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环境下芝麻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了分析芝麻营养品质性状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变异特征,选用8个白芝麻品种,在全国13个试验点种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IR)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8个芝麻品种在13个试验点的平均含油率、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分别为55.43%、38.88%、46.16%、8.63%、4.56mg/g和2.70mg/g.含油率随着纬度的升高先逐渐升高然后降低,在襄阳试验点的含油率最高,平均为57.50%,且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点;伊犁试验点芝麻素、芝麻林素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5.58 mg/g和3.60 mg/g,其他试验点的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总体表现为由北向南先升高再降低.说明襄阳适宜种植高含油率芝麻,伊犁适宜种植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高的芝麻.


不同土壤覆盖处理对核桃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研究旨在通过测定不同土壤覆盖处理下土壤、核桃叶片及果实矿质元素的含量,探究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冀丰’核桃作为研究对象,对核桃园土壤进行覆秸秆、覆地布和自然生草3种覆盖处理,并以清耕作为对照。利用ICP仪分别对核桃叶片、核桃仁及土壤的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3种处理及对照(清耕)的核桃果实表型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K含量差异显著,覆秸秆处理后土壤K含量最高,平均可达418.04 m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的土壤K含量;同时覆秸秆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中Ca含量。自然生草处理后叶片K含量最高,平均可达9480.32 mg/kg,显著高于覆秸秆处理和对照的叶片K含量。不同处理间叶片中Mn含量差异显著,覆秸秆处理后Mn含量平均可达1670.78 m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的叶片Mn含量。覆地布处理提高了核桃仁中Mg含量,但与对照相比并未达到显著水平。核桃仁Mn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覆秸秆和自然生草处理后核桃仁Mn含量最高,平均可达385.84 mg/kg和363.17 mg/kg,均显著高于覆地布处理和对照的核桃仁Mn含量。核桃仁中Cu含量亦如此,覆秸秆和自然生草处理后Cu含量平均可达16.45 mg/kg和13.52 mg/kg,且覆秸秆处理后Cu含量显著高于覆地布处理和对照的Cu含量。覆秸秆处理增加了青果棱径,平均可达53.85 mm,但与对照相比并未达到显著水平。自然生草和覆秸秆处理后干果种壳厚度减小,平均可达1.78 mm和1.87 mm,且自然生草处理后干果种壳厚度显著低于覆地布处理和对照的干果种壳厚度。自然生草和覆秸秆处理后出仁率均提高,平均可达54.02%和52.23%,且自然生草处理后出仁率显著高于覆地布处理和对照的出仁率。综上所述,自然生草处理能增加干果出仁率,提高果实中微量元素含量,减小种壳厚度,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我国玉米秸秆量大,生产应用的还田机具还田深度浅,存在影响后续播种、出苗质量、病虫害发生率高和深层土壤“碳饥饿”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可一次完成秸秆捡拾、粉碎、输送、深松开沟、集中遁注掩埋和碎土镇压等作业,在有效减少土壤扰动下能够将多行站立或粉碎后秸秆集中埋入地表下一条深380~400 mm的沟内。阐述了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对秸秆螺旋输送装置、抛压风机、深松开沟遁注装置和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与计算,初步确定了螺旋输送装置与抛压风机转速、风机出料口尺寸和遁注体截面形状参数,并对抛压风机与遁注体腔体内部进行了流场模拟分析与验证。按照设计要求对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进行了试制,并进行了机具性能与大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作业速度3 km/h时,秸秆捡拾率为90.8%,开沟深度与秸秆掩埋深度均值分别为394 mm与200 mm,开沟深度与秸秆掩埋深度稳定性系数分别为97.4%和92.5%,各项指标与设计值相符,且满足农艺要求。同时大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集中深还田与传统还田相比,0~200 cm土壤贮水量提高29 mm, 20~4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养分含量分别增加7.14 g/kg、0.59 g/kg、1.53 mg/kg,有效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了深层土壤肥力与贮水能力。


基于GYT双标图分析对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综合评价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科学准确地对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为品种合理布局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技术对2020—2021年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22个参试品种的籽粒产量与生育期、收获时籽粒含水量、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穗长、穗粗、秃尖,穗粒重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的组合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表明,被测农艺性状基因型和环境效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除穗粗、突尖长度和穗粒重等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中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籽粒产量、生育期、收获时籽粒含水量、穗粗、秃尖和百粒重等性状环境效应平方和占总方差平方和最大,倒伏率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平方和占总方差平方和最大。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百粒重、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而与突尖长度呈负相关。根据参试品种的理想指数筛选出衡玉868、邯玉1806和宿单908等为产量-性状组合表现优良的品种,同时也鉴别出陕单685、敦玉291、邯玉17-6601和邯玉573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差,对照品种郑单958表现一般。衡玉868较其他参试品种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展现出绝对的区域产量优势,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与GT双标图相比, GYT双标图显示出前2个主成分解释的变异比例较高、拟合度较好、分析结果可信度较高等优点。本研究运用GYT双标图技术对黄淮海夏玉米参试品种进行品种产量-性状特性分析,为本区玉米品种综合评价提供借鉴,也为其他作物品种多性状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GT双标图 GYT双标图 理想指数 夏玉米 产量-性状组合


