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质配比与灌溉量协同对西葫芦幼苗生长和耗水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西葫芦幼苗生长的最佳基质条件和灌溉水平.[方法]以西葫芦'农园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4种育苗基质处理(按体积比设置为泥炭∶珍珠岩=3∶1(CK),泥炭∶蛭石∶珍珠岩=3∶1∶1(T1),泥炭∶蛭石=2∶1(T2)和泥炭∶蛭石∶珍珠岩∶椰糠=2∶1∶1∶1(T3)),分别结合3种灌溉水平(设置为补充灌溉蒸腾蒸发量(Evapotranspiration,ET)的100%(I1)、75%(I2)和50%(I3)),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和灌溉水平协同对幼苗生长、耗水和水分利用的影响.T2处理基质的体积质量为0.22 g/cm3、持水孔隙度为53.29%,T3处理基质的体积质量为0.34 g/cm3、持水孔隙度为56.93%.[结果]T2处理基质的理化性状更能满足西葫芦育苗要求,T2I2处理的西葫芦幼苗茎粗最大,同灌溉量下较其他基质配比显著增加了 12.40%~26.98%,在75%ET和50%ET灌溉条件下壮苗指数显著大于100%ET.而T3I3处理水分利用率最大,同灌溉量下较其他基质配比提高11.87%~45.97%.幼苗单株总耗水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基质体积质量的增加而减少.[结论]综合考虑幼苗生长和耗水规律,当基质性状满足条件:0.22 g/cm3≤体积质量≤0.34 g/cm3,53%<持水孔隙度<56%,采用75%ET灌溉,可提高秧苗质量和水分利用率.


施氮对土壤养分特征及夏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氮素供应对土壤养分特征及夏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差异的影响.在上茬冬小麦施氮量240 kg/hm2的大田条件下,夏玉米季设置4 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90 kg/hm2;N2:195 kg/hm2;N3:300 kg/hm2),以仓玉76 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地上部茎秆、叶片、穗轴干质量、土壤速效养分、植株不同器官氮磷钾含量及累积量、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测定与计算,研究施氮量对不同性状的影响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 0~195 kg/hm2,茎、叶、穗轴干质量随氮量增加而上升;增加施氮量显著提高0~20 cm,20~40 cm的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同土层速效磷、钾影响无显著变化.不同施氮量下,茎、叶、穗轴和籽粒的氮含量、植株氮累积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籽粒氮累积量占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的59.4%~63.5%;施氮量对茎、叶、穗轴和籽粒的磷钾含量影响较小,植株磷钾累积量受干质量的正调控;氮素投入超过 195 kg/hm2,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降低.采用直线加平台模型模拟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表明,施氮量高于189 kg/hm2,籽粒产量不再增加.因此,兼顾经济效益与农业生态效益,结合试验和模型模拟结果,最优氮素投入量控制在189~195 kg/hm2.


1-甲基环丙烯对红星苹果常温贮藏期间生理、品质和电子鼻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1-甲基环丙烯(1-MCP)对红星苹果贮藏品质、生理以及电子鼻特性的影响,以红星苹果为研究对象,测定1-MCP处理后常温贮藏(20±1)℃过程中果实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内在品质及外观色泽和电子鼻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红星苹果采后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升高,分别于10,15 d达峰值后降低。同时,果实硬度下降、可滴定酸含量降低,SSC先升高后降低;果皮a*值、b*值、C*值和ΔE*值升高。1-MCP处理抑制红星苹果贮藏期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延缓果实硬度、SSC和TA含量下降,同时抑制果皮a*值、b*值、C*值和ΔE*值升高。电子鼻检测表明,1-MCP处理明显减少了硫化物和萜烯类化合物(W1W)、氮氧化合物(W5S)、有机硫化物和芳香族化合物(W2W)、甲基类芳香物(W1S)以及醇类和醛酮芳香化合物(W2S)的生成。判别分析(LDA)能区分不同贮藏时期对照和1-MCP果实的电子鼻感应值。载荷分析表明,W1W、W5S、W2W、W1S和W2S等5个传感器对区别不同贮藏时期对照和1-MCP处理的贡献较大。1-MCP处理可延缓红星苹果软化,使其保持较低的固酸比,对于维持常温贮藏下果实风味和色泽具有显著效果;但1-MCP降低了果实电子鼻敏感传感器的响应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挥发性物质的生成。相关分析表明,红星苹果电子鼻敏感探头响应值与果实品质显著相关,为电子鼻作为红星苹果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依据。


