rehd.et Wils.]、日本板栗(Castanea crenataSieb.&Zucc.)、美洲板栗(Cas-tanea dentateMarsh.)、美洲榛果栗(Castanea pumilaMill.)和欧洲板栗(Castanea sativaMill.)。不仅可用于木材生产,而且在坚果生产上也占有独特地位。基于同工酶、子叶储藏蛋白和RAPD数据,通过对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栗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是世界栗属植物的原始种,长江流域是中国板栗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土耳其是欧洲板栗的起源中心之一。
关键词: 栗属(Castanea (Tourn.)L) 遗传多样性


绥农14及其系谱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重组分析
《遗传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绥农14及其系谱中的亲本品种为实验材料,对14个农艺性状及分布在20个大豆连锁群上139对SSR引物进行分析,揭示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和遗传重组关系,为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相似,每个SSR位点Shannon-Weaver指数的分布范围为0-1.677;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平均值为0.6380,变化范围为0.5380~0.7990。筛选出区分这些品种的最少SSR位点数为3个;如Satt543、Sat_130、Satt218。研究发现,连锁群中间区段重组率与两个末端区段重组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连锁群上各区段的遗传重组是随机分布的。在139对引物中有39对引物在绥农14及其8个亲本间没有多态性,表明这些位点可能对品种改良具有重要作用;位于B2连锁群的Satt168是从祖先亲本紫花4号保留给绥农14的唯一的多态性位点,可见,经过5个世代的杂交重组和遗传改良,绥农14的遗传组成与紫花4号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国小麦资源与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分析我国小麦生产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因子载荷矩阵理论,通过构建因子分析模型,确定了影响小麦总产量的各因子及其影响权重。经研究认为,影响小麦产量的第一主因子为资源(科技)因子,主要是科技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等;第二主因子为投入(产出)因子,表现为价格、收益等;第三主因子为政策因子,包括政策虚拟变量、工农业商品比价;第四主因子为气候因子,主要为受灾比重的大部分信息。因而,要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必须遵循“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原则。


冀中南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稳定性差异及地域和气候因子效应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多年多地试验研究了河北省中南部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特点、品质性状稳定性及地域和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均达到强筋麦标准,吸水率和湿面筋部分达标,而沉降值均偏低。地点间品质性状稳定性顺序是吸水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的稳定性有很大差异,以藁9415是品质性状和品质稳定性较好。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随纬度降低而降低,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则相反。说明河北南部较中部更适宜强筋小麦种植。开花至成熟期间平均最高气温与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正相关,与蛋白质,沉降值、湿面筋负相关;日照时数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负相关;降水量与沉降值显著正相关。因此,灌浆期相对较低气温、较短日照时数和较多降水有利于品质性状的综合提高。沉降值和稳定时间是改善强筋小麦品质的主要限制性状,是育种和栽培上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