提高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G36芽胞耐热性的技术研究
《农药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芽胞耐热性直接影响芽胞杆菌类生防细菌干粉原药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为开发提高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G36 的芽胞耐热性技术,以该菌株为出发菌株,通过热处理诱变和变温诱变,获得芽胞耐热性提高的诱变菌株BBW-11.与野生型菌株PHODG36 相比,诱变菌株BBW-11 的芽胞存活率提高 55.0%,且在菌落形态、生物膜形成、生长动态和抑菌作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诱变菌株BBW-11 适宜的保护剂和处理条件,并建立耐热性菌株BBW-11 + 0.5%蔗糖+ 55℃处理 0.5 h的提高PHODG36 菌株芽胞耐热性的技术,芽胞存活率比未处理的诱变菌株BBW-11 提高了 2.3 倍,比野生型菌株PHODG36 提高了 2.8 倍.综上,本研究建立了提高PHODG36 菌株芽胞耐热性的技术,可为该菌株干粉原药的喷雾干燥工艺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施用生物炭对梨园土壤肥力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施用生物炭对梨园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以及对黄冠梨果实品质的持续影响,在河北省晋州市黄冠梨试验基地进行连续4a的定位试验,以不施用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设置生物炭0.45(B1),0.90(B2),1.35(B3),1.80 kg/m2(B4)4 个处理,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以及pH值的影响,并探究对黄冠梨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如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单果质量),为河北省黄冠梨园的高效施肥提供依据.连续4a施用生物炭使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土壤表层(0~20 cm)的有机质含量、速效磷、速效钾及pH值有所上升,且生物炭对表层(0~20 cm)的影响大于20~40 cm土层.在B3 处理时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最佳.对黄冠梨果实品质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呈下降趋势,B2、B3 处理对黄冠梨品质的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生物炭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梨果品质的影响,以0.90~1.35 kg/m2 为适宜施用量,考虑生物炭的经济成本,本试验条件下推荐用量为0.90 kg/m2.


60Co辐射对绿豆主要农艺性状影响及特异突变体创制
《作物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辐射诱变是作物育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绿豆诱变育种研究相对落后。用300、400、500、600、700Gy 5个剂量的60Co辐射处理籽粒大小不同的冀绿10号、冀绿15和V1128 3个品种的干籽粒种子,分析后代出苗率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并对后代材料进行突变体选择。结果表明,不同辐射剂量60Co对不同籽粒大小的绿豆品种有不同的辐射效果,其中,对大、中籽粒品种冀绿10号和冀绿15的出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小籽粒品种V1128的出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剂量辐射对绿豆后代营养体性状中主茎分枝数影响最大,使单株荚数和产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但对荚长和单荚粒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后代连续选择,获得了无分枝、雄性不育及荚型特异等稳定遗传的变异材料。可为绿豆辐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创新的变异材料可供今后遗传研究及育种利用。


滨海地区不同茶菊品种农艺性状及有效成分综合评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滨海地区栽培应用的茶菊品种,测定比较了10个茶菊品种的植株、叶片及头状花序相关的13个农艺性状和3种有效成分,并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对其在滨海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和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茶菊品种农艺性状间存在差异且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20.02%~65.87%之间;各品种绿原酸含量在0.55%~1.32%之间,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在0.67%~2.24%之间,木犀草苷含量在0.13%~1.38%之间。主成分分析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0.77%,叶长、叶宽、叶片重、花径、花瓣数、花瓣层数及木犀草苷含量等指标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隶属函数法对10个茶菊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贡黄菊’‘金丝皇菊’‘晓起皇菊’和‘玉台1号’综合表现较好,在滨海地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研究结果为茶菊资源在滨海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基于代谢组学的板栗叶片功能性物质筛选与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板栗叶片中的功能性物质,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对4 个板栗品种的成熟叶片进行了检测,结合ChemicalBook、化源网、相关药典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出功能性物质,并对重点关注的18 种次生代谢物在不同品种间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叶片中共检测到673 种次生代谢物,包括黄酮、酚酸、生物碱、鞣质、萜类、木质素和香豆素等.PCA和聚类分析表明,燕山早丰和燕奎品种的次生代谢组学轮廓差异较小;对分类贡献率较大的次生代谢物是根皮素、香蜂草苷、柳匍匐次苷、熊果苷、肉桂酸、没食子儿茶素、原花青素B1 等,表明代谢组差异可作为区分不同板栗品种的一种重要依据.筛选出功能性次生代谢物共202 种,包括51 种酚酸、24 种生物碱、83 种黄酮类、21 种萜类、14 种木质素和香豆素以及 9 种鞣质,其中原儿茶酸、山楂酸、熊果酸、鞣花酸、绿原酸、扁蓄苷、山柰酚-7-O-葡萄糖苷、槲皮素、绣线菊苷、紫云英苷、甜菜红苷、银锻苷、香蜂草苷、白麻苷等活性物质在叶片中含量较高,为板栗叶片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