行间生草种类对苹果园春季土壤蒸发、空气湿度和土壤贮水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行间生草种类对华北平原苹果园春季土壤蒸发、果树冠层空气湿度、土壤贮水的影响特征,揭示果园生草对土壤有效水分的影响规律,于2019-2021年在河北省武邑县武罗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开展苹果树行间生草试验,采用田间定位观测方法研究了苹果树行间套种越年生牧草(二月兰、毛叶苕子、小黑麦)和多年生牧草(鸭茅、白三叶)后牧草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透射率、土壤温度、水分蒸发、冠层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影响.结果表明,2021年4-5月苹果树行间套种越年生牧草时土壤蒸发量大于多年生牧草,平均增加3.14 mm.越年生牧草切碎覆盖还田前后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不同.还田前,越年生牧草对土壤蒸发的抑制效果大于多年生牧草,抑制率平均增加20.5%,这与越年生牧草生长速度快,群体LAI大、PAR透射率低,0~25 cm土壤温度低和土壤含水量下降相关.还田之后,对土壤蒸发的抑制效果小于多年生牧草,抑制率平均降低29.0%.越年生牧草对果树冠层1 m高度空气相对湿度的改善效果大于多年生牧草,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增加15.5%.冠层空气相对湿度变化与1 m土体内土壤贮水减少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越年生牧草对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大于多年生牧草,平均多消耗土壤贮水39.20 mm.行间生草后土壤蒸发量平均降低27.80 mm,土壤贮水消耗量平均增加52.50 mm.因此,华北平原苹果园行间生草后春季土壤蒸发减少量难以弥补牧草生长对土壤贮水的消耗量,降低了果园土壤有效水分.越年生牧草比多年生牧草更有利于改善春季果园空气湿度,但对土壤水分消耗较大,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生草种类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特征优化果树春季灌溉制度.


金花葵开花前后差异基因及代谢物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研究金花葵花朵开花前后基因和代谢物的变化,利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金花葵花蕾和花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通过转录组分析鉴定了 206 636 个Unigenes,筛选出 42 618 个差异表达Uni-genes,其中包括63 个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家族,24 个转录调节因子家族.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囊泡介导的逆行运输等生物学过程.KOG功能注释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以通用功能预测居多,其次是信号转导机制、翻译后修饰蛋白周转以及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代谢.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代谢、植物激素和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代谢通路.通过代谢组学检测,筛选到差异显著代谢物135 个,主要包括脂类、氨基酸及衍生物和黄酮类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生物合成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未分类等过程,其中,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代谢通路同时出现在了基因和代谢物KEGG代谢通路富集Top 20 中.


咯菌腈和戊唑醇复配对假禾谷镰孢菌丝生长及所致病害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对小麦茎基腐病安全且有效的药剂组合,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咯菌腈与戊唑醇复配对病原菌假禾谷镰孢的毒力,筛选出最佳增效组合,进而利用温室苗期生物测定明确复配药剂的安全性及防治效果,最后利用qPCR检测复配药剂对小麦根际土壤及茎秆中病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咯菌腈与戊唑醇质量比为1∶7的复配药剂对假禾谷镰孢菌丝生长毒力最强,平均增效系数为7.22;该组合复配种衣剂在3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温室苗期防治效果分别为73.35%、62.59%和82.07%,显著高于同剂量的两个单剂,且兼有促生作用;对小麦根长、鲜质量分别提高了2.81%~12.33%和18.87%~49.21%。通过qPCR检测发现,使用该复配药剂与空白对照相比假禾谷镰孢含量在小麦根际土壤中降低76.95%~90.37%,在小麦茎秆组织中降低92.00%~96.70%。验证了咯菌腈与戊唑醇质量比为1∶7的复配剂可通过降低土壤和小麦茎秆组织中病原菌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效果。本研究为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 咯菌腈 戊唑醇 复配 增效作用


秸秆还田和氮肥减施对滨海盐渍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阐明稻草及其生物炭还田减氮对盐渍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的综合影响,可为盐渍土稻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及低碳稻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田间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1)不施氮不还田(CK);(2)秸秆还田配施全量化肥氮(SN100);(3)秸秆还田减施化肥氮20%(SN80);(4)秸秆还田减施化肥氮40%(SN60);(5)秸秆炭化还田配施全量化肥氮(BN100);(6)秸秆炭化还田减施化肥氮20%(BN80);(7)秸秆炭化还田减施化肥氮40%(BN60).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SN100、SN80、SN60、BN100、BN80和BN60处理,显著(P<0.05)提高CO2累计排放量119.0%-195.7%;显著提高CH4累计排放量66.7%-114.9%;显著提高N2O累计排放量1-6倍;与SN100处理相比,SN80、SN60、BN100、BN80和BN60处理,显著(P<0.05)降低CO2累计排放量6.50%-25.9%;显著降低CH4累计排放量6.70%-22.4%;显著降低N2O累计排放量14.3%-71.4%.(2)与SN100处理相比,SN80、SN60、BN100、BN80和BN60处理均显著(P<0.05)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降幅分别为5.17%、6.90%、11.5%、14.9%和17.2%.(3)地上部生物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全氮是调控CO2排放总量的关键因子;相应地对于CH4和N2O而言,则分别是DOC、土壤含盐量、硝态氮和铵态氮,以及硝态氮、DOC和土壤含盐量.(4)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表现为SN100>BN100>BN80>SN80>BN60>SN60>CK,但SN100、BN100、BN80和SN80处理间水稻产量无显著性(P>0.05)差异.(5)与SN100处理相比,SN60、BN60、BN80和SN80处理,分别提高氮肥利用率4.9%、4.7%、3.9%和3.7%,分别提高氮肥农学效率26.1%、28.6%、22.1%和20.8%.但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在上述4个处理间无显著性(P>0.05)差异.综合水稻产量、GHGI和氮肥利用率指标,常规施氮量减氮20%(即300 kg/hm2)配合生物炭全量还田(11.25 t/hm2),可在稳定滨海盐渍区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实现氮肥减施和低碳生产.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炭还田 氮肥减施 温室气体排放 氮肥利用率 滨海盐渍土稻田


热应激对断奶绵羔羊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瘤胃菌群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应激严重影响了羊产业的高效健康发展,本试验旨在利用环控舱研究热应激对断奶绵羔羊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12只断奶羔羊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温度21.5℃,湿度60%)和热应激组(温度33.5℃,湿度60%),分别饲养于两个环控舱,单栏饲养,试验周期14 d,试验末检测羔羊的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活性、热应激蛋白水平和瘤胃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1)热应激条件下,羔羊日采食量(ADFI)和日增重(ADG)均表现出显著性降低(P<0.05),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8.38%和41.12%,料重比(F/G)较对照组提高33.13%。2)热应激条件下羔羊的血清抗氧化性能下降,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上升(P≤0.05);3种热应激蛋白(HSP60、HSP70和HSP90)含量均表现出显著性增加(P<0.05),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19、1.47和1.39倍。3)热应激影响了羔羊瘤胃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热应激条件下,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表现出显著性增加(P<0.05),尤其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较对照组提高76.47%,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另外,热应激下羔羊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_1)较对照组增加326.28%(P<0.05),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_1)的丰度降低84.21%(P<0.05)。可见,热应激影响了羔羊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并且改变了瘤胃菌群结构。本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羊热应激的缓解提供基础数据。


10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应用效果评价
《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在大豆(Glycine max)—玉米(Zeamays)带状复合种植田使用的土壤处理除草剂,本试验选用10种药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对大豆和玉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精异丙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唑嘧磺草胺、扑草净、噻吩磺隆、2,4-滴异辛酯对大豆、玉米安全;二甲戊灵对大豆有轻微药害,嗪草酮、西草净对大豆和玉米均有轻微药害,药后25 d恢复正常.推荐剂量下,精异丙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二甲戊灵、乙草胺对狗尾草和马唐防效在90%以上;唑嘧磺草胺和扑草净对反枝苋和藜防效在90%以上,其他药剂防效较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可优先选用精异丙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防治禾本科杂草,选用唑嘧磺草胺或扑草净防治阔叶杂草.


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动态监测及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农药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马铃薯北方一季作区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时空动态及常用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2011-2019 年采自河北、内蒙古和吉林 3 省(区)马铃薯主产区的 922 个致病疫霉菌株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采用茎叶喷雾法于 2018 年和 2019 年评估了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等 7 种杀菌剂在推荐剂量下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在时间上,不同年份采集的 922 株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抗性频率和抗性指数分别为 25.71%~100%和 0.31~0.50;890 株致病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抗性频率为 0~1.43%,仅于 2013 年检测到抗性菌株,历年抗性指数均为 0.25.在地域上,3 省(区)致病疫霉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抗性频率和抗性指数分别为 57.19%~66.56%和 0.39~0.42;对双炔酰菌胺的抗性频率为 0~0.36%,抗性指数均为 0.2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下同)300.0 g/hm2 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83.3%~85.6%)高于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 140.4 g/hm2 的防治效果(76.9%~78.6%)和 50%氟醚菌酰胺水分散粒剂 75.0 g/hm2 的防治效果(70.0%~71.4%).20%霜脲氰悬浮剂 162.0 g/hm2、40%氟醚菌酰胺·烯酰吗啉悬浮剂 240.0 g/hm2、43%霜脲氰·双炔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290.3 g/hm2 和 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 773.4 g/hm2 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为 79.8%~86.9%.为此,推荐烯酰吗啉单剂或混剂及双炔酰菌胺混剂在河北、内蒙古和吉林 3 省(区)继续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但是需密切监测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变化并注意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用或者交替使用.
关键词: 致病疫霉 马铃薯晚疫病 烯酰吗啉 双炔酰菌胺 敏感性动态 防治效